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源头保护 打造清水走廊
强化源头保护 打造清水走廊
● 龚爱红 (江都市环境保护局)
江都市位于长江中下游、淮河入江水道尾闾,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交汇于此,以新通扬运河为界,南面属长江水系,北面属淮河水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两条送水通道源头都在江都境内。
近几年来,江都市树立源头意识,强化大局观念,认真贯彻执行《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国务院“三先三后”的要求,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推进重点治污工程建设,强化源头生态保护,全市水污染防治和环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削减501.64吨和106.65吨,完成年度削减计划。长江、夹江、邵伯湖、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三阳河等13条河流18个受控断面,达标断面15个,断面达标率83.3%,同比上升5.6%,水质达标率有所提高。
一、增强意识,发展理念从侧重经济向环保优先转变
按照“宁可牺牲一些发展速度,也绝不增加新污染”的指导思想,江都市明确规定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凡是环保部门通不过的,坚决拒之门外,切实把科学发展、环保优先的方针落实到发展的全过程。
1、实施综合决策。市政府适时调整环境保护委员会成员,成立生态市建设、环保专项行动及化工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对重要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建设与发展,邀请市工业、农业、城建三个专家组的专家学者,进行综合效益分析,做到不作深入调研不决策、不作科学论证不决策、不听专家意见不决策。环保部门也建立了由15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库,全程参与重点项目的选址、审查、认证等工作。组织全市领导干部进行科学发展形势教育,增强地方政府的环保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举办招商一线人员环保专题培训,结合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渗透循环经济知识,增强绿色招商理念,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清洁度”。
2、推进生态规划。始终将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作为制订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规划的一项基础性、约束性、指导性内容,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目前,江都《生态市建设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并出台了《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2006-2010)》,计划“十一五”期间,全市所有镇建成生态环境优美镇。
3、强化环保考核。扩大目标考核范围,由13个镇增加到市直18个部门。增加考核内容,将南水北调水源保护、淮河流域治污计划、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生态市建设等任务纳入责任状之中。最近,全市近180个各类考核评比活动被精简到5个,其中就有环保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4、加大投入比重。将环保投入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十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15.77亿元,建设环境基础设施、江滩湿地保护、源头生态林、城河整治、野田河南接等重点工程,总投入是“九五”总和的3.8倍。污染防治专项补助资金在原有5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到200万元,同时增设生态建设奖励基金50万元,并把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宣传教育等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
二、标本兼治,防控措施从末端治理向全程控制转变
围绕“十一五”期间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削减18.3%、10.1%的目标,实行源头把关、末端治理、全程控制多管齐下,促进环境整治,努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1、落实总量控制责任。制定了《“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将全市工业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逐年分解到13个镇和沿江开发区,实行总量控制行政首长负责制,并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将总量计划分解到97个重点企业,通过行政考核和法律许可相结合的措施,推动排污企业加强污染治理。
2、实施源头点源治理。列为治污单元的工业点源中,长青农化和诚德钢管实行治污设施社会化运行模式,委托专业治污单位管理,分别投入500万元和400万元,进行工艺调整优化,有效削减了COD排放量,每年可节约治污费用400多万元。一批企业通过压缩生产线、深度治理和技术改造等措施,降低物耗,减少废水排放量。目前南水北调东线工业点源治污任务基本完成。
3、深化环境综合整治。从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通过限期治理、挂牌督办等形式,近年先后对24家重点化工业、8家蓄电池、26家电镀、10家医疗、71家沐浴业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全市104家重点工业企业实行了“绿黄黑”三级管理,激励绿牌企业,鞭策黄牌企业,严查黑牌企业。同时,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现状调查,对17个日供水能力1000吨以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源地划定保护区,对保护区内工业、农业、畜禽养殖、地表径流、医疗业等五大方面的污染源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系统分析和评价。
4、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围绕培大育强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冶金、石化医药、船舶制造及配套件等四大支柱产业,积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淘汰落后工艺。全市累计关闭32家重污染企业和30个重污染项目,涉及经济总量约25亿元。新建、改造了95套治污设施,有力提升了环境管理水平。2001年以来,否决和劝阻拒办易泰隆酒精、广东诺德斯石化炼油等项目60多个,涉及投资额达30多亿元。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努力构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到2006年,已有华伦化工等35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计,江佳电子等39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三、依法行政,执法效力从偏弱劣势向刚性执行转变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环保执行力像钢铁一样坚硬”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形成了强有力的执法态势。2006年,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68件,同比增长3倍,依法治理了一批群众关心、有一定社会影响、久拖不决的环境问题,维护了群众的环境权益,维护了环保法律法规的尊严。
1、妥善处置环境信访。坚持“投诉一起、查处一起”,建立了信访受理、查处、反馈等规范的工作机制。2006年,共受理各类信访举报投诉585件,同比下降18.9%,结案率100%,满意率达90%。
2、加强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督查。认真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6个工业园区(集中区)、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9家省市挂牌督办企业,及宜陵镇七里村工业区、丁沟镇麾村化工区、樊川镇东汇锌业区进行执法大检查。专项行动期间,共出动执法人员约1500多人次,检查企业约700多厂次,对64家单位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立案查处违法排污企业59家。
3、排污费征收取得突破。调整收费工作组织和机制,加大了排污申报及申报核定工作的力度,进一步规范和落实征收程序和相关制度,排污费征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共完成征收额达1239.723万元,同期比增长了40.17%。
四、以人为本,生态建设从以城为主向城乡一体转变
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与城区环保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打造宜居环境,让全市人民共享良好生态环境的成果。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所承担的南水北调东线治污项目较多,投入较大,我市不等不靠,积极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采取BOT、BT等合作模式,先后投入3.1亿元,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日处理4万吨),截污管网已铺设16公里。污水处理费调整到1.10元/吨,年收费达1430万元;城市垃圾填埋场(日处理310吨)已建成;日处理5万吨的沿江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日处理1.25万吨)厂内工程全部完成,污水处理管网正在铺装之中。投资60多万元,在城区建成第二座大气自动监测站,扩大了城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覆盖面。安装COD在线监测仪14台,规范了企业环境行为。
2、推进城市环保创模。历时三年,全面发动,合力创建,其间累计投入3.5亿元,搬迁企业8家,妥善安置7200名职工。采取污染源截流、驳岸整治等措施,保护城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市区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区公共绿地面积近22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0.4%,为创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彰显了我市“江河湖一水贯通,古绿水一体和谐”的城市特色。创模工作于2006年4月通过省级考核。
3、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以全面小康村建设为依托,大力实施“三清二改一绿”工程,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了30个创建村的规划编制,完善了农村道路、垃圾处理、卫生户厕等硬件设施。全年疏浚市镇河道51条、村庄河塘580条,有效改善了农村水环境。农业“三品”品牌总数123个,位居全省各县(市)之首,“三品”基地扩大到77.56万亩,建成省首批生态农业市,控减了农业面源污染。在沿江、沿河、沿路区域种植防护林、经济林等,成片造林18万亩,林木覆盖率18.5%,充分发挥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十五”以来,全市累计建成1个国家级卫生镇、3个省级环境优美镇、40个生态村、4个绿色人居社区、32所绿色学校和1家绿色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