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案例|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在全省率先建设市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平台

发布时间:2025-10-24 14:31浏览次数:

编者按


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省已建成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落实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要求。制度实施以来,各地不断深化成果落地应用,在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和环评审批、支撑重大规划编制等领域取得成效。

“美丽江苏”特开设“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案例”专栏,旨在展示江苏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实施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典型经验模式,强化应用案例引导,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促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地应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加快建设美丽江苏。目前已累计宣传各设区市典型应用案例十余个,取得良好的宣传推广效果。

未来,我省将持续做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领域典型应用案例挖掘,推广应用经验,确保制度落地见效。


案例概况


根据部、省关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工作要求,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在全省率先建设市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平台。集中汇聚南通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数据,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控制、环境风险防控和资源开发效率4个维度,建立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助力南通实现区域精细化、差异化管控,坚决制止违反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规定进行生产建设活动的行为,不断强化生态环境源头防控。

分区管控场景汇聚了南通市576个管控单元(444个陆域管控单元和132个海域管控单元)的基本信息,人工提取单元主导行业和禁止行业的关键信息;集成了南通18个省级以上园区中47个气站、24个水站、705个微站、40个VOC站、533个联网企业的相关数据以及实时空气质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数据并进行全面整合。

同时分区管控平台充分衔接了南通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成果,将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海洋发展区、农田保护区、乡镇发展区纳入市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系统。



亮点做法


将分区管控与各类产业集群开发相融合,主要应用于分区管控精准化、动态优化产业布局、区域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与合规性提升调整四个方面。

一是分区管控精准化。系统依据不同产业集群的环境特点进行分区管控。对于工业集群、农业集群、服务业集群等,实施差异化的监控方案。例如,化工产业集群可能需要更严格的排放监测,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可能侧重于资源使用效率和废物回收的监测。系统通过数据实时反馈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情况,帮助政府和企业合理调配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减少环境压力。


二是动态优化产业布局。通过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南通市能够动态评估产业集群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通过数据分析,政府可以调整产业布局,使产业集群在避免对生态环境过度开发的同时,也能够实现经济效益。

三是区域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在产业集群开发过程中,系统实现了环境与经济发展目标的协调。通过细致的区域管控,将污染较大的产业或高能耗产业布局在生态承载能力更强的区域,同时对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区域进行严格管控,避免过度开发。这种布局方式促进了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四是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与合规性提升。系统使得各类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能够实时掌握自身的环保状况,有助于企业遵守环保法规,依法依规排放。政府可以通过系统监控,督促企业提升社会责任感,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生产、绿色供应链管理,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环保水平。


成效与启示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系统加强了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的互动,促进南通市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保护。


通过与产业布局、各类产业集群开发、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三方面的融合,能够实现产业集群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使得城市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在资源能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推动绿色、低碳经济的实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的保护共赢。例如:将东丽纺织扩建项目的坐标、建设单位、行业类别输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系统,通过分析管控单元要求、园区总量、城市开发边界,研判得出项目允许进入南通开发区的参考结论,为建设单位和管理部门提供很好的决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