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利用宜兴“卷”起来了,产值规模3亿元!

发布时间:2025-11-19 16:14浏览次数:

眼下,秋收秋种正在如火如茶进行中,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也进入攻坚期。一场水稻机收减损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现场展示活动在宜兴市丁蜀镇莲花荡农场举行,秸秆还田(犁耕深翻)和秸秆离田两项核心技术的演示成为焦点。现场,打捆机高效运转,将收割后的秸秆快速压缩打捆(如图)。捆扎整齐的秸秆将被运往生物质能源企业、饲料加工厂等处,实现资源化再利用。





近年来,宜兴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科学打造秸秆综合利用绿色产业链,初步形成“农用为主、多元利用、产业增效”的秸秆还田离田利用新格局。



宜兴是苏南地区的农业大市,秸秆资源丰富,可收集稻麦秸秆资源量约30.3万吨。随着农村燃料能源结构的改变,秸秆处理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一大突出问题。

为切实做好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宜兴市坚持疏堵结合,积极探索建立可推广、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和高效利用机制。尤其是建设“无废城市”以来,宜兴市根据省《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等文件精神,将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作为防治大气污染、推进环境整治等的重要抓手,科学成立秸秆综合利用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奖补政策,引导各镇(街道)国企购置秸秆打捆机具。



同时,鼓励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秸秆收储点,完善各项设施设备,保障良好运营管理,并以市场需求为引导,培育专业的秸秆经纪人和秸秆打捆队等第三方社会服务组织,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提质增效。

科学的管理和奖补机制,引导宜兴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围绕“全量、全程、全域、科学”目标,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其中,宜兴市农业农村部门通过做好种植户思想动员、推广成熟还田技术、强化市场拉动等务实有力的措施,在筑牢秸秆“防火墙”的同时,稳步提升宜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宜兴市生态环境部门组建秸秆禁烧检查小组,在重要时节对重点路段开展不间断巡查,督促属地政府及时制止和扑灭焚烧火点,同时开通征集通道,广泛征集宜兴全域秸秆和垃圾露天焚烧问题线索;宜兴市公用环保集团深入参与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通过投资建设市级秸秆应急堆场,实施“镇打包收运+市集中堆储+企业焚烧发电”的秸秆离田处置国企模式。各镇也主动实践,紧盯重点区域、重点地段、重点时段,整合“人防+技防”力量,通过日常巡查、无人机、视频监控系统等方式,不断提升禁烧监管系统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探索形成一批可持续运行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和机制。



在各地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批示范单位和企业围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原料化等领域,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秸秆经济”在宜兴全市各地悄然形成。

其中,芳桥街道金兰村通过建立秸秆收储加工点,将制成的有机肥回用到粮食种植上,实现秸秆全量利用、农村环境改善、稻米品质提升、农民收入增加的“多题一解”;位于杨巷镇的宜兴市新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镇域范围内超1万亩农田的秸秆进行离田打包,加工成生物质燃料,实现秸秆综合利用提质增效;江苏神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加大科技攻关,创新研发秸秆协同粪(藻)发酵罐处置基料化利用关键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年综合处理蓝藻、秸秆等有机废弃物 4万多吨,可制成各类育苗基质、营养土1万多吨。

目前,宜兴全市拥有秸秆打捆离田主体15家、秸秆处理利用主体14家,秸秆年处理能力5万吨,产值规模达3亿元,实现秸秆离田率达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