全国低碳日 | 江苏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低碳生活,是人们对未来的责任与担当。在2024年“全国低碳日”即将到来之际,“江苏生态环境”特别设立专题,聚焦那些走在低碳路上的先行者,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与心得,以深化公众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认识,携手行动起来,共创低碳、绿色的新时代。
江苏,既是全国经济的排头兵,也是全国制造业强省。近年来,江苏通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国内领先的绿色低碳技术;与此同时,江苏全省稳妥有序推进“双碳”各项工作,通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低碳转型,不断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保障机制,因地制宜开展“双碳”工作探索,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因势利导,完善政策支撑保障
江苏通过不断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保障机制,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强化科技支撑与保障,广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激发各类主体应对气候变化活力。通过全省一盘棋,统筹部署、分类施策,积极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并研究分析欧盟碳关税等新型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开展碳足迹认证、绿电溯源和产品数字护照研究,持续推动落地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
通过着力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财政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强化各类绿色金融产品激励撬动作用,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苏碳融”政银产品,加大对绿色企业和碳减排项目金融支持,惠及项目500余个,直接动减碳超1000万吨。创新推出“环基贷”“环保担”入库项目总投资520亿元,“环保贷”总规模308.2亿元,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约2.8亿元,有效地发挥了绿色金融的推动作用;此外,江苏还积极参与并做好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联建工作,开展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八大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年度碳排放报告与核查、复核工作。完成八大行业520家重点排放单位碳核查,发电行业碳配额盈余639.45万吨。截至2023年12月底,江苏全省第二履约周期履约完成率分别达99.92%、99.99%。全省参与全国碳市场的履约企业数和履约率均居全国前列。
协同推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江苏通过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海上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并网装机位居全国前列。同时,始终坚持生态环境“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的底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中有进。
此外,江苏通过引导大力培育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通过培育电动汽车、光伏、锂电池、海上风电、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融合发展,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通过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通过制定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开展“淘汰落后、老旧更新、绿色转型、产品提档、布局优化”传统产业焕新五大行动,推动工业节能降碳改造;通过支持无锡锡东新城、苏州高铁新城建设首批省级城乡建设领域“双碳”先导区,提升城乡建设低碳发展水平;通过持续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气化替代,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重点领域低碳发展,促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
科技支撑,推动研发落地生根
江苏通过强化低碳关键技术研发,通过利用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持续支持前沿基础、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示范等项目。据了解,自2021年以来,江苏省双碳科技专项累计立项193项,省资助经费总额累计达17.1亿元。优选了一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建立了江苏省绿色低碳先进技术项目储备库。目前,已有一大批企业创新成果进入实践运用领域,造福绿色低碳生活。
比如,位于南通的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区项目”,通过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所生产的清洁电能离网制氢,为设备或电网供能或为重载氢能卡车加注氢气,也可以通过管道运输给当地化工企业使用。运用这项技术,可解决绿氢的消纳问题;再比如,位于苏州的江苏绿碳科技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世界首套火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及转化为碳纳米管系统,通过在电厂烟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高品质碳纳米材料,每吨制备的碳纳米管可减排二氧化碳高达3.5吨,为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生命周期碳减排作出了显著贡献;还有南京的南钢集团,启动极致能效改造行动,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建设最先进的带式焙烧球团,能耗降低30%,减少碳排放6.5万吨,并通过持续探索低碳钢铁的工艺路径和技术方案,跟踪研究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转型技术途径,努力争做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引领者,共建美丽低碳新世界。
下一步,江苏将继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统筹协调,创新政策举措,强化社会宣传引导、拓展低碳国际合作,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稳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