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开展前瞻性监测专项工作 强化技术支撑能力
近日,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组织召开了2025年环境热点问题前瞻性调查评估工作中期调度会。中心领导班子听取了各项目负责人关于项目实施进展、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下步计划的汇报,结合项目实际提出建设性优化建议,同时对后续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精心谋划、协同攻关、高效推进、积极产出,始终是环境热点问题前瞻性调查评估项目秉持的工作原则。2025年环境热点问题前瞻性调查评估工作紧密围绕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有力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这一目标,聚焦12项问题开展研究,以期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监测服务、引领、支撑作用。
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打造生态环境监测“智慧大脑”。以太湖上游问题断面为研究对象,建立污染源知识库,构建污染溯源模型,深度挖掘污染信息,及时锁定高污染风险区域,初步实现流域精准溯源。探索构建集问数问图、智能报告、智能预报、高值预警、污染追踪、溯源评估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气环境智能化监测预报预警辅助系统。研发智能可视交互的遥感环境监测专有模型,构建精准化、高效化、系统化的环境数据智能解析体系。探索基于检验机构上传的检测数据,研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识别检验机构违法违规行为。
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提升新型监测感知能力。针对水质常规五参数自主式监测设备,开展AI自清洁技术研究,构建AI与质控联动的自主质控及闭环管理体系,有效提升运维效率、提高数据质量。构建基于光散射法的颗粒物监测仪器标准体系,探索开展光散射法仪器的溯源应用,融合本地颗粒物组分数据,提升大气精准溯源能力。
聚焦生态环境管理重点,提升治污攻坚效能。继续关注水稻田土壤和稻米中高残留农药和重金属赋存水平,筛选赋存水平较高的类别,开展人体生物样本检测,识别和评估污染物从环境到人的迁移转化。针对太湖蓝藻水华问题,开展河—湖蓝藻变化迁移规律以及河湖环境与蓝藻作用关系及特征差异等研究。针对地表水生物毒性监测方法,探索融合细胞生物学、毒理学等多学科方法,以人源肝细胞为受试体,推动建立高效科学的水质急性毒性检测新方法。针对省内典型农用地,调查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现状,监测土壤重金属污染物赋存及变化,分析污染物在土壤—农作物中迁移转化情况,评估污染物累积风险。
拓展监测新领域,提升基础支撑能力。开展海上风电工程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演变趋势研究,筛选环境影响关键因子,综合分析风电场叠加下海洋生态影响因子变化趋势,构建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估指标体系。开展江苏近岸海域碳通量监测与评估,掌握近岸海域碳通量时空分布特征,探究近岸海域碳源汇格局分布与季节性变化规律,定量分析近岸海域碳吸收/碳排放量,提出近岸海域减排增汇途径及政策建议。
下一步,省环境监测中心将以《生态环境监测条例》为统领,当好反映美丽江苏“颜值”的“镜子”、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的“侦察兵”和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法宝利器”。依托环境热点问题前瞻性调查评估工作,瞄准重点难点领域实现突破,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性、针对性、前瞻性决策支持,高效保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助力美丽江苏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