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老工业城市环保工作的新路子

发布时间:2007-03-20 00:00浏览次数:

积极探索老工业城市环保工作的新路子

吴洪美  (徐州市环保局)

  徐州是全国重要的能源、机械、食品、化工产业基地,具有典型的老工业城市的特点。多年来,100多万人口生活在这样一座古老的城市,数百家企业拥挤在主城区,生产功能和人居功能的矛盾日趋突出,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急剧缩小。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环保厅的正确领导下,徐州市环保局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积极探索老工业城市环保工作的新路子,有效缓解环保与发展突出的矛盾,逐步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战略转变,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徐州环保工作连年上新的台阶,取得骄人的成就,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的天数311天,超过292天的“创模”要求;国家考核徐州市淮河流域8条主要河流的9个考核断面,已有7个达标,达标率77.8%;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73.2%,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3%,自然保护区覆盖率8.61%;云龙湖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亚洲铁人三项赛训练和比赛基地。
  环境质量发生质的飞跃,不仅使百姓受益,也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徐州已跃入全国20个魅力城市的行列,央视于2006年10月5日向国人展示了徐州的魅力。《人民日报》2004年9月22日一个整版和2006年7月22日一版显要位置,对徐州环保工作予以全面报道。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和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以及省领导多次来徐州视察,国家还多次组织有关专家来徐调研,对徐州环保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徐州市环保局获得了“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行业”等10多个荣誉称号。局长徐善春还被省人事厅、省环保厅授予“全省环保系统先进工作者”,当选为中共徐州市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
参与综合决策
积极推进“环保优先”方针的落实
  环保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只有不断创新思维,跳出环保抓环保,积极参与综合决策,当好市委、市政府的助手,才能有效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徐州市环保局把工作目标定在创造一流业绩,力争徐州各项环保工作走在全省环保系统的前列。
  抢抓机遇。凡是对环保工作有利的事都主动去想、去争、去做,抓住一切有利于环保的契机不放。市委、市政府制订或调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和法规政策,都率先拿出环保部门的意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活动,涉及环保内容的相关文件、领导讲话、征求意见稿等,都主动把环保部门的想法和建议提出来、加进去;每年市政府重点工程安排,都积极主动拿出初步方案,仅2005年度就争取了全市9条流域治理资金,加大了全市环保投入;每年市委、市政府对六县(市)、贾汪区经济工作目标综合考核时,都主动介入,拿出考核细则,并争取到5分值,在全省率先把环境保护指标纳入了经济考核指标;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各类评先表彰活动征求环保部门意见时,都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对有违反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实行环保一票否决;积极协助市委组织部开展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工作实绩考核,把各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环保工作实绩作为干部晋升使用的重要依据。
  献计献策。一是针对徐州资源性加工业比重大,人均环境空间小,从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求出发,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城区政府功能重新定位的建议,实现城区政府功能“两个转变”,即由过去重经济增长转变为抓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取消对工业增加值的考核;由过去传统的工业型城区转变为新型的宜居型城区,禁止在城区办工业园区。二是根据先进城市的经验和做法,结合徐州的实际,于2004年初提出了“四城同创”(创建国家卫生、园林、环保、省文明城市)的建议很快被市委、市政府采纳。目前,国家园林、省文明城市已授牌,环保模范城市也已通过国家验收。三是运用经营环境理念,建议市政府采取BOT、TOT等方式,集中解决“环保基础设施资金谁来投、项目谁来建、风险谁来担、效益谁来享”的问题。打破了过去一直由政府包揽,“建得起,养不起,效益差,不达标”的尴尬局面,政府从投资主体、投资经营主体转向监督服务的角色,使环保基础设施完善起来,充满新的活力。
  超前谋划。一是超前谋划工业进园入区规划。针对徐州作为煤炭、电力、建材基地的环境容量和可持续发展空间约束日趋突现的状况,徐州市环保局主动找有关部门一起谋划工业进园入区规划,并在铜山县、贾汪区进行试点,从抓生产力调整入手,形成城区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促进城市功能分区,优化生产力布局。二是超前谋划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为尽快落实饮用水源地保护有关工程建设项目,徐州市环保局于2004年底组织人员进行调研,拿出解决的方案,由政府牵头召集市水利、林牧渔业、农业、市政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一起共同研究,明确分工和责任,确保了相关工程建设按期完成。三是超前谋划尾水导流方案。徐州是国家“南水北调”的走廊,解决好尾水导流问题是拓宽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空间的最大工程。徐州市环保局于2004年初就提出了实施尾水导流工程的设想,局里自费组织有关专家调研、论证,编制尾水导流工程可行性方案;还积极向国家、省、市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得到国家发改委的认可,争取到国家7.8亿工程投入资金。
实出治污重点
有效开展水、气环境综合整治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市区环境带来严重污染,“进了徐州府,先喝二两土,白天喝不够,晚上还要补”,这句顺口溜一度是徐州大气环境状况的生动写照,徐州成为全国113个大气污染控制重点和4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把握工作重点,突破瓶颈制约,是解决好城区环境问题的关键。近几年来徐州市环保局突出以水、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建议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环境优化贯穿于一二三产业调整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实施优化布局、“退二进三”的战略。首先,在造纸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提出了“关停一批,改造一批,提高一批”的思路,组织对石灰法制浆生产线、年制浆能力3.4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年生产能力2万吨以下黄板纸企业、1万吨以下废纸造纸企业全部关闭到位。造纸企业由1995年的138家锐减到目前的21家,现存企业全部改为废纸造纸,污染防治设施均采取了物化加生化处理技术,全市造纸行业在生产规模扩大6倍的情况下,COD排放量降低20%,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其次,在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提出了“扶大关小,以关促治,调整布局,优化结构”的思路,对关闭企业坚决做到“断水、断电、拆除生产设施、吊销各种证(照)”,依法对47家水泥企业实施关闭,对63家水泥企业实施限期或停产治理,将位于市区的第一、第二、大湖等9家大型水泥企业全部关闭。全市水泥企业由99家减少到49家,生产能力由1370万吨增加到1700万吨,粉尘年排放量削减了60 %以上,水泥行业实现了“结构、布局优化,增产减污”目标。
  实施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水污染防治是徐州环保工作重中之重,徐州市环保局响亮地提出治水就是最大的政绩,确立了“分质供水、污水进管、集中处理、尾水利用”的水环境综合整治理念,建议市政府并参与组织实施了故黄河、奎河、荆马河、三八河清淤、截污、生态河堤、景观河道建设工程;云龙湖截污、退渔还湖、显山露水工程;丁万河、徐运新河、秦奎大沟、马场湖大沟、房亭河、不牢河综合整治工程。还对故黄河、奎河每年清淤不少于1次,生态补水不少于2次,市区消除了劣Ⅴ类水体。同时,加强小流域综合整治,对奎河下游的三堡地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整治,三家造纸企业的废水厂内处理达标后,进入氧化塘深度处理后回用,严禁排进奎河,其他污水全部截入铜山污水处理厂处理,切断了进入奎河的污染源;对沛沿河进行综合整治,沛城镇的污水全部进入沛县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的尾水通过多级导流,进入沛县内河,作为工农业生产用水,不再进入沛沿河,还对沛沿河进行清淤、河堤绿化,保证了徐州市的两个省界国控断面奎河黄桥和沛沿河李集桥水质稳定达到国家标准。
  认真治理城区煤烟型污染。针对市区小锅炉、茶炉、生活炉灶等燃煤设施所造成烟尘污染的问题,徐州市环保局建议市政府把拆除市区范围内燃煤设施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每年都下达《徐州市区扩大集中供热淘汰燃煤设施改燃清洁燃料计划》,专门成立拆除指挥部,对未按期拆除的实施强制拆除。近三年来市区累计拆除燃煤锅炉573台,划定了高污染燃料禁烧区,不断扩大集中供热、供气管网覆盖范围,在禁烧区内全面改用管道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或其他清洁能源。在市区的制高点,目光所及,已看不到小烟囱,实现了“煤城不燃煤,市区无黑烟”的目标。
  加快二氧化硫污染治理。徐州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电力基地,总装机容量已达620万千瓦,二氧化硫排放强度较大,脱硫任务十分艰巨。徐州市环保局积极建议市政府每年都对各电力企业下达二氧化硫削减任务,明确治理进度和要求,徐塘、华润、贾汪、大屯等电厂的脱硫任务已按计划完成,徐州发电有限公司投资1.7亿元的两台20万千瓦机组脱硫工程也将建成投运。为进一步削减市区二氧化硫污染负荷,徐州市环保局还建议市政府并组织实施关闭了南区、东区热电厂,外迁北区热电厂。2005年底监测数据表明,二氧化硫浓度为0.040mg/m3,比上年同期下降近40%,扭转了二氧化硫长期居高不下的状况。
抓典型求突破,
有效促进经营环境、和谐发展
  加强指导,抓好典型,充分发挥环保“排头兵”的作用,是促进经营环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经。徐州市环保局采取统筹谋划,分类指导,点上抓示范,面上抓整治,典型引路,整体推进。
  有效探索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鼓楼区是一个老工业城区,徐州市环保局与区政府一同研究,确立了“生态城区”的战略,按照资源集约、产业集约、企业集中的思路,加快企业“退二进三”进程,积极引导三环路以内的工业企业,特别是污染型企业加快退出步伐,逐步向鼓楼工业集中区搬迁。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以城市开发带动环境改造,抓住老工业区开发、城中村改造等有利条件,整合、包装城市资源,对造纸厂、电厂、化工厂等污染严重的企业,采取市场化操作,或破产或重组或兼并,原址实施无污染的商贸、房地产综合性开发,实现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
  有效探索水泥企业污染治理。徐州市环保局把水泥企业的结构调整和粉尘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在江苏久久水泥制造公司进行试点,探索水泥粉尘治理新技术、新方法,促使企业“无烟无尘”生产,并在全市进行推广运用。现在铜山县境内的水泥企业“远看无烟,近看无尘,花园工厂,清洁生产”,令人赞不绝口。
  有效探索污水处理市场化运营。以BOT、TOT等方式建成的三八河、荆马河、奎河等污水处理厂,吸引了社会资金、外来资金和技术参与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推动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由公益性资产向可经营性资产的转变,走出一条“政府得税、企业得利、银行得息、百姓得益”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新路子,解决污水处理厂建设难、运营难、达标难的问题。徐州市污水处理厂社会化运营的模式成为全国典型。
  有效探索开展循环经济。大屯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煤炭行业中较具有竞争优势的国有企业,面对市场变换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徐州市环保局积极引导该公司在煤炭资源储量不足和后备资源短缺、村庄压煤量大、奥灰水威胁严重、火成岩焦化等一系列先天不足的条件下,采取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有效探索实行清洁生产。江苏花厅酒业有限公司于2002年搬迁至新沂经济开发区,建设了3万吨酒精生产线。徐州市环保局指导企业推行循环经济生产方式,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不仅实现了清洁生产、保护环境的预期目标,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狠抓监督管理,确保全市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前提。过去,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徐州水环境安全基础十分脆弱,几乎每年都要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市民生活用水经常闹饥荒,给市委、市政府和市领导带来很大的压力。2003年初徐州市环保局提出了“环境安全”理念,把环境安全摆上突出位置来抓。
  建立环境安全工作机制。制定了全市环境突发性事件预警方案,构建了“条块结合,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环境监察网络以及“环保片警制度”,实行市、县(区)、镇(办事处)三级环境监察、监督责任制。采取“挂图作战”,充分发挥电子档案、 环境管理GPS地图的作用,对全市污染源、流域、水域实行自动化在线管理,大力提升环境监察效能。
  从源头抓起,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严格执行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三同时”制度,坚持新建项目“环保第一审批”,在招商引资,大上项目中,严格项目准入条件,即使再大的项目,只要对环境可能造成较大影响,也坚决不上。如有一新项目,投资超百亿,由于污染问题不能较好解决,被毫不犹豫地予以否定。2004年以来,先后否决项目125个,查处违规建设项目85个,有效遏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
  狠抓对饮用水源的保护。为确保全市人民能够喝上放心的水,徐州市环保局组织重新划定了饮用水源保护区,每年都集中开展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活动,对影响取水口水质的农田排水和部分工业生活污水进行彻底截污,严格保护区内新建项目管理。在徐州市环保局的建议与参与下,市政府2004年投资2亿元,建成张集地下水厂,还投资3000万元,将徐州市饮用水源取水口由京杭运河改至微山湖小沿河,建设了饮用水源水质自动监控系统,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突出监督重点。加强对国控断面以及全市338个重点污染源和14条河流域等敏感区域的环境现场监控。对所有重点源排污口均安装在线自动监测监控设施,所有工业污染企业持证排污。增加巡查频次,对重点污染源坚持一周巡查一次,一般污染源一月巡查一次。针对一些企业违法排污的特点,加强8小时以外、节假日的环境监察,对违法企业从重从严处理,坚决扼制企业的偷排漏排行为。对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的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对重点污染企业采取例行、突击、夜查,有力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坚持局长接待日制度,认真听取群众环境污染投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