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实录|新闻发布会:江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做法和成效

发布时间:2024-06-14 11:43浏览次数:

2024年6月13日上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对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展和成效进行介绍,并发布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及发现物种更新情况。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尹荣尧、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蒋建兴、省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二级调研员张文阶、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邹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华晓皓、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李旭文、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陆嘉昂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处处长陈晓曦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陈晓曦: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布会。今天是我们“美丽江苏怎么看,我用数据告诉您”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一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23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6月6日,在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第四次工作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黄润秋部长指出,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江苏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重要一翼、长江经济带重要板块和“一带一路”交汇点,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按照“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不断丰富完善“强富美高”的内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美丽江苏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接下来,我们将以系列新闻发布会的形式,用翔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充分展现江苏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成效,讲好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美丽中国故事。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是美丽江苏建设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金雕、豹猫等多年未有记录的物种回归视野,东方白鹳、江豚等物种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宝华玉兰、中华虎凤蝶等珍稀物种越发丰富繁多,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连续五年达到90%以上、去年达到93%,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的生动注脚。值得一提的是,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中国角上,江苏是单独举办主题宣传日的省份之一,向世界讲述了江苏大地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故事和万物共复苏的生态文明实践,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得到各方面肯定。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邀请了省农业农村厅、林业局的领导,一起对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展和成效进行介绍,并发布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及发现物种更新情况。

首先,请尹荣尧副厅长介绍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展及成效。

尹荣尧:记者朋友们,同志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与大家分享江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做法和成效。首先,我代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向各位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记者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江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强调,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江苏平原广阔、通江达海、水网密布,长江横穿东西,大运河纵贯南北,太湖、洪泽湖分别是我国第三、第四大淡水湖,黄海海岸线近1000公里,是江、河、湖、海多点交汇聚集的典型平原水乡,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组分齐全。江苏拥有泗洪洪泽湖湿地、盐城湿地珍禽、大丰麋鹿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宝库,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独特地位。同时,江苏以全国1%的国土面积,承载着全国6%以上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以上的经济总量,国土空间开发强度高,资源环境负荷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任务艰巨繁重。

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江苏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寻求高强度开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平衡,积极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新路径。去年6月,江苏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全省生态保护工作会议,总结部署新时期新阶段生态保护工作重点任务。这在全国当属首次,具有开创性、划时代意义。现如今,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目可及,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连续五年达到90%以上,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江苏百姓最有幸福感的公共产品。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我们着重围绕六个领域开展工作。

一、织牢“生态法网”,逐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

一是推动立法进程。从2020年开始,启动《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按计划将于今年底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颁布实施。先后制定修订了近20部相关地方性法规,包括《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江苏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江苏省种子条例》等,涵盖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物种保护、遗传资源保护等诸多领域。二是完善体制机制。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构建“1+8+N”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政策框架,明确由省生态环境部门牵头,省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三是注重规划引领。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和“美丽江苏”建设的总体要求,编制《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纲要(2023—2035年)》,印发后将为新时期新阶段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指引和基本遵循。

二、摸清“生态家底”,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

一是率先开展本底调查。2017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启动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目前已有88%的县(市、区)全面完成调查任务,调查发现物种数更新至8842种,较2022年增加1939种,增长率超28%。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南方红豆杉等一批珍稀濒危物种,独花兰、野大豆、中华虎凤蝶等野生保护动植物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黄胸鹀、青头潜鸭等对生态环境变化敏感的指示物种数量有所增加,出现频率明显提高。二是逐步构建观测网络。按照“一横两纵+”格局,持续推动20个省级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建设,建成3个国家级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江苏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设”入选2022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江苏建兴高速生物多样性(鸟类)观测站”今年被生态环境部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先进实践成果在全国宣传推广。三是强化科技成果支撑。持续研究高空遥感、环境DNA、AI识别等技术手段,加快观测手段多样化、观测过程智能化与观测数据集约化进程,加强生物多样性智慧管理系统建设。四是制定发布名录清单。基于本底调查成果,发布了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和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清单,指导物种分级管理与精准监管。

三、当好“生态卫士”,持续强化生物多样性监管执法

首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2013年,江苏在全国先行先试,创新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出台《江苏省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及配套政策。2018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江苏率先印发《江苏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划定8大类407块8474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和省林业局共同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督管理的通知》,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监管要求。其次,严管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在严守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2020年,省政府又划定了省级生态空间管控区域,构建了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相结合的生态空间格局,将22.49%的陆域面积严格保护起来,并通过配套实施调整、监管办法及评估细则,强化管理和考核,维护各种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空间。11个省级部门联合开展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督管理评估,推动各地健全监管制度体系。第三,严格生态执法监督检查。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地面监测、现场核查等手段,持续开展生态问题监督。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重点围绕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内疑似问题图斑开展核查,2017年以来共完成270个问题排查整改。去年启动生态保护红线监督专项行动,完成国家下发的27个疑似生态问题线索的排查整改。加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违规侵占国家湿地公园问题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有效处置一批违法违规行为。

四、扩大“生态分母”,系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一是积极实施“山水工程”。江苏省“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山水工程”,获中央财政奖补20亿元,总投资近60亿元。目前总体建设进度已经过半。其中,邵伯湖西湿地生态修复子项目入选首批“山水工程”13个典型案例。同时,省财政安排12亿元,在高淳、宜兴、金坛、贾汪等4个地区主动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省级试点,共实施5大类59个工程项目。二是探索建设“生态岛”试验区。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理念,对受污染、受损害、受破坏、受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实施积极适度的人工干预,同时将点状区域串珠成链,构建“斑块—廊道—节点”多层级生态安全网络,初步构建“四带三区多点”的自然生态保护总体格局和“1+1+N”的制度保障体系,为生物栖息、繁衍和迁徙提供良好场所和通道。目前,已在吴中、溧阳、南通等8个地区启动第一批“生态岛”试验区试点,总投资14.9亿元。经初步评估,“生态岛”试验区项目实施在区域生态系统格局优化、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质量改善等方面产生明显效益。三是创新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利用自然净化降解能力,构建人类活动与生态空间的缓冲地带。目前,全省已建成67个、总面积约3230公顷的生态安全缓冲区,每年可削减COD 4325.4吨、氨氮489.4吨、总磷93.9吨、总氮562.2吨。通过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累计新增湿地约445公顷、林地约305公顷,有效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生物多样性水平。省财政分四批对其中31个项目下达奖补资金1.63亿元。四是大力支持EOD试点项目。2020年以来,共有11个EOD项目入选国家金融支持库,其中9个项目已完成授信,授信总额173.7亿元;30个EOD项目入选省级项目库,总投资842.3亿元,其中11个项目已完成授信,授信总额200.9亿元。

五、转化“生态价值”,广泛汇聚生物多样性保护合力

一是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注重生态保护典型案例的总结凝练和示范推广,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二是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将省级生态补偿资金分配与各地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保护情况挂钩,2013年以来累计下拨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202亿元,树立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价值导向。三是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制定《江苏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7部配套文件、1部审理指南,构建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先行先试的“1+7+1”整体框架。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7443件,涉案总金额12.78亿元。四是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2023年以来,通过平台共组织793笔排污权交易,金额达3932万元。五是探索“生态+文旅”新模式。结合人文景观、地域特色,以长江“绿色脊梁”、南部“太湖明珠”、东部“美丽海湾”、中部“生态绿心”、北部“黄河故道”和大运河文化生态长廊等为线,以“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岛”试验区、生态缓冲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等实境生态文化载体为点,开展首批“美丽江苏”生态文化精品体验线路征集,设计打造多样化、高品质、沉浸式的“美丽江苏”生态文化精品体验线路。深度融合农业农村产业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建成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60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42个,形成了一批乡村品牌和集聚区,成为群众回归自然、治愈身心、度假休闲、寻觅乡愁的选择。

六、增强“生态意识”,丰富拓展生物多样性宣传途径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基于全省生物多样性物种特色,编辑出版科普读物《江苏省重点动植物保护物种图册》。省生态环境厅、新江苏·中国江苏网、“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联合推出“江苏物种日历”专栏,通过“一日一物种”的介绍方式,生动宣传江苏的美丽生物。二是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每年举办“5.22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积极筹划“蔷薇花信”“我的窝谁做主”等系列活动,培育“万物复苏”“美丽精灵”等生物多样性宣传精品,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生物多样性科教宣传基地,开发江苏省“生物多样性”、南通“生物脸谱”、泰州“泰美丽”等移动端软件,不断扩大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了解和参与途径。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上,成功举办中国角江苏边会,搭建“美丽江苏”线上展馆,通过循环播放宣传片、对话交流、展板等载体,向世界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江苏探索和工作成果。加入“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地方政府联盟”,和浙江省共同启动落实环太湖“昆蒙框架”实施联盟,不断加强国内和国际传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主流化。

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将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主流化长效机制,加快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立法进程,推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覆盖”,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水平,科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让社会公众更加切身感受到“山美水美生物美,风清月明生态和”的“美丽江苏”。

在此,我再一次向各家媒体、各位新闻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关注、监督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主持人陈晓曦:谢谢尹荣尧副厅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记者朋友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提问前请说明供职于哪家媒体。

新华日报记者:生态保护修复对于动植物生境改善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刚刚尹厅长在发布中提到了一些生态保护修复的创新举措,比如“生态岛”试验区建设,能否作进一步详细介绍?

主持人陈晓曦:这个问题请邹鹏副处长回答。

邹鹏:谢谢您的提问。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省“生态岛”试验区建设的有关做法。“生态岛”试验区是江苏立足于高强度开发的省情实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创新举措。我们根据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分布,统筹划定合理的片区,在自然恢复的基础上实施科学适度的人工干预措施,提升区域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水平。通过若干个“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将相对隔离、孤立、分散的生态空间串“珠”成“链”形成网络,为生物栖息、繁衍、迁徙提供良好场所和生态通道。建设过程中,我们重点围绕“四个坚持”开展工作。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合理布局。重点围绕长江流域旗舰水生生物保护带、京杭大运河重点物种保护带、滨海珍稀候鸟保护带、东陇海线丘岗残脉物种保护带等“四带”和宁镇宜溧低山丘陵陆生动植物保护区、环太湖重点水生生物保护区、里下河湖荡水生陆生生物保护区等“三区”,选择38个物种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生态价值重要的区域作为具体点位,构建“四带三区多点”的“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总体格局。

二是坚持规范管理,加强制度保障。先后出台“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方案、实施计划、管理办法、技术指南、奖补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针对“生态岛”试验区组织实施、运行维护、资金使用、监督管理、成效评估等做出了全流程的制度设计。同时,压紧压实地方人民政府主体责任,明确各级生态环境、财政等相关部门监督管理职责,严格落实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建立健全协同管理机制,制订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确保项目有力有效推进。

三是坚持政府引导,拓宽资金渠道。省生态环境厅和省财政厅共同将“生态岛”试验区列入全省“十四五”财政支持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创新举措,设立专项资金,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充分发挥省级财政引导支撑作用,分类定档给予奖补。优先支持将“生态岛”试验区试点项目列入我省“环保贷”“环保担”、EOD试点项目库,鼓励金融机构针对“生态岛”试验区建设项目需求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四是坚持目标导向,严格考评机制。坚持以生态效益目标实现为原则,重点围绕生态系统格局、生物多样性、区域环境质量、运行管理机制等四方面,建立符合“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实际的考评指标体系。同时,将资金拨付和绩效评估紧密挂钩,根据目标指标完成情况分批下达省级奖补资金。对偏离建设目标的“生态岛”试验区将取消试点,追回已拨付资金,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目前,我省已在长江、大运河、沿海、太湖等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选取了8个地方开展了“生态岛”试验区试点建设,包括吴中西山、溧阳天目湖、泗洪成子湖、宜兴龙池山、南通军山、盐都大纵湖、泰兴天星洲、扬州三江营等,共计安排省级奖补资金1.82亿元。其中第一批5460万元去年已拨付到位。根据初步评估情况,各“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已初见成效,有力支撑了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的提升。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中心记者:在刚才的发布中,尹厅长公布全省生物物种数已更新至8842种,能否具体介绍一下本底调查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主持人陈晓曦:这个问题请陆嘉昂副院长回答。

陆嘉昂: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为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和“美丽江苏”建设的新使命新要求,2017年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现阶段工作可以概括为“覆盖范围广”“专业水平高”“数据量级大”“收获成果多”四个方面。

一是覆盖范围广。目前全省已有84个县(市、区)完成本底调查工作,其余地区均在积极推进中。全省共布设近万条调查样线,覆盖陆生维管植物、陆生脊椎动物、陆生昆虫、淡水水生生物4大类群与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尤其关注了生态保护空间等重点区域。

二是专业水平高。全省各地共组织了数十支专业团队,汇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数百名技术骨干和专家力量,保障调查的专业性。除了采用传统调查方法外,近两年我们也不断加强观测技术的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应用,结合AI识别、环境DNA、声纹等数智化手段进行调查。

三是数据量级大。随着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调查记录也在持续丰富完善。去年,在省生态环境厅的统一组织下,我院对全省近50万条调查记录进行深度处理。经过格式统一、数据清洗、数据校对、意见征求、数据终审等阶段,最终形成我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物种更新成果。

四是收获成果多。全省被发现的物种数已更新至8842种,对比2022年公布数据,共增加1939种,增长率超28%。一方面是陆生生物调查增长多,陆生昆虫、陆生维管植物、陆生脊椎动物增幅分别为52%、40%、16%。另一方面珍稀濒危物种大量出现,共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76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受威胁物种132种。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调查范围进一步扩大,基本完成了长江沿线、环太湖地区、宜溧山地等重点区域的调查任务,以及我省在生态保护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生态岛”试验区、生态安全缓冲区等生态工程产生积极效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物种栖息生境不断恢复,生动展现了“天上有鸟、水中有鱼、林中有兽”的美好画面。

调查发现陆生维管植物2800种,相较于2022年增加801种。新增记录到独花兰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4种,发现江苏新纪录物种毛脉槭、鞭叶耳蕨。总体上看,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为森林生态系统结构较为稳定的宁镇山地、宜溧山地。

调查发现陆生脊椎动物521种,相较于2022年增加72种。新增记录到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种,包括小灵猫、中华秋沙鸭等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鹰雕、白腹山雕等1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总体上看,我省鸟类增幅较大,多样性丰富,主要分布在我省沿海区域以及句容、常熟等水网稠密、湿地资源丰富的区域。

调查发现陆生昆虫2933种,相较于2022年增加1015种。记录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虎凤蝶、拉步甲和硕步甲3种,其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发现蕈(xùn)步甲和方胸青步甲等多个物种,不断打破历史纪录。总体上看,在宁镇山地、宜溧山地、云台山地等生态较好的山区,陆生昆虫多样性更为丰富。

调查发现淡水水生生物2588种,相较于2022年增加51种。随着长江大保护全面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深入实施,长江江苏段鱼类及江豚数量明显增加。中华鲟、胭脂鱼、水禾等珍稀濒危物种被记录发现。总体上看,长江江苏段水生生物较为丰富,水生态健康状况不断向好,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提升。

扬子晚报记者:为了更准确反映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变化,我省在常态化监测方面有哪些工作举措?

主持人陈晓曦:这个问题请李旭文副主任回答。

李旭文: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在去年9月召开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信长星书记提出要组织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努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在于持续性的监测,近年来,我省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职责,先后发布了《江苏省“十四五”自然生态保护规划》《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稳步提升江苏省生物多样性观测能力,为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一是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一方面,2023年,围绕我省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典型的特点,3个站点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成为国家网的一部分;今年又推荐了8个站点开展第二批国家站点申报。另一方面,根据全省本底调查成果,识别出全省“一横两纵+”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分布格局,布设20个省级观测站点,全面覆盖全省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其中5个站点已经基本建成,4个站点正在启动建设。同时南通、泰州等不少设区市也已经建成多个地方站点。

二是生态质量样地等监测实现常态化开展。2022年以来,江苏作为全国6个生态质量样地监测试点省份之一,率先完成138个生态质量样地监测任务。2023年,在全省布设森林、湿地、城乡等6大类470多个生态质量样地点位、148个水生生物监测点位,高标准、常态化开展监测工作;在盱眙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建成我省首个6公顷生物多样性监测大样地,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监测能力。此外,连续20年开展全省生态类型和格局变化监测,为生态系统多样性监测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

三是现代化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研究应用有突破。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从“单一化”加快向“多元化”转变。在传统的形态学观测基础上,2013年我省开始率先探索环境DNA技术应用,并在2019年实现技术方法的业务化应用,近年来,声纹识别、声呐探测、AI图形等也逐步应用到鸟类、鱼类、江豚、藻类等智慧监测中。“江苏闻音识鸟”等报道获国务院官网、人民日报等国内外权威平台转发。同时,进一步强化规范标准技术引领,制定发布水生态监测评价地方标准4项,建成水环境生物监测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监测现代化为目标,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观测工作的开展,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撑。一是加快完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全力推进国家、省、市级观测站建设融合并推动智能化运行;二是强化新技术方法的科研攻关,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和范围;三是持续做好特征物种长期跟踪监测,进一步完善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指示物种清单,提升重点指示物种监测能力。

江苏交通广播网记者:防范和遏制外来物种入侵,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请问省农业农村厅,我省在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主持人陈晓曦:这个问题请蒋建兴副处长回答。

蒋建兴: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外来入侵物种严重损害农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近年来,全省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四个坚持”,有力有效抓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

一是坚持“省内+省外”,有效形成外来入侵物种协同防控机制。省内参照国家做法,会同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等七厅局,率先增补交通、水利、铁路3个职能部门,组成厅际防控联络机制和省级防控专家组。省外与上海、浙江、安徽等四省市农业农村部门,签署长三角区域外来物种入侵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工作备忘录,形成省际互动、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防控格局。

二是坚持“普查+质控”,圆满完成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任务。联合印发《江苏省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方案》,明确普查任务及要求。为有效提升基层人员普查能力,指导各地通过线上线下、会场现场相结合,举办培训400余场约1.2万人次参加,编发物种识别图谱2000余份。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质控,实行专家回避制度,为推动“一种一策”精准治理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撑。相关做法《农民日报》和农业农村部科教动态都作了宣传报道。

三是坚持“指导+引导”,稳步提升外来入侵物种科学防控水平。建立“政府主导、属地责任、部门协同、联防联控”防除工作机制,印发加拿大一枝黄花、福寿螺和鳄雀鳝等外来入侵物种排查治理工作通知,指导各地紧抓春、秋两个关键时节做好防控工作。会同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发布《江苏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引导地方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防控。

四是坚持“普法+科普”,全力增强全社会群防群治意识。指导各地抓住“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8.15全国生态日”等节点,会同职能部门学习宣传《环境保护法》《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我们还制作了《警惕外来物种入侵 维护生态生物安全》科普宣传片,各地也专门设置外来入侵物种科普陈列室,宣传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常识,营造群防群治良好氛围。

下一步,我厅将按照《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方案》总体安排,持续强化源头预防、综合治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不断巩固提升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治理水平。

南京晨报记者: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是林业部门的主要职责,请问近年来省林业局在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主持人陈晓曦:这个问题请张文阶二级调研员回答。

张文阶: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江苏地处江淮下游,跨江滨海,湖泊众多,沿海滩涂辽阔,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鸟类资源尤为丰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线上的重要驿站。

近年来,省林业局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全面推行林长制,在加强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提请省人大修订《江苏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等,提请省政府公布江苏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江苏省候鸟迁徙通道(第一批)。二是做好调查监测,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连续开展全省越冬水鸟同步调查,获得了真实、科学、有效的数据,今年4月22日,我局正式发布了2024版《江苏省陆栖脊椎动物名录》。三是强化旗舰种保护,开展麋鹿、丹顶鹤、独花兰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保护、生境恢复。去年,从浙江德清引进20只朱鹮在盐城沿海开展野化放归,这是朱鹮在中国东部沿海湿地的首次野化放归活动。四是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建立了22个部门组成的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清风行动”“网盾行动”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五是完善保护措施,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保障野生动物种群安全;健全全省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体系,组织做好全省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挂牌设立江苏省濒危野生植物扩繁和迁地保护研究中心。六是加大宣传力度,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宣传节点开展宣传活动,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提升公众科学保护野生动植物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经过不懈努力,我省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麋鹿种群达7840头,其中野外种群3356头,是世界上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明星”物种丹顶鹤出雏56只,同比增长33%,丹顶鹤自然繁殖与野化试验持续开展;东台—如东滩涂越冬勺嘴鹬达350只,约占世界种群的60%;青头潜鸭、震旦鸦雀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在我省多地频频现身;银缕梅、香果树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群和分布区逐渐扩展;南京中山植物园正式纳入国家植物园候选园。

下一步,我局将持续做好全省陆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调查监测、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等工作,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做出积极努力。

中国江苏网记者:做好宣传工作对生态环境保护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请问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方面,江苏有哪些做法,取得了哪些成绩?

主持人陈晓曦:这个问题请华晓皓主任回答。

华晓皓:非常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生态环境宣传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前沿阵地和重要支撑,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刚才尹厅长指出,江苏拥有江豚、中华虎凤蝶、东方白鹳、宝华玉兰等众多珍稀物种。近年来,江豚“领地”拓展沿江全域,东方白鹳流连忘返,桃花水母重现太湖、灌河口伪虎鲸集群回归。在COP15大会中国角上,江苏是单独举办主题宣传日的省份之一。这些既是工作成效,也是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案例。各位媒体同仁,也都是这些案例的见证者、记录者和传播者。多年来,媒体朋友们以笔为旗,以镜为歌,大家并肩努力,围绕深入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核心任务,“四手联弹”,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知晓度、认可度、亲和度、参与度。

一是及时开展政策解读,凝聚社会共识,提升知晓度。每年定期组织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闻发布会,回应社会关切,解读政策举措,公布工作进展。近年来,分别在第一时间发布了《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意见》,公布了江苏首批生物多样性红色物种名录、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清单,展示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成果,解读了“生态岛”试验区等一批创新政策。

二是精心策划系列报道,展示生态之美,增强认可度。联合媒体分层分类开展宣传策划,多角度、多方位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江苏实践,提振信心定力。比如,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连续推出《水活天地宽,太湖有“四变”》等多个大篇幅报道;生物多样性日期间,人民日报专题推出《多样生物,我们共同守护》;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四登央视;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期间,联合新华日报推出《鱼米之“蘇” 走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等2个专版。此外,我们还组织20余家主流媒体在太湖、沿江、沿海以及江淮地区进行生态采风。一批反映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作品在中央和省市媒体平台刊播。

三是多元拓展全媒宣传,赋能传播质效,展现亲和度。联络江苏卫视制作专题片“万物复苏”,在COP15大会播出。策划制作《江苏南通首见“麋鹿二代”》《咋办?江豚捕食刀鱼》《跟着妈妈去旅行》《听我说,蟹蟹你!》《听,江豚在“说话”》等10余部短视频作品,在江苏生态环境微信、视频号、微博及抖音平台发布。组织“发现生态江苏”“麋鹿陪你过大年”“似曾相识燕归来”等慢直播活动,让公众感受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就在身边,从我做起。

四是深入组织主题活动,汇聚各方力量,拓展参与度。推出“微笑天使”等宣传产品,点燃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热情。我们策划的“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宣传活动,荣获“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全国十佳公众参与案例。我们推荐的古树名木守护者张用宪老先生,荣获2024年全国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专题策划“美丽精灵”鸟类寻访,联合长三角三省一市开展集中采访。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日专题活动。此外,在六五环境日、生态日、低碳日、地球日等重要节点,“开学第一课”“蔷薇花信”“江河湖海青蓝行”等生态文化品牌打造过程中,我们也注重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元素。注重面向党政领导干部的宣传,会同省政协资环委举办美丽江苏图片展,在昨天的省政协十三届八次常委会期间进行展陈和宣讲。

各位媒体朋友,省委信书记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大家从事的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很有意义。”做好生物多样性宣传同样责任重大。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强化生物多样性主题策划。比如,结合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宣传,厅领导将走进直播间接受“一江春水万重山”专访。开展“美丽江苏怎么看,我用数据告诉你”系列宣传。分季节开展“春赏百花”“夏听虫鸣”“秋追江豚”“冬迎候鸟”主题直播。(其中,4月份的“春赏百花”直播活动,北京青年报、中国环境等17个新媒体平台联动直播,观看量超过820万。)我们也将更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搭建合作平台,整合优质资源,广泛凝聚共识,推动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大格局,全方位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苏新图景。非常感谢、热诚欢迎、诚恳期盼各位媒体同仁,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我们的宣传工作。谢谢!

主持人陈晓曦:提问环节到此结束。

长江好不好,江豚说了算。现如今,长江江豚在长江江苏段已经成了“新晋网红”,逐渐成为江苏的一张生态名片。接下来,请大家观看南京江豚摄影队队员杨明洲分享的江豚观测影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刚才大家共同观看了这一段影像,相信都感同身受。正是因为有更多热心人士,关心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这些志愿者的共同参与,才让我们的生态环境更加美好。接下来,我们还将举办“美丽江苏怎么看,我用数据告诉您”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欢迎大家持续关注。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关心和关注的问题,欢迎大家与我们联系。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