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走冤枉路、不走弯路,环评“一件事”“一次办”
“从‘多次跑’到‘一次办’,只需一份不到600字的‘审批秘籍’,就办理完成审批业务。”江苏省南京市某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兴地说。
“大家口中的‘秘籍’其实是我们辐射审批业务的办事指南,办理所需信息全都包含其中。”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核与辐射环境管理处李宾说。
作为核技术利用大市,南京市共有核技术利用单位1209家。2023年8月,南京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制定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件事”审批改革工作方案》正式印发。
“这意味着企业和群众办理辐射类审批‘多次跑’的时代正式结束。”李宾说。
加快环评审批,建立靠前指导机制
近日,南京市某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煤气资源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审批时犯了难。
“因为这一项目建设内容涉及输变电工程,除需编制一般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外,还需单独编制核与辐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这家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在文件编制完成后,还需分别报批。整个项目审批下来的时间,对我们来说是未知的。”
为服务保障项目落地建设,降低企业重复办理同一类事项的时间成本,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在接到企业诉求后,联合区级生态环境部门,采取专题研究、现场服务等方式,积极推动“一件事”环评审批改革。
图为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赴输变电工程现场开展踏勘工作
“‘一件事’审批就是将原先分开办理所需的两套申请材料整合成一套申请材料,实现一本报告、一次评审、一窗受理和一次办结。”李宾解释道,“目前,涉及核与辐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报告表、报告书,一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报告表、报告书,仅需填写一张申请表,就可实现‘一次办’。”
目前,南京市已经在江苏政务服务网南京旗舰店开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件事”专区,同时,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将在市、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件事”综合窗口,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
“我们希望真正通过优化环评编制,简化申报,推行‘一窗受理’等方式,让群众切实享受到‘组合式’精准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李宾说。
规范许可服务,让企业不走弯路
“创新药发展,有你们的功劳。”近日,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收到了一面来自南京市某家药物研发企业送来的锦旗。“以前,觉得办证可能会困难重重,没想到这么快就办下来了,这就是南京‘速度’。”这家企业负责人竖起大拇指说。
这家药物研发企业今年拟顺应市场热潮扩大生产规模。“我们在2023年经环评审批后,领取了辐射安全许可证。但申领的辐射安全许可证对非密封放射性药物的年使用量设置了明确上限,我们在扩大生产规模时面临难题。”企业负责人介绍。
在了解企业的难处后,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核与辐射环境管理处立即成立服务专班,主动作为,指导企业优化和完善辐射安全分析报告,并及时为其颁发了新的辐射安全许可证,解决企业急难愁盼的问题。
这家药物研发企业的辐射安全许可证审批过程,是南京市核技术类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缩影。为了规范许可审批,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召开专题培训会议,再次明确辐射安全许可证审批权限、许可主体、核发程序、申领条件等相关内容,进一步规范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工作。
“让企业少走冤枉路、不走弯路,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了辐射安全服务指南,告知企业许可申报所需的材料、注意事项等。”李宾介绍。
同时,为让服务保障更高效,针对企业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及时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一事一议,提升办理速度。
强化辐射安全宣传,营造良好审批环境
“有人说家里的辐射让他没办法住,我搜肠刮肚,使出浑身解数。先用公式总结陈述,电场磁场辐射的强度。”一首节奏明快的说唱《以辐之名》将原本晦涩难懂的核与辐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家娓娓道来。
这并不是南京市核与辐射宣传的第一次“出圈”。
“核与辐射的科普宣传更多的是面向大众,内容更贴近生活,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用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展现。”李宾解释道。
近年来,南京市生态环境局采取多种宣传方式,通过建立“我是‘辐’导员”“辐射微科普”等核文化品牌,开展社区活动、现场讲解、互动问答等活动,让公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核安全文化知识。
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在宣传活动结束后,通过收集和分析公众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和优化宣传策略。“我们在创新核安全文化媒体产品的同时,也注重宣传效果实效。希望提升公众对于核与辐射领域信息的接受度,激发大众对科学知识浓厚的兴趣。”李宾说。
近年来,核技术应用产业作为发展迅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下一步,南京市将继续靠前服务,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李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