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太湖水环境整治的成功探索
发布时间:2006-10-31 00:00浏览次数: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碧波万顷、风光旖旎的太湖,见证了无锡近现代的工业化进程,也承受了工业文明带来的冲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锡紧紧抓住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机遇,勇于探索,加快发展,一举成为我国东部经济最富庶的地区之一,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国大中城市前十位,是我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所辖县(市)进入中国综合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百强县前十位。无锡的经济发展了,社会繁荣了,但为此却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沉重代价,部分地区水质性缺水现象严重,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逐年下降,太湖明珠的光彩随着水污染的日趋加重而逐渐褪色,持续前进的步伐倍感沉重。
太湖治理路在何方,无锡如何寻求持续发展?无锡市委、市政府站在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在认真总结和反思1998年“零点行动-聚焦太湖”和2000年“太湖变清”等运动式治理方法的基础上,树立经营环境的创新理念,把治污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采用综合治理措施,既治标,更治本,破解水环境整治难题。短短几年时间,曾是太湖污染最为严重、蓝藻爆发犹如覆盖一层“绿漆”的五里湖,水质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据监测,五里湖高锰酸盐指数为6.35,总磷为0.13,分别比2002年下降了21%和31%,已达到2005年国家考核要求。现在的五里湖,已建成犊山大坝到蠡湖路全长5.8公里的绿化带,湖中有鹭岛、渔父岛两个人工岛屿,湖边有蠡湖广场、120米高喷等景观,增加了蠡湖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了蠡湖旅游内容,形成了既融山水之灵气,集天地之精华的江南水乡风光,又富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湖滨城市形象,不少客商为能拥有一座蠡湖之滨的住所而自豪。太湖水环境的改善、使城市功能得到提高、文化品位不断提升,无锡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巨大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一座现代化的“湖滨城市、山水城市、生态城市”正在苏南大地上崛起。据统计,“九五”以来,无锡GDP增长了143%、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2003年),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却下降了67%,与发达国家相比,无锡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近年来,无锡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称号,今年3月还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考核验收。
太湖及五里湖是近几年无锡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他们之所以能迈出较快的步伐,整治工作初见成效,主要措施是:
一、定准位、起好步,确立新的发展导向
近年来,无锡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只有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按照国家和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要求,把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作为全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更作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件大事、急事来抓,观念创新、大胆实践,提出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扎实的工作”探索一条“先治理、后发展”,“先环境、后建设”的水环境整治新路子。首先,加快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创新。在工作中,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人大法律监督、政府负责实施、政协民主监督”的领导体制、“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环保监管、企业治理、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任副组长,市计委、经贸、环保、公用、水利、财政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市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主要领导怀着对城市发展的强烈责任感和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心系太湖,亲自挂帅,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调查研究和协调解决治太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上,多次召开常委会、常务会议和专门工作会议,听取汇报,检查工作,确保各项治理措施的落实到位。其次,调整考核目标,确立科学发展导向。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和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无锡市委、市政府在协调发展中注重把人民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为一条共同的硬性考核指标,因地制宜,科学分类,实施了9大板块的分类考核机制,既有统一的目标考核要求,又有各有侧重的具体内容。如惠山、江阴、无锡高新开发区、宜兴工业园区主要考核工业经济总量;滨湖、太湖周边则以旅游、生态建设、现代服务业、休闲观光业为主;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商贸业和社区管理,提高人居生活质量。通过考核,引导各地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整治的良性互动和同步跨越。第三,明确职责,分解落实。无锡市根据国家和省政府下达的太湖水污染防治年度计划以及省长环保目标责任状的要求,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将太湖水污染防治的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及各有关部门,形成了时间衔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状网络体系。
二、坚持制度创新,激活水污染防治建设市场
为解决水环境治理投资大、时间紧、效益滞后的矛盾,无锡市积极创新政府主导、引导市场和社会调节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运作机制和体制。政府主导,是政府注重加大对环境综合整治的投入,重点支持流域、区域污染治理中生态性、公益性工程建设。无锡市通过财政、信贷等融资方式,将水环境整治投资机制改革纳入公共财政体系框架的构造中,并通过土地收购和出让等措施,公开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38块土地,共获土地出让金41.2亿元,其中16.5亿元再直接投入到五里湖及太湖重点治污工程,有力推动太湖重点工程建设。同时,提供积极的政策支持。2003年无锡市对投资经营污水处理项目的部分乡镇,按每处理1万吨污水给予200-300万元的补贴。引导市场,是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并根据“多排污多付费”和“收费标准要实现略有赢余”的原则,提高污水处理费价格,激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市政府分三次调整自来水水价,其中污水处理费达到1.1-1.15元/吨,水价的调整全面推进了投资建设市场的发展,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社会化创造了条件,形成了污水处理的良性循环机制。据初步估算,“十五”期末无锡市将形成规模为90万吨的处理能力,超过了国家计划要求的59.3%。社会调节,是推行环保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营。江阴市对11个镇的16家污水处理厂采取经费补助;惠山区前洲、洛社等5家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主要以企业投资为主;市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期)、滨湖污水处理厂等10多个污水处理项目正在对国内外实行污水处理特许经营权出让,吸引外来资金建设污水处理厂。目前,已有6个污水处理项目正式签约,其中,由温州企业投资2.5亿元的锡山区安镇污水处理厂即将开工。
三、发挥市场优势,实现环境资本成功运作
在治理五里湖的过程中,无锡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资产和资本”的理念,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环保事业,切实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方式的多样化,使环境资本运作步入了“运用环境资产——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整治工程——环境改善和优化——环境资产增值”的良性循环。几年来,无锡市政府把治理污染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通过银行借贷等手段先后投入6亿多元重点对五里湖进行了综合整治,全面实施退渔还湖、清淤调水、绿化造林、景点开发等工程。五里湖生态清淤共完成清淤土方240万立方米;搬迁关闭了沿湖48家企业,拆除房屋8万平方米,清理鱼塘2437亩,实施退渔还湖面积3282亩,五里湖面积由原来的5.2平方公里扩展到9.8平方公里;梅梁湖动力换水的4座大型生态调水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建成高标准太湖防护林带8344亩和兴塘河、梁塘河千亩块状绿地。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五里湖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环境竞争力得到提高。环境质量的改善,带动和提高周边区域的综合功能和资源价格,良好的环境经济效益又反哺环境综合整治,从而实现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2003年8月,无锡市成功出让了五里湖边的1号地块,成交价达到16.7亿元。预计五里湖综合整治基本竣工后,其产生的经济净效益将达到50-60亿元,潜在的环境优势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
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见》的要求,无锡市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抓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契机,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他们着眼于资源、产品、企业、产业和居住的集合、集中、集聚、集成等集约化发展。培育循环经济示范典型。全市确定了11家试点单位,试点范围不仅涉及化工、冶金、食品、制药、纺织等传统行业,而且还延伸至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工业小区、开发区和城镇等宏观层面,并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示范区域和循环经济先进典型。同时,他们积极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模式,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目前,全市共有120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计,150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无锡新区、华西村和拜耳无锡化工有限公司都相继建成了国家级ISO14001示范区、全国第一批环境友好企业和通过ISO14000认证的第一村。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23个,拥有生态村7个和2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形成了点-线-面联动的协调发展态势。推进传统产业向科技产业集合。为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集合,他们实行跨行业的产业整合升级,重点发展IT、汽车零部件、物流、环保等产业链项目。2003年,无锡市农业和工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57.96%和48.04%,信息化指数达到121.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28.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33.9%;跨国公司在无锡建办研发中心28家,占全省的42%。推进各类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他们以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为依托,推进各类企业向工业园区、外资向开发区集群,发挥园区集中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的作用,降低企业治污成本。2003年,全市重点开放园区完成GDP630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33%,创造全市1/3的GDP和财政收入、80%的外资和60%的外贸出口总额,逐步形成了以新区、锡山开发区、惠山开发区和江阴沿江开发区等为依托的开发新格局。推进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集聚。他们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契机,积极淘汰落后工艺、设备、产品和产业,促使社会资本向优势企业、支柱产业集聚。“九五”以来,无锡共淘汰产污量大的落后工业企业128家,降低了污染排放总量。同时,鼓励和引导城区企业“出城入园”,优化城区环境质量。经过产业结构调整,无锡市以电子信息、机电、高档纺织和新材料为主的产业带已初具规模。2003年,这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93.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销售额的63.5%。推进旅游生态居住区的集成。以太湖梅梁湖和蠡湖为依托,结合新城建设,他们构筑了以马山国家太湖旅游度假区、大浮太湖山水城旅游区为主体的融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型湖滨城市发展区。通过科技集合、工业集中、产业集聚、生态集成等集约效应不断呈现,良好的投资环境、经济秩序和生态效益,为支撑经济发展腾出了环境容量。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人民抓住机遇,秉承协调发展的时代精神,锐意进取,争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丰收”。无锡经营环境、科学发展的经验,给我们重要启示。
启示之一:环境就是资源、资产和资本
太湖水环境整治的明显成效,是他们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锡市充分认识“环境是资源、资产和资本”的本质。既尊重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按自然规律合理规划利用资源,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又主动认识到生态环境的经济属性,尊重环境的资本属性和商品价值,树立环境有价的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和调节的基础性作用,盘活环境存量资产,全面提升环境的资本价值。实践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是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资产,可以运作的重要资本,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也决不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纯公益性事业,更不是政府和社会的包袱。只要拓宽思路,充分认识环境的双重内涵,运用市场机制发展环保事业,就能为环保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使环境整治工程步入“快车道”。
启示之二:资本需要运作、管理和经营
无锡市在实施“绿色无锡、环境立市”战略的过程中,充分引入环境资源有价和经营环境等新理念,将环境作为资本进行经营和管理,把改善环境作为提升公共资源价值的有效途径,一手抓政府调控,一手抓市场调节,逐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投资的新局面。经营环境重在经营,只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改革取向,发挥市场化经营的优势,就能解决长期困扰环保工作资金短缺的难题。环境质量的改善,必将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和综合竟争力。所以,经营环境是新时期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一条创新之路,也是解决长期困扰环保资金短缺的关键举措。
启示之三:经营创造价值、财富和效益
五里湖的整治经验告诉我们,环境问题是经济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环境保护事关一个区域的前途命运。“保护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营环境就是创造生产力”,水环境治理虽不像盖高楼,修马路,上工程那样立竿见影,但它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政绩。经营环境,不仅能使一个地区的资产实现其价值,还能使资本保值、增值,财富、财力和活力在资本经营中应运而生。正所谓,思路一变天地宽。环境保护,这个以往只能往里面投钱的“老大难”,如今却成为无锡人创造财富的“聚宝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锡破解水环境治污难题的可贵之处,就是跳出环保抓环保,把环境资源作为社会财富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把治理环境寓于市场经济中谋出路,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中求发展,找到了解决环境问题、营造优美环境的全新思路,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