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总量削减要做到六个结合
污染物总量削减要做到六个结合
束瑞成 (丹阳市环保局局长)
丹阳市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从2002年开始,国家对新上项目的审批严格实施排污总量控制,没有排污总量指标的项目不予批办,这对丹阳市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丹阳的实际情况看,必须依靠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来拓展经济发展环境空间的路子。因此,近几年来,丹阳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污染物总量削减力度,为丹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腾出了环境空间。归纳起来,丹阳市污染物总量削减做到以下“六个结合”。
污染物总量削减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近年来,丹阳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关停了严重污染的企业113 家,取缔16 家采石企业、15 座石灰窑和砖瓦窑,从2001年到2005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的COD总量由3715.91 吨削减到1421.32吨、SO2排放总量由8046.4 吨削减到3500.3 吨。我市皇塘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全镇化工企业比重已由2003年的75%降为现在的20%。同时,重点培育江苏丹毛毛纺织有限公司、江苏大亚木业人造板有限公司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能源资源消耗少、污染轻的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的集聚度和内涵式发展水平。
污染物总量削减与环保目标责任状相结合。丹阳市政府每年初都要与各镇、各部门和重点企业签订环保目标责任状,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纳入其中。市委、市政府在2005年5月确定了把环保目标责任状的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重要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各镇、各部门干部政绩评定、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在各类评先创优活动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对企业,如果没有完成减排任务,第二年必须限产减排,直至停产治理,并停批该企业的新上项目,确保了环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污染物总量削减与环保源头控制相结合。污染物源头控制是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丹阳市全面提高环境准入门槛,规定投资规模低于3000万元的新办化工项目停止审批,环境影响评价通不过的不予审批,“三同时”验收不合格的不予生产,有效地控制了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污染物总量削减与化工企业整治相结合。化工产业是丹阳市的主导产业之一,全行业销售比重占丹阳工业销售的10%以上,而化工企业又是COD和SO2的主要“贡献者”。针对这种状况,近几年来,丹阳市关停了37家化工企业。去年下半年,又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用一年的时间集中整顿、淘汰各类违法违规化工生产企业,用两年的时间引导分散的化工生产企业向化工园区集中。目前,已关停化工企业18家,近期,还将关停化工企业21家,限期整治15家,将16家企业搬迁到化工集中区。
污染物总量削减与污染集中处理相结合。从丹阳实际情况看,一方面,必须依靠削减生活污染总量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目前,丹阳市已建成了一座日处理能力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年削减COD1107 吨,“十一五”期间,丹阳市将开工建设丹阳开发区和司徒、吕城、新桥等镇污水处理厂;同时,丹阳市政府规定,新建和扩建的工业项目必须集中到工业园区,集中治理污染;另一方面,加快集中供气、供热步伐。2004年投资1.5亿元建设的天然气工程已竣工送气,城区和开发区实现了集中供热,为有效控制燃煤散烧,削减SO2排放奠定了基础,为经济发展腾出了环境空间。
污染物总量削减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发展循环经济能最大限度地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去年2月,丹阳市政府出台了《丹阳市“十一五”循环经济规划》,各企业加快资源综合利用成果转化,江苏省丹阳化工(集团)公司也被列入省级6个循环经济试点之一。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尝到甜头的企业通过机制、技术、管理“三创新”,源头、过程、末端“三控制”,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同时,大力倡导清洁生产,目前已有26 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21家单位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