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竞逐绿色赛道 打造“零碳地标”
582公里蜿蜒海岸线勾勒出生态画卷,683万亩沿海滩涂孕育着绿色希望,4550多平方公里黄海湿地守护着生物多样性……这片被自然馈赠的土地,铸就了盐城绿色低碳的发展基因,更赋予其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
作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江苏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设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盐城肩负着探索绿色转型的时代使命。这里不仅是长三角首个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的城市,更以“风光”资源为纸、以创新机制为笔,绘就“零碳产业园”的示范蓝图。
面对全球气候治理与绿色贸易新格局,盐城正以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率先构建起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能源体系和产业体系,成为展示中国“双碳”行动力的重要窗口。
从三大零碳产业园差异化试点,到全球绿色产业链关键企业纷纷落地;从“海上风电第一城”的硬实力,到国际标准对接的软联通;从黄海之滨走向世界舞台,盐城正将生态“底色”转化为发展“绿色”,用实际行动书写零碳时代的中国方案。
零碳先行
一场绿色“硬核”实验
零碳,是绿色革命的实践序曲。
建设零碳产业园,盐城不仅有风光资源的“天赐禀赋”,更有制度创新的“胆识智慧”。
围绕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认证国际化“五化”目标,盐城在大丰港经开区、射阳港经开区、滨海港工业园区开展零碳产业园试点,差异化探索不同模式的零碳园区建设路径。
走进大丰港零碳产业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常见的厂房机械,而是一座以绿电追踪、管理与交易为核心的“碳谷大脑”。巨幅智慧大屏上,企业用电、绿电占比、碳排放数据实时跳动,一键即可生成碳盘查报告——能源可追溯、绿电可交易、碳排可监控,在这里成为现实。
园区创新探索“绿电+氢能”模式,通过专用线路将绿电直供企业,实现从发电到用电全链路独立绿电溯源。该模式获英国标准协会(BSI)认证,并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预计至2030年,园区企业绿电消费占比将达85%。
百公里外,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则走出一条“绿电+冷能”的特色路径。
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内,10座巨型LNG储罐巍然矗立,年处理液化天然气能力可达60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LNG储备基地。依托LNG释放的巨量冷能,园区建设冷能交换中心,将冷能输送至冻干果蔬、冷水养殖、冰雪乐园、智算中心等项目,推动海洋经济从“物理叠加”迈向“化学反应”。
目光转向射阳港零碳产业园,这里聚焦“新型电力系统+零碳场景应用”,正全力打造绿电应用示范地、绿色产业集聚地、绿色标准策源地。园区已建成近海装机容量70万千瓦、陆上装机容量60.73万千瓦、集中式光伏电站10.8万千瓦,年发电量34亿千瓦时。这里还诞生全国首个园区级绿电绿证服务联合体,可为园区绿电市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为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盐城积极推动绿电溯源认证、产品碳足迹认证与国际接轨,招引入驻英标协会、落基山研究所等18家碳服务国际认证机构,为企业提供碳核算、碳盘查、碳认证、碳抵消等“一站式”服务。
产业焕新
“风光”这边独好
在黄海之滨,绵延的滩涂、呼啸的海风、灿烂的阳光正在转化为盐城坚实的产业竞争优势。
“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制造成为新时代工业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发展空间、生态禀赋、产业基础、后发优势的盐城,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聚焦“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更大力度培育产业、营造生态、打造集群,加快建设链条完备、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崛起绿色产业之城、绿色制造之城。
从打造一个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到构建覆盖“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的完备风电产业链,盐城深耕新能源产业,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超过562.37万千瓦,约占全省一半、全国1/8、全球7%,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风电第一城”。
截至今年8月底,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2034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245.6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67.2%,连续15年全省第一,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两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
盐城不仅是绿色能源的“生产者”,更是绿色装备的“智造者”。
在射阳中车风电叶片工程有限公司,智能生产线全速运转,百米级叶片在机械臂间精准成型。在这个全球领先的“超级工厂”里,通过碳玻纤维混合工艺,单支叶片减重1.5吨,制造周期从70小时压缩至48小时以内,“效率+品质”双突破,让“盐城造”叶片风行全球。
“链主”企业领航,一批又一批的链上企业“追风”而来。在盐城,已集聚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等全国整机前5强企业,以及中车电机、中材科技等零部件领军企业,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40%,叶片产能占全国20%,成为全国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基地之一。
光伏领域同样表现亮眼,盐城已集聚了阿特斯、晶澳、通威股份等光伏行业全国前十强中的8家龙头企业,构建起硅片到组件的完整产业链。
“链”接全球
从沿海腹地到开放前沿
蓝色经济如何激发新动能?
盐城的行动清晰而坚定:精准引资、产业集聚。
地处黄海之滨,依托“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江苏沿海发展等多重机遇叠加,盐城具备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南北互动合作的巨大优势,正在开放合作中从“沿海末梢”走向“开放前沿”。
在盐城港大丰港区,由挪世航力船舶科技(盐城)有限公司生产的旋筒风帆正蓄势待发。这批“绿色风帆”借助海上风力可再生资源,可以使货轮5%-25%的运力完全脱碳,为航运业低碳发展提供关键支撑。该公司由芬兰挪世航力公司投资1500万欧元建设,去年11月份竣工投产。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8亿元、税收2500万元。
“毗邻大丰港区,使我们能高效对接全球船厂。”芬兰挪世航力首席运营官尤卡·库什科斯基表示,“我们正在进一步开发以提高效率,并在这一领域持续深耕。”
“大块头”扬帆出海的背后,是盐城港口能级的持续提升。近年来,盐城加快基础设施能级提升,策应“水运江苏”建设,响水5万吨级航道建成投运,连申线灌河至黄响河段航道整治等工程加快实施,以港口为支点、开放为纽带、创新为动力,持续拓展蓝色经济“朋友圈”,实现对外开放和区域联动双轮驱动。
隔海相望,亦邻亦友。盐城是江苏与韩国产业合作最为紧密、韩资企业最为集中的城市。韩国SK动力电池盐城基地项目累计投资高达45.4亿美元,成为江苏省近年来最大的外资项目之一。以该项目为龙头,中韩(盐城)产业园目前已汇聚外资企业380多家,其中韩资企业达170多家,形成强劲产业集群效应。
立足沿海开放前沿,盐城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实质化运行“11669”招商新机制,持续深化与德国、荷兰、芬兰等国家和地区合作,吸引一批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投资兴业。同时,出台专项政策,鼓励外资投向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园区示范到产业引领,从技术突破到全球合作,盐城正以零碳为笔、产业为墨,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未来,这座黄海之滨的城市,将继续以开放姿态拥抱全球,以创新动能驱动转型,为全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盐城样本”。
(盐阜大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