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案例 | 分区管控减污节能 强化电池园区管理
案例概况
扬州市人民政府于 2011 年设立高邮市电池工业园,是江苏省唯一以电池工业为主题的专业化园区。园区位于高邮市区以北,主要用于接纳高邮市并兼顾扬州市搬迁的铅蓄电池类生产项目。2022年,为统筹考虑高邮市电池工业园发展与布局,进一步推动工业园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高邮市启动新一轮规划,将规划区域优化为南区(传统产业升级区)、北区(新兴产业拓展区)。产业发展以现有铅蓄电池转型升级为基础,重点突破锂离子电池产业,培育发展氢燃料、钠离子、液流电池等新型电池充电设备,同时配套废旧锂电池综合利用项目,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打造全国知名的储能电池特色产业高地。
2023年,高邮市电池工业园率先开展园区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并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二批清洁生产审核试点。根据《扬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及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工作要求,高邮市坚持“科学发展与资源集约利用,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发展思路,依据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原则为基础,按照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结合的策略,以高邮市电池工业园内13家铅蓄电池企业为对象,形成并实施具有行业特色的清洁生产方案,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废水产排量和污染物排放强度,促进行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高邮市电池工业园位置图
亮点做法
根据重点管控单元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高邮市电池园区通过严格准入项目、优化生产工艺、完善污染防治措施三个方面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分区管控目标要求。
(一)严格准入,实施污染物排放管控
根据高邮市重点管控单元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园区优先引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鼓励类或优先承接的产业类且符合工业园区产业定位的项目;同时禁止生产镉镍电池和糊式锌锰电池,禁止引入清洁生产水平达不到国内先进的企业与项目。在前期招商会商阶段,通过高邮市智慧招商管理平台,提前为项目准入作出科学预判。通过严格实施项目环境准入制度、全流程环评审批服务,高邮电池工业园落户了一批“高起点、高投入”的优质项目。现有入区企业在完全达产时可达到园区规划铅蓄电池产能,后续工业用地开发时不引进涉铅企业。本园区内企业集中布置、分区管控,规划实施以来有序对规划区内和园区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进行拆迁,区域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合理。
(二)整体升级,改进落后生产工艺
根据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加强源头治理,推行产业转型升级,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组织推进内化成、智能快速固化室、真空合膏、管式电极灌浆挤膏等先进成熟工艺技术;推广卷绕式、胶体电解质铅酸电池技术;研发双极性密封电池、超级电池、池沫石墨电池等新型铅酸蓄电池技术;实施铅酸蓄电池拉网式、冲孔式、连铸连轧式板栅制造工艺技术应用;整个过程做到最大程度密闭化进而降低污染物产生量。
(三)重点改造,完善污染治理措施
通过精细化问题识别,发现电池工业园企业突出环境问题为铅粉尘排放。开展园区内企业生产设备密闭化改造,整个过程做到最大程度密闭化,使用无泄漏、低泄漏设备,严控过程无组织排放。严格控制企业物料运输、装卸、储存、转移和工艺过程无组织排放,无组织废气收集处理,降低废气污染物对周边环境空气的影响。同时对各企业雨水排口现有水质自动监测监控设备进行升级,加装“水质自动采样单元”,进一步防范排放环境风险,展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成果。
应用成效
高邮市电池工业园通过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加强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治理,对电池工业园做出约束要求,促进产业链集聚,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一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目前园区规划用地范围内共有13家企业,其中从事铅蓄电池生产的企业11家,铅电池添加剂生产企业1家,涉铅先进材料生产企业1家,均分布在高邮电池工业园的南半部分。园区入驻企业均严格按照管控要求进行设备配置、生产线布设,含铅废水、废气排口均配置在线监测设备,定期委托监测单位开展污染源监测,建立重金属在线监测制度。二是严格污染防控。园区在引入建设项目、企业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选择方面,符合对淘汰涉重金属重点行业落后产能、退出铅酸蓄电池落后产能的要求,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管控,充分优化厂区内生产线、环保基础设施布局,利用现有用地提升产能。本次园区清洁生产试点项目实施后,可从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污降碳、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园区整体管理水平等方面体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成效,降低园区内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排放。
案例启示
高邮市电池园区是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成果,结合区域环境制约因素和产业发展方向严格了环境准入,有效提升了园区产业关联度,逐步形成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中介服务相结合的,可推广、可复制的环境管理机制。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在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方面进行应用,通过园区整体清洁生产改造,促进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相结合,为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型的园区运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现产业集群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