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长江环境的根本出路: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2006-11-09 00:00浏览次数:
在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战略机遇期之际,关注长江流域发展、保护长江流域环境被提上国家层面的重要议程。2004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专门为“保护长江万里行”活动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认真组织好这一调研活动,为推进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出谋划策”。全国政协秘书长郑万通同志就切实搞好这项重要的调研活动多次作出指示、提出要求。这项活动从十月十日延续到二十三日。
对这项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和中国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的国家级环保公益调研行动,全国政协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筹备伊始,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王忠禹同志和副秘书长李昌鉴、范西成同志就积极协调各方,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同志和张思卿同志出任组委会名誉主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陈邦柱同志担任组委会主任。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和国家环保总局领导同志提供了相关方面的支持。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的指导下,全国政协办公厅新闻局组织了新闻采访组,作了大量报道。数日内,“保护长江万里行”活动便在政府和民众中广为传知。由领导干部、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组成精干的考察团,在万里长江第一城——四川省宜宾市金沙江和岷江汇合处的合江门广场启动,日夜兼程,经重庆、宜昌、武汉、九江、芜湖、马鞍山、南京,直至上海,履行了“行万里路,听万人言、唤万人心”的职责,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调研考察活动。考察团形成了共识: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沿江省市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的成就;但上游与下游仍分别存在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长江污染问题,就必须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和建立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笔者作为此项活动的参与者,有三点感悟。
一、发展是政绩,环境保护同样是政绩——应该完整准确的把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这个第一要务的科学内涵
长江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母亲河。长江流域养育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经济总量占全国二分之一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除上游一些地区外,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总数量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海为主要标志的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强劲,成为与珠三角相媲美的最具活力、最有魅力的大经济区域。长江的地位、长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注长江,就是关注发展,就是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同志所说,长江的环境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
密如蛛网的高速公路,纵横交错的铁路,繁忙穿梭的舟楫,立体成群的楼厦,便捷精准的资讯,构成了长江沿岸建设小康社会的壮丽画卷。所有这些,都是发展的政绩,都是人民福祉。这是令人自豪的,也是必须肯定的。然而,在歌舞升平、衣锦食足的后面,我们却不容忽视也无法回避片面的政绩观,非科学的粗放发展造成的畸形现象。那就是水土流失、环境恶化。在水土保持方面,目前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不足25%,水土流失面积超过66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域的三分之一,每年土壤侵蚀总量达22.4亿吨,造成长江中下游段水流混浊。在水环境方面,每年长江流域废水排放总量为163.9亿吨,其中工业废水72.5亿吨,生活污水91.4亿吨;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和畜禽养殖造成大面积的农业面源污染;21万多艘船舶排放3.6亿含油废水;一些湖泊富营养化,部分支流出现严重水华。造成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其中有过去的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遗留下来的。如果说,过去为了温饱,不得不在连25度这样的山坡上也要砍树种田,为了GDP,超度浪费资源和严重污染的工业项目也要大批上马。那是在历史上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因所致。但问题是现在,在进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旧模式并没有完全被打破。主要原因是在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下相当一些同志,重发展轻环保。认为GDP就是最大的价值、最大的政绩。因此,在朝着市场经济框架转变时无论怎样强调环境保护,自然得不到相当一些地方官员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落实。而今,如何形成正确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长江流域一些地方官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认真思考的大课题。我们主张,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科学内涵,明确发展是政绩,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环境同样也是政绩,甚至是更长远的政绩。这样,才能使我们树立起科学的发展理念,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二、发展是政绩,调整经济结构同样是政绩——应该科学有序的把调整结构作为最紧迫的最重要的发展战略
“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这样的提法和主张作为党中央提出的正确导向,已经深入人心。问题在于我们怎样谋发展,用什么模式来发展。这确实是我们深层研究的大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谋求发展,必然以大量浪费资源,严重破坏环境,来换取局部的发展、短期的发展,那就违背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初衷。党中央提出的“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是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必须坚持统筹、协调、全面的原则,是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珍惜人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长江流域,只顾发展,只要经济增长点,忽略节约资源,忽略保护环境的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保护长江万里行”考察团乘坐的“三峡移民号”客船,从重庆朝天门港,沿涪陵、丰都、云阳、秭归,一路顺流东去,只见滔滔的长江水不仅混蚀,而且江面上不时出现漂浮着或点状或片状的垃圾。蒙蒙雾中,依稀可见两岸排列着若干座工厂的厂房,如万洲市水泥厂就赫然屹立在江边上。类似这样的传统严重性污染的工业门类,在长江中下游至少有千余家,成为长江工业污染的主要来源,沿江500个取水口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形成这些症结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科学。
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投资之巨,不能不说是空前的,因为已经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到2005年,中央政府计划投资治理污染的费用高达2700亿人民币,这在世界上,已经不算是很低的了,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但是,成效却不尽如人意。而我们没任何理由否定人们的努力,更不能简单地批评什么地方、什么人。因为,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尽职尽责,都在努力着,只是有的虽治了标却未能治本。归根到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着眼于治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治理,切实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长江,没有捷径,唯有从根本上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工业领域的产业结构。从现在起,就要努力探讨在发展中解决环保问题的途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统一考虑环境容量的承载力,把握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关系。在充分顾及地方经济发展和保障就业的前提下,制定符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中,谋求资源节约大计,谋求环境保护大计,建造经济良性发展的架构。第一,大刀阔斧的调整经济结构。在长江上游金沙江、雅砻江、岷江等生态脆弱地区,尽量少部署第二产业群。在中上游,到底应建设多少座城市?应统筹考虑。除四川省宜宾市具有较好综合资源条件外,以上尽可能不发展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除必要的水利工程用于发电以外,主要发展旅游观光、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第二,坚定不移地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在长江中下游的沿江地区,应削减造纸、冶金、化工、水泥等高污染高能耗工业企业的总量。国家为了确保三峡库区的环境安全,已经分两期对撤迁的“五小”企业投资80亿元,取得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可喜成果。但由于库区产业出现一定的“空心化”现象,给当地就业和群众生活带来后继无着的问题。因此,有可能出现各类“五小”企业再生、再回归的现象。必须坚决防止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重生的倾向,应扶持发展那些能够有效利用当地资源,能够充分扩大就业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工业项目。对于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应鼓励发展。以逐步形成适合三峡库区乃至整个长江中上游地区科学发展的新型产业群。
调整结构,国家一再倡导,然而在长江流域中下游的沿江地带,调整起来尚有相当大的差距。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点在于,要树立全新的科学发展理念,摆脱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的惯性。地方的调整不宜被动的等靠国家政策的照顾,应因地制宜的首先动作起来,在动态之中取得国家政策的支持。通过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实现良性互动,促进经济结构科学调整、科学布局的实现。
三、发展是政绩,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同样是政绩——应该始终不渝的把增强干部智慧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
中国需要发展,处于长江中上游的西部的一些地方,更需要发展,而且应该更健康、更快速的发展,这样才能逐步缩小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正在重新振兴的东北地区的差距。通过参加“保护长江万里行”的一系列活动,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保护长江环境、发展长江经济,不仅需要创造任期的政绩,更需要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关键是增强执政智慧,提高执政能力。
长江是一条黄金水道,干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苏、安徽和上海十一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支流伸展到甘肃、贵州、陕西、河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八省区。如此丰富的水资源作为哺育生命的力量源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是相对干旱贫水地区所不具有的优势。这是致富的资源,发展的资本,关键看我们怎样运用资本,怎样配置资源,同在一个省,有的市县比较繁荣,有的市县比较落后。当然,也应当理解那些传统的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因为那里受各种不利客观条件制约着,他们确实需要帮助,而某些条件好的地区,却长期没有发展起来,这确实需要我们的官员们下一番功夫的。这种反思,是总结、提高,是寻求增强发展能力的过程。理顺发展思路,避免走弯路,防止“交学费”不计成本,对于及时形成和推出正确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举措,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增强为群众谋求长远利益的智慧。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为群众谋求长远利益的政治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能不能为群众办好事、办成事,是检验基层干部工作思路正确与否的试金石。在长江干流的一些地区,有一种现象很能说明干部工作思路问题。他们是很努力的,他们有为群众办事的热情,却缺少为群众长期利益服务的办法,由此留下某个方面的遗憾。从三峡工程启动至今,库区已经搬迁了十一座县城,国家对每座新县城至少投资1亿元,多的达17亿元。漂亮的大楼使移民住上了新居,宽阔的广场使移民有了休闲之地。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移民的亲切关怀,也是移民对国家工程作出贡献的回报。潜在的又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很多人只有好的住房却没有长期稳定的工作;实行退耕还林的县乡,农民虽得到了粮食补贴、现金补助,但是此项政策在实行8年后将终止,那时该怎么办?这些现实的长远的问题,是库区干部必须动脑筋思考的,这既需要有对群众的感情,更需要有善谋发展的智慧。
——如何增强把握发展机遇的智慧。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机遇论,指出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正是由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紧紧的抓住国内国际的战略机遇,着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充满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使我们能够战胜挑战,把握机遇,立于不败之地。解决长江环境污染问题,办好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上游地区发展的事情,需要智慧,需要不失时机地把握机遇。解决任何问题,办好任何事情,离不开发展。发展的本身就是在于解决问题,发展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的越好,解决问题的成就就越大。机遇是条件,机遇是基础。发展在于机遇,机遇在于发现,在于把握。尤其是重大机遇,丢掉机遇,真正的发展无从谈起。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长江沿岸地区各种机遇接踵而至,搞三峡工程就是难得的一个机遇。接续三峡工程的金沙江水电系列开发,是比三峡工程更大更好的机遇。位于长江上游河段的金沙江,全长2326公里,天然落差3280米,是国家规划的自“十一五”起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最大水电基地。根据国务院批准编制的金沙江中下游段水电开发的12个梯级规划,总装机容量达5858万千瓦,年发电2632亿千瓦时。中国三峡总公司先开发金沙江下游河段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四座电站,总装机容量3850万千瓦,总年发电量1760亿千瓦时,大大超过三峡工程建成后年总发电量847亿千瓦时的指标。这样的大规模开发,对于相关的地区,是难得的机遇。如何把本地区的发展同国家电力新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乘势而上,需要有一定的智慧。假如单纯的要钱要项目,不考虑统筹建设适应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带,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链,那就是与机遇失之交臂。而怎样把握机遇,需要思考,需要谋划,需要对接。在发展的同时,优先考虑环保问题,让金沙江干流和支流都保持一江清水,那么便是最佳的智慧。
——如何增强创造性地领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智慧。长江沿岸的一些地方,大多存在着经济越来越好,环境却越来越差,空气中散发着化工厂等排出的毒气,江河里混杂着浓度的污染,这样的发展,党和政府不主张,人民不欢迎。党中央总揽全局,高屋建瓴,在认真总结我国经济社会55年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方略。这个方略,将强力推动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小康社会的建设,将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发展观充满了无穷的智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了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盛世兴业、长治久安的一大法宝。领会好,离不开智慧;落实好,更离不开智慧。我们过去走了那多年的先建设后治污的弯路,付出那么沉重的代价,就是过去没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为我们开辟了全新的境界。长江治污,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我们应该珍惜,地方创造的实践性智慧。自觉改变那种用文件传达文件的做法,在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的条件下,开动脑筋,开阔眼界,强化智慧开发意识,结合本地区的发展,结合保护长江环境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增长才干。
可以预言,科学发展观在长江流域得到全面落实之时,就是母亲河全流域山川秀美之
对这项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和中国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的国家级环保公益调研行动,全国政协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筹备伊始,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王忠禹同志和副秘书长李昌鉴、范西成同志就积极协调各方,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同志和张思卿同志出任组委会名誉主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陈邦柱同志担任组委会主任。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和国家环保总局领导同志提供了相关方面的支持。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的指导下,全国政协办公厅新闻局组织了新闻采访组,作了大量报道。数日内,“保护长江万里行”活动便在政府和民众中广为传知。由领导干部、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组成精干的考察团,在万里长江第一城——四川省宜宾市金沙江和岷江汇合处的合江门广场启动,日夜兼程,经重庆、宜昌、武汉、九江、芜湖、马鞍山、南京,直至上海,履行了“行万里路,听万人言、唤万人心”的职责,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调研考察活动。考察团形成了共识: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沿江省市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的成就;但上游与下游仍分别存在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长江污染问题,就必须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和建立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笔者作为此项活动的参与者,有三点感悟。
一、发展是政绩,环境保护同样是政绩——应该完整准确的把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这个第一要务的科学内涵
长江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母亲河。长江流域养育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经济总量占全国二分之一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除上游一些地区外,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总数量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海为主要标志的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强劲,成为与珠三角相媲美的最具活力、最有魅力的大经济区域。长江的地位、长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注长江,就是关注发展,就是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同志所说,长江的环境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
密如蛛网的高速公路,纵横交错的铁路,繁忙穿梭的舟楫,立体成群的楼厦,便捷精准的资讯,构成了长江沿岸建设小康社会的壮丽画卷。所有这些,都是发展的政绩,都是人民福祉。这是令人自豪的,也是必须肯定的。然而,在歌舞升平、衣锦食足的后面,我们却不容忽视也无法回避片面的政绩观,非科学的粗放发展造成的畸形现象。那就是水土流失、环境恶化。在水土保持方面,目前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不足25%,水土流失面积超过66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域的三分之一,每年土壤侵蚀总量达22.4亿吨,造成长江中下游段水流混浊。在水环境方面,每年长江流域废水排放总量为163.9亿吨,其中工业废水72.5亿吨,生活污水91.4亿吨;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和畜禽养殖造成大面积的农业面源污染;21万多艘船舶排放3.6亿含油废水;一些湖泊富营养化,部分支流出现严重水华。造成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其中有过去的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遗留下来的。如果说,过去为了温饱,不得不在连25度这样的山坡上也要砍树种田,为了GDP,超度浪费资源和严重污染的工业项目也要大批上马。那是在历史上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因所致。但问题是现在,在进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旧模式并没有完全被打破。主要原因是在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下相当一些同志,重发展轻环保。认为GDP就是最大的价值、最大的政绩。因此,在朝着市场经济框架转变时无论怎样强调环境保护,自然得不到相当一些地方官员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落实。而今,如何形成正确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长江流域一些地方官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认真思考的大课题。我们主张,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科学内涵,明确发展是政绩,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环境同样也是政绩,甚至是更长远的政绩。这样,才能使我们树立起科学的发展理念,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二、发展是政绩,调整经济结构同样是政绩——应该科学有序的把调整结构作为最紧迫的最重要的发展战略
“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这样的提法和主张作为党中央提出的正确导向,已经深入人心。问题在于我们怎样谋发展,用什么模式来发展。这确实是我们深层研究的大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谋求发展,必然以大量浪费资源,严重破坏环境,来换取局部的发展、短期的发展,那就违背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初衷。党中央提出的“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是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必须坚持统筹、协调、全面的原则,是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珍惜人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长江流域,只顾发展,只要经济增长点,忽略节约资源,忽略保护环境的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保护长江万里行”考察团乘坐的“三峡移民号”客船,从重庆朝天门港,沿涪陵、丰都、云阳、秭归,一路顺流东去,只见滔滔的长江水不仅混蚀,而且江面上不时出现漂浮着或点状或片状的垃圾。蒙蒙雾中,依稀可见两岸排列着若干座工厂的厂房,如万洲市水泥厂就赫然屹立在江边上。类似这样的传统严重性污染的工业门类,在长江中下游至少有千余家,成为长江工业污染的主要来源,沿江500个取水口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形成这些症结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科学。
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投资之巨,不能不说是空前的,因为已经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到2005年,中央政府计划投资治理污染的费用高达2700亿人民币,这在世界上,已经不算是很低的了,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但是,成效却不尽如人意。而我们没任何理由否定人们的努力,更不能简单地批评什么地方、什么人。因为,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尽职尽责,都在努力着,只是有的虽治了标却未能治本。归根到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着眼于治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治理,切实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长江,没有捷径,唯有从根本上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工业领域的产业结构。从现在起,就要努力探讨在发展中解决环保问题的途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统一考虑环境容量的承载力,把握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关系。在充分顾及地方经济发展和保障就业的前提下,制定符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中,谋求资源节约大计,谋求环境保护大计,建造经济良性发展的架构。第一,大刀阔斧的调整经济结构。在长江上游金沙江、雅砻江、岷江等生态脆弱地区,尽量少部署第二产业群。在中上游,到底应建设多少座城市?应统筹考虑。除四川省宜宾市具有较好综合资源条件外,以上尽可能不发展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除必要的水利工程用于发电以外,主要发展旅游观光、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第二,坚定不移地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在长江中下游的沿江地区,应削减造纸、冶金、化工、水泥等高污染高能耗工业企业的总量。国家为了确保三峡库区的环境安全,已经分两期对撤迁的“五小”企业投资80亿元,取得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可喜成果。但由于库区产业出现一定的“空心化”现象,给当地就业和群众生活带来后继无着的问题。因此,有可能出现各类“五小”企业再生、再回归的现象。必须坚决防止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重生的倾向,应扶持发展那些能够有效利用当地资源,能够充分扩大就业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工业项目。对于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应鼓励发展。以逐步形成适合三峡库区乃至整个长江中上游地区科学发展的新型产业群。
调整结构,国家一再倡导,然而在长江流域中下游的沿江地带,调整起来尚有相当大的差距。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点在于,要树立全新的科学发展理念,摆脱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的惯性。地方的调整不宜被动的等靠国家政策的照顾,应因地制宜的首先动作起来,在动态之中取得国家政策的支持。通过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实现良性互动,促进经济结构科学调整、科学布局的实现。
三、发展是政绩,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同样是政绩——应该始终不渝的把增强干部智慧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
中国需要发展,处于长江中上游的西部的一些地方,更需要发展,而且应该更健康、更快速的发展,这样才能逐步缩小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正在重新振兴的东北地区的差距。通过参加“保护长江万里行”的一系列活动,有一种强烈的感受:保护长江环境、发展长江经济,不仅需要创造任期的政绩,更需要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关键是增强执政智慧,提高执政能力。
长江是一条黄金水道,干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苏、安徽和上海十一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支流伸展到甘肃、贵州、陕西、河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八省区。如此丰富的水资源作为哺育生命的力量源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是相对干旱贫水地区所不具有的优势。这是致富的资源,发展的资本,关键看我们怎样运用资本,怎样配置资源,同在一个省,有的市县比较繁荣,有的市县比较落后。当然,也应当理解那些传统的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因为那里受各种不利客观条件制约着,他们确实需要帮助,而某些条件好的地区,却长期没有发展起来,这确实需要我们的官员们下一番功夫的。这种反思,是总结、提高,是寻求增强发展能力的过程。理顺发展思路,避免走弯路,防止“交学费”不计成本,对于及时形成和推出正确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举措,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增强为群众谋求长远利益的智慧。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为群众谋求长远利益的政治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能不能为群众办好事、办成事,是检验基层干部工作思路正确与否的试金石。在长江干流的一些地区,有一种现象很能说明干部工作思路问题。他们是很努力的,他们有为群众办事的热情,却缺少为群众长期利益服务的办法,由此留下某个方面的遗憾。从三峡工程启动至今,库区已经搬迁了十一座县城,国家对每座新县城至少投资1亿元,多的达17亿元。漂亮的大楼使移民住上了新居,宽阔的广场使移民有了休闲之地。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移民的亲切关怀,也是移民对国家工程作出贡献的回报。潜在的又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很多人只有好的住房却没有长期稳定的工作;实行退耕还林的县乡,农民虽得到了粮食补贴、现金补助,但是此项政策在实行8年后将终止,那时该怎么办?这些现实的长远的问题,是库区干部必须动脑筋思考的,这既需要有对群众的感情,更需要有善谋发展的智慧。
——如何增强把握发展机遇的智慧。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机遇论,指出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正是由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紧紧的抓住国内国际的战略机遇,着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充满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使我们能够战胜挑战,把握机遇,立于不败之地。解决长江环境污染问题,办好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上游地区发展的事情,需要智慧,需要不失时机地把握机遇。解决任何问题,办好任何事情,离不开发展。发展的本身就是在于解决问题,发展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的越好,解决问题的成就就越大。机遇是条件,机遇是基础。发展在于机遇,机遇在于发现,在于把握。尤其是重大机遇,丢掉机遇,真正的发展无从谈起。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长江沿岸地区各种机遇接踵而至,搞三峡工程就是难得的一个机遇。接续三峡工程的金沙江水电系列开发,是比三峡工程更大更好的机遇。位于长江上游河段的金沙江,全长2326公里,天然落差3280米,是国家规划的自“十一五”起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最大水电基地。根据国务院批准编制的金沙江中下游段水电开发的12个梯级规划,总装机容量达5858万千瓦,年发电2632亿千瓦时。中国三峡总公司先开发金沙江下游河段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四座电站,总装机容量3850万千瓦,总年发电量1760亿千瓦时,大大超过三峡工程建成后年总发电量847亿千瓦时的指标。这样的大规模开发,对于相关的地区,是难得的机遇。如何把本地区的发展同国家电力新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乘势而上,需要有一定的智慧。假如单纯的要钱要项目,不考虑统筹建设适应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带,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链,那就是与机遇失之交臂。而怎样把握机遇,需要思考,需要谋划,需要对接。在发展的同时,优先考虑环保问题,让金沙江干流和支流都保持一江清水,那么便是最佳的智慧。
——如何增强创造性地领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智慧。长江沿岸的一些地方,大多存在着经济越来越好,环境却越来越差,空气中散发着化工厂等排出的毒气,江河里混杂着浓度的污染,这样的发展,党和政府不主张,人民不欢迎。党中央总揽全局,高屋建瓴,在认真总结我国经济社会55年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方略。这个方略,将强力推动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小康社会的建设,将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发展观充满了无穷的智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了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盛世兴业、长治久安的一大法宝。领会好,离不开智慧;落实好,更离不开智慧。我们过去走了那多年的先建设后治污的弯路,付出那么沉重的代价,就是过去没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为我们开辟了全新的境界。长江治污,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我们应该珍惜,地方创造的实践性智慧。自觉改变那种用文件传达文件的做法,在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的条件下,开动脑筋,开阔眼界,强化智慧开发意识,结合本地区的发展,结合保护长江环境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增长才干。
可以预言,科学发展观在长江流域得到全面落实之时,就是母亲河全流域山川秀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