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014000650/2025-00155 | 组配分类:建设项目(核与辐射除外)环评 |
发布机构:环评处 | 发文日期:2025-02-19 |
名 称:2025年2月19日省生态环境厅中俄东线响水支线工程拟进行审查的公示 | 文件编号: |
内容摘要: | 时 效: |
2025年2月19日省生态环境厅中俄东线响水支线工程拟进行审查的公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议,2025年2月19日我厅拟对下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出审批意见。现将有关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5年2月20日-2025年2月26日(5个工作日)。
联系电话及传真:025-86266101;Email:hpc@jshb.gov.cn。
通讯地址:南京市江东北路176号,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邮编210036。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上述拟作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要求听证。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建设单位 | 建设项目概况 | 公众参与情况 | 相关环保措施承诺 |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1 | 中俄东线响水支线工程 | 连云港市灌南县、盐城市响水县 |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西气东输分公司 | 中俄东线响水支线工程途经连云港市灌南县、盐城市响水县,起点为中俄东线灌南分输站,终点至新建响水末站,全长约25.8km,设计管径D323.9mm、设计规模6.1×108Nm3/a(最大小时输量10.82×104Nm3/h)、设计压力为6.3MPa,线路一般管段和冷弯弯管采用D323.9×6.4mm L360M 螺旋缝埋弧焊钢管,水平定向钻采用D323.9×7.9mm L360N无缝钢管;热煨弯管采用D323.9×7.9mm L360Q无缝钢管,管道一般管段壁厚为6.4mm,水平定向钻穿越段7.9mm。全线共设置2座工艺站场、1座监控阀室。灌南分输站来气经过滤、调压后输往下游响水末站。 | 在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建设单位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开展了公众参与工作。根据公众参与附件,公示期间,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均未接到公众来访电话和信函等反馈信息。 | / | (一)严格落实生态保护措施。严格控制项目占地和施工作业带宽度,减少对植被的破坏,敷设管道优先避让环境敏感区,生态空间管控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法律法规禁止占用的区域内不得设置临时堆管场、施工营地、施工便道等临时占地,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采取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施工方式,严格执行《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相关管控要求,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雨天开挖、填筑等施工活动。尽量绕避省级公益林,少占基本农田,开工前明确占用范围,并按有关规定完成临时征地手续、林木采伐审批手续办理。施工过程中采取表土剥离、分层开挖、分层回填等措施。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恢复地貌,根据沿线实际环境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植被恢复及绿化,实施生态补偿。 (二)严格落实水环境保护措施。应优化工程施工方案,严格控制施工范围,施工开挖选择枯水期施工,监测施工期水质,在下游设置拦污装置,河流底质采取分层分类开挖和堆放,做好河流原貌恢复。严禁在环境敏感区设置施工营地、清洗机械设备、排放污水。采取定向钻方式穿越环境敏感区时,应及时回收废弃泥浆,钻屑沉淀池和泥浆池应做好防渗,废弃泥浆收集后处理。加强施工管理,禁止在河堤范围内清洗设备及车辆。管道布设和焊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废水、废油等污染周边水体。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等应全部收集处理,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管道试压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洒水抑尘等;施工机械及车辆冲洗废水经隔油、沉淀处理后循环回用,不外排。工程运营期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委托当地市政吸污车及时拉运处置。 (三)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施工场地设置围挡,堆放物料采取苫盖措施,作业面和土堆采取洒水抑尘措施;运输车辆配备顶盖密封并进行出入清洗,施工器械使用燃油要达到国Ⅱ及以上标准。运营期定期检测阀门、管线密闭性,控制废气无组织排放。 (四)严格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施工期采取低噪声施工工艺和设备,加强运输车辆及机械设备维修和保养、避免夜间施工,减轻噪声影响。运营期高噪声源应采取隔声、减振等综合降噪措施;放空系统的排气口设置消声装置,合理规划放空时间,放空作业不得在夜间进行;优化站场阀室平面布局,确保厂界噪声达标。 (五)严格落实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措施。施工废料和一般建筑垃圾优先综合利用,无法综合利用的集中清运、规范处置。站场内固体废物暂存场所须按国家有关规定要求设置;废机油、废弃劳保用品及废含油污泥等危险废物交有资质单位处置,管道清管作业废渣运送至当地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处置,生活垃圾委托当地环卫部门清运。 (六)严格落实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进一步优化工程路由、站场平面布局和施工方案,远离集中居民区,确需穿越集中居民区的管道应采取绕避、拆迁等措施,减缓环境风险。配合当地政府做好规划控制,禁止在管道两侧和站场防护距离内新建居民集中区、学校、医院等敏感建筑物。无法绕避环境敏感区的管道,应采用提高设计等级、选用高等级钢材、增加管道壁厚、加强防腐、增设紧急截断阀等防护措施。加强运营期维护管理,强化管道和站场周围居民的环境风险宣传,在环境敏感区、人口密集区提高巡线频率,增设线路警示牌。建立应急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加强与当地人民政府的应急联动,定期开展演练。 (七)按《报告书》提出的环境管理计划和环境监测计划,实施有效的日常环境管理与监测,确保本项目的负面影响减缓措施得到落实。 (八)在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应定期发布环境信息,建立畅通的公众参与平台,加强与沿线地方政府、相关单位和公众的沟通。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并及时回应和解决公众关切的环境问题,切实维护公众合法环境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