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吴:“美丽中国,志愿有我”全民参与

发布时间:2025-07-28 11:20浏览次数:

近年来,无锡市新吴区积极探索完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投身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力量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汇聚全民力量。


建立志愿服务队伍,完善志愿服务体系


在机关部门,新吴生态环境局成立了环保志愿服务支队,在全区招募志愿者,划分不同领域组建5支志愿先锋队,定期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

在辖区企业,理光感热技术SDGs志愿团队与社会组织联动,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自主开发“食育未来”环保科普原创课件,惠及新吴区多所学校共计2500余名学生;以“低碳+公益+科普”的创新模式,发起“益起捡跑,悦享美好”美丽河湖志愿行动,从企业延伸至家庭,从个人传递至社会。

在社区,梅村街道泰伯三社区志愿者团队联合机关和企业共同签署“环保联盟公约”,正式建立三方共治机制,聚焦环境共护、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协同推动垃圾分类、节能减排及低碳环保宣传。

在高校,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数字艺术学院“艺”束纸艺花项目志愿者团队将资源循环利用理念融入手工花艺品制作,通过融合创新纸艺艺术让公众体验艺术创意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中展现的魅力。

在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青少年可自愿报名参与自然科普讲解员队伍,经培训后为湿地游客、市民普及自然科普知识;观鸟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可参与公众鸟类监测、湿地生态摄影团队,用镜头记录湿地生态环境。



聚焦生态环境科普,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凡事贵有恒,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也贵在长期坚持。为了保护母亲湖太湖,积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大溪港湿地公园志愿者团队自2021年开始,累计组织400余名志愿者启动无锡市首个“自然课堂”项目,充分将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转化为生态环境科普资源,将“环境友好”与“儿童友好”理念深度结合,为青少年打造集科普、国学、美育、环保、心理于一体的自然课堂品牌活动。从湿地历史文化溯源,到大气、水和土壤生态系统的奥秘探索,以及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生态环境科普知识体系。

为促进环保启蒙教育,索尼数字产品(无锡)有限公司自2009年起持续开展“蒲公英”环境启蒙教育活动,经过16年的坚持和积累,打造了全周期环境教育体系(2018-2024),从基础教育到深化实践,形成“理论授课+栽培实践”的闭环教育模式,将生态环境教育资源送进校园,建设了全区首个协生农法实践基地,倡导不耕地、不施肥、不打农药的种植方式,改善土壤、提高作物营养,让孩子在劳动教育中感知生态、生命,从实践中深刻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教育活动覆盖24所学校及5个社区,惠及小学生2700余名。



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凝聚社会各界力量


众人拾柴火焰高,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平台和规范的体系。

为畅通公众参与渠道,2019年,新吴区文明办打造了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集志愿者使用、团队管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统筹功能于一体的志愿服务线上管理平台,覆盖全区的“指尖志愿服务平台”,动员广大市民加入志愿者队伍,为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提供了平台支撑。

新吴区“大手拉小手”企业环保共建项目持续开展8年来,百余家企业的志愿者在“共建项目指南”的规范下自主参与企业环保帮扶志愿活动累计超过1000次。

新吴区晨阳志愿服务队构建“招募-培训-考核-团队建设-电子化管理-能力提升”的“六步走”团队管理模式,形成“高校教授研发课程—持证志愿者授课—全民参与实践”的公益人才矩阵,让更多群体加入生态环境志愿服务。

索尼数字志愿者团队实施的“One Blue Ocean”项目持续七年接力,从员工辐射至家庭,建立20个自主管理片区,组织志愿者参与清扫活动,推动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细流终成大海。无锡市新吴区将持续动员社会各界大力弘扬志愿者精神,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提升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价值,持续激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内生动力,共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