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企怎么查到位?江苏“数据战队”打开非现场执法新思路
江苏在生态环境执法技术数智化过程中,成功组建了“1+13”数据战队。为什么要组建这一战队,能解决什么问题?数据战队在减少入企的情况下,怎样发挥作用查到问题线索?
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非现场执法工作,江苏构建 “1+1+13”的全省生态环境执法“数据战队”体系(即省生态环境保护联勤中心、省级“数据战队”、13个设区市“数据分战队”)。各设区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牵头成立“数据室”,具体负责辖区内“数据分战队”运转,并参照省生态环境保护联勤中心模式,与公安机关建立紧密的联动融合机制。
通过全省建立一支懂数据、懂法律、懂业务的非现场执法专业化队伍(省级48人、市级200人),常态化开展非现场执法全程推演,分组分专业开展数据研判,结合工作实际设计线索研判模型,利用数据开展执法活动,实现以情报为牵引的行动响应机制。将数据建模、线索研判能力纳入全省执法大比武考核,培养既精通环境执法业务、又掌握大数据分析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执法人员从“经验执法”向“数据执法”转型。
2025年,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全省生态环境重点线索研判核查暨实战比武活动,旨在通过挖掘数据资源潜力,重点考核数据战队的模型规则构建、线索甄别、现场核查三项核心能力。围绕“数据异常陡降、人为篡改替换、稀释排放、虚假标记、危废产量异常”等11个重点方向,构建了24个高价值模型规则,研判生成195条有效问题线索。
通过线索研判和实战比武,避免大水漫灌,减少对企业的干扰,推动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向更精准、更严格、更高效的方向迈进,有力践行了“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的理念。
除“数据战队”外
今年以来,江苏充分运用
执法实战大练兵活动这一载体
从规范执法、数据赋能、部门协同、队伍建设
四个关键维度磨砺提升队伍
扩展阅读
以“规范”立矩,以“严格”守线筑牢执法工作根基
研究出台一系列文件,推进构建“五个一”管理体系,即“一措施、一清单、一目录、一计划、一平台”,划清“无审批、不检查”的制度界限,搭建起全省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管理体系的“四梁八柱”,为生态环境涉企行政执法检查奠定“依法合法”的根基。
强化涉企检查“三事”统筹,将行政检查、执法检查和调研考察3类任务全部纳入监管系统,统一管理、统筹实施。强化涉企检查“三级”统筹,打造“省—市—县”三级纵向贯通的协同架构,让“三事”统筹覆盖全省、三级联动。
在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要求下,坚持有案必查、违法必究,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坚定履行监管职责,助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持续对重点区域开展走航监测,每台走航车配备两名执法人员,监测数据超过规定数值即作为疑似生态环境违法线索,依规组织入企检查。抓好太湖安全度夏和运河沿线执法行动,加大汛期国(省)考断面及涉水企业的巡查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处置化工企业固体废物等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对排放检验机构以及高排放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重点监管,做到“减负不减压、松绑不松效”。
以“数据”为核,以“融合”为要打造智慧执法样板
通过着眼前沿科技,江苏生态环境执法技术数智化变革正在加速演进,无人机巡查、执法装备的熟练运用,“1+13”数据战队成功组建,执法能力迭代升级,“人防+技防”水平实现新的跃升。通过数字构建“大数据+指挥调度中心+智慧执法”监管体系,全省非现场执法占比超过31%,线索发现率和问题查处率明显提高。创新企业环保自查自纠服务平台、机动车监管“AI”前哨、排污单位自动监控“五全”建设等做法落地,持续提升执法质效。
以“衔接”为桥,以“协同”聚力织密执法监管网络
深化警环合作机制,同时推动生态环境部门与市场监督、交通运输、住建等部门高效协作,形成打击环境违法的合力。完善重点案件会商机制,明确案件移送标准、证据要求、时限节点。主动对接省市场监管局、交通运输局等8部门,联合开展对机动车、机动车检验机构、维修站的联合执法检查。
针对重大生态环境违法案件,实行“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公安部门提前介入、检察院法律监督”模式。
建立“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协同”的执法机制,应对跨市流域污染、跨界非法转移危险废物等问题。
以“能力”为基,以“作风”为魂锻造过硬执法队伍
江苏生态环境执法队伍织就一张“省级推动、市级支撑、县级主战”的练兵网络;通过聚焦实战,让现实执法的平常场景成为比武练兵的真切考验。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多次通过专题部署、分析研讨、评估复盘等形式推动工作,3次开展专题培训,16次深入一线稽查、帮扶,“1+13+97”执法梯队迅速成型。
(生态环境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