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出的生机: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观测到獐等珍稀野生动物
夏日的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层峦叠翠,鸟鸣啾啾。在这片野生动物的乐园里,一场静默的“生态观察”已持续数月——24台红外相机如同森林里的“电子哨兵”,用镜头悄悄记录着野生动物的日常。
近日,随着两季度生物多样性观测样地观测数据的整理完成,大量珍贵的影像让工作人员眼前一亮: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獐在灌丛间轻盈踱步,圆滚滚的鼬獾探头探脑,野猪家族甩着短尾在林下悠然觅食……这些鲜活的“自然日记”,不仅揭开了宝华山生物多样性的神秘面纱,更折射出区域自然生态的蓬勃生趣。
镜头里的“生态密码”:从“偶遇”到“常态”的惊喜
自2024年全面启动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观测样地建设以来,科研团队在宝华山核心林区和关键生态节点布设了24台红外相机,覆盖森林、灌丛、溪谷等多元生境。这些“全天候、不打烊”的自动观测设备,在今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獐的“高清写真”。作为长江中下游典型的鹿科物种,獐曾因栖息地破碎化一度难觅踪迹。此次观测中,红外相机多次捕捉到其觅食、警戒的清晰影像:它们时而低头啃食嫩草,时而竖耳倾听动静,毛色油亮、体态健硕、步履矫健,每一次行动,都印证着宝华山这片静谧的沃土,以最温暖的怀抱,为它们构筑安心栖息的美丽家园。
图1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獐
“三有”动物鼬獾的“萌系出镜”。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鼬獾,是一种稀有的小型食肉目动物。镜头里,这只圆头圆脑的萌兽正用前爪刨土找虫,圆溜溜的眼睛警惕地转动,憨态可掬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图2 “三有”动物鼬獾
“常住居民”的活跃身影。除了珍稀物种,野猪、华南兔等“常住居民”的频繁“打卡”,更让科研人员倍感振奋。“野猪种群的活动范围扩大、活动频率增加,说明森林生态系统状态稳定,食物资源充足;华南兔作为小型兽类优势种,其稳定存在也为猛禽等食肉动物提供了关键猎物。”省环科院科研人员介绍,“这些‘基础物种’的繁荣,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见证。”
图3 野猪家族的频繁活动
“单点记录”到“全面布局”:科技赋能生物多样性观测新跨越
“过去我们靠‘铁脚板’找动物,现在靠‘科技眼’看生态。”参与项目的科研人员感慨,“这些影像不仅是视觉证据,更是生态改善的数字凭证。”目前,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已初步构建起“红外相机+样线调查”的观测网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了新活力。
此次观测成果背后,是科技手段与传统调查的深度融合。相较于传统的样点样线调查,红外相机具有“无干扰、全天候、高效率”的显著优势,既能捕捉到夜间活动的动物,又能避免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大幅提升观测效率。
除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外,省环科院还在溧阳天目湖、太仓金仓湖和白茆口湿地、锡山吼山森林公园、苏州高新区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泰州沿江湿地等多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点布设了高清摄像头、红外相机等智能观测设备。通过“单点记录”到“全面布局”的转变,科技赋能的生物多样性观测将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图4 逐步完善的红外相机观测网络
深耕守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未来之约
从镜头中的“偶然相遇”,到数据里的“生态趋势”,野外的红外相机仍在默默记录。下一步,我们将制定全省生物多样性红外相机观测实施计划,进一步优化和加密生物多样性观测点位布局,逐步完善以高清摄像头、红外相机等智能观测设施等为主要技术手段的野外观测体系。
山林里的每一道绿荫,湿地上的每一寸滩涂,都蕴藏着生物多样性最本真的密码。这些大自然里的“守望者”,正以最质朴的方式诉说着一个不变的真理:守护好每一寸山林、每一片湿地,那些灵动的生命,必将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