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环保优先方针 扎实推进建设项目管理
贯彻落实环保优先方针 扎实推进建设项目管理
张连甲 (建湖环保局局长)
建设项目管理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对于推进地区环保工作、落实节能降耗指标,都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紧紧抓住这个建设项目管理的“牛鼻子”,一方面,积极谋求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新目标、新思路,创新发展理念,强化管理手段;另一方面,坚持总量控制,守住容量底线,突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力争达到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再一方面,认真开展规划环评,切实强化环评管理,努力提高环评和“三同时”的执行率。具体地我们在建设项目管理上做到了“四个突破”:
一、坚持把建设项目管理与环境宣传结合起来,在深化认识上求突破
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重经济发展总量、轻地区环境容量等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比较明显。一些镇和部门为了完成招商任务,在招商过程中,不分项目好丑,不论污染轻重,一概加以引进,使得我们环保部门在建设项目审批工作中压力很大。有相当一部分项目批就违反政策,不批就得罪人。为避免引进污染项目及审批时的麻烦,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建设项目管理与环境宣传工作结合起来,超前做好工作。一是开展事前性宣传。化不利为有利,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坚持“舆论先行”、“招呼在先”,正确引导,适时否决。充分利用各种场合,特别是抓住县里各种会议,先给领导讲,再请领导讲,从而摆脱项目审批时的困扰和干扰。二是开展对照性宣传。近年来,为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我们对《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工作规范》等多项新的管理规定重新进行细化,并印制5000多份,送到全县各镇、各部门及企业,帮助镇、部门及企业在新上项目时进一步掌握国家产业政策,少走弯路。同时,我们对乡镇工业集中区和化工园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九龙口湿地保护区,哪些项目能上,哪些项目不能上,都说明在先,另外,我们还借助为企业办理项目,面对面地宣传建设项目管理方面的有关政策。对不能审批的项目,耐心进行解释,直至否决。据不完全统计,前几年,我们在饮用水源保护方面,所否定的化工项目及对水体有影响的项目达60多个。三是开展介入性宣传。一方面,我们积极参与招商引资活动,在招商活动中,注重抓好四个方面,即掌握情况、注意导向、纠正偏差、把握方向。从源头上引领和控制;另一方面,借助“六·五”世界环境日及其他的一些重大节日,不失时机地开展宣传活动,走向街头,积极参与,通过设摊咨询、发放宣传单等形式,重点宣传建设项目管理方面知识。四是开展阵地性宣传。我们结合建设项目管理要求,专门举办了厂长、经理培训班,对建设项目管理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另外,我们利用党校阵地,在进行科级干部培训时,安排局领导专题讲课,通过宣传推进建设项目管理工作。
二、坚持把建设项目管理与环境监管结合起来,在源头预防上求突破
在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我们坚持把好三个关口:一是强化事前防范,把好项目“选址关”。我们以建设项目预审为基础,严格把好建设项目考察和论证这两个环节,在建设项目审批前,我们做到“立项前,看现场;审批前,看环评”;并坚持做到“四个必看”:1、项目建设,分析对周围环境有无影响;2、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开发区以外的共同区域;3、城镇敏感区域内的;4、周围居民已有反映或投诉的。据统计,去年我们审批的855个项目中,有近800个项目均到现场考察论证,占整个项目数的96%以上。二是强化事中管理,把好项目“审批关”。一方面,我们坚持以“环评”说了算。侧重五看:一看区域规划;二看投入规模;三看环境容量;四看项目性质;五看工艺流程。在项目环评上,我们严格实行了环评质保单制度,无论企业或投资者在什么地方、委托什么单位进行环评,环评单位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受理的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另一方面,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规,坚持做到“八个不批”:即1、不符合产业指导目录的项目不批;2、不符合环保准入门槛条件的项目不批;3、没有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不批;4、不具备污染处理能力的项目不批;5、污染负荷超出当地环境容量的项目不批;6、不进入县、镇工业集中区的项目不批;7、不论有多大规模,新办化工企业及除化工园区技改扩能外的所有化工项目一律不批;8、超出我们审批权限的不批。2006年,我们根据全县环境容量和资源禀赋等特征,先后劝退项目达40多个,其中包括投资在1.5亿以上的江苏冠龙化工有限公司和投资4.5亿元的森达氯碱项目,有效地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保证了环境安全。三是强化事后监督,把好“验收关”。为从根本上消除以前“重审批轻验收”的现象,我们根据建设项目管理要求,重点强化对建设项目“三同时”验收,做到该设的环节一个不漏,该做的事情一个不简,该检查的问题一个不放,该提的要求一个不少,切实履行好验收职责。2006年,我们先后对50多家企业组织了“三同时”验收。
另外,我们还着重突出对违规项目的检查,做到“五个结合”,一是结合安全生产工作检查抓整改;二是结合工商年检检查抓整改;三是结合化工企业、重点项目专项检查抓整改;四是结合重点项目督查抓整改;五是利用环保专项行动抓整改。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途径,查处整改了一批违规项目。先后关停了擅自投入建设和生产的小化工、小塑料企业达20多家,责令近200家三产企业对照环保法律法规要求,停业整改,补办项目审批等手续,有效地推动地区环境质量改善。
三、坚持把建设项目管理与强化环保服务结合起来,在创塑形象上求突破
这几年,我们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服务,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一是积极参与环境综合决策。尤其是参与重大项目的决策和论证,对一些污染重、难治理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项目,我们提出参考性意见,供领导决策。如2005年,我县拟上氯气项目,虽然投资很大、诱惑也很大,但我们忍痛割爱,这个项目最终被否决。另外,我们还积极参与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功能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参与园区和开发区建设,引导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二是认真开展建设项目技术咨询服务。及时为客商及企业提供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帮助企业解决项目选址、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疑难问题,提供市场信息等,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投资损失。如2006年,我们针对生物柴油项目申报企业数比较多的现象,为避免投资失误,我们对申报企业情况进行摸底,先后劝停的生物柴油项目就达三家。三是主动提供全程服务。一方面,简化审批程序,做到能简化的尽量简化,缩短办事时限,提高办事效能;另一方面,主动提供服务,对于职能审批范围的项目,主动帮助企业进行办理,力争在最短的时限内,为企业提供最好的服务;对于职能审批范围外的项目,我们根据企业的需要,积极为企业做好向上报批前的各项准备,同时,帮助企业跑市、跑省立项报批。如剑牌农药、建农化工、克胜集团、新业化工等企业的整体搬迁,我们通过努力,不但在项目报批上为企业节省了很大的费用,同时帮助企业赢得了发展先机。
四、坚持把建设项目管理与深化政务公开结合起来,在廉政建设上求突破
建设项目管理是环保的关键职能,是个敏感的岗位,也是对外的重要窗口。对此,我们坚持把建设项目管理与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重视对项目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和职业道德教育,在转变思想作上花力气;另一方面,实行岗位互换,在定期轮岗上做文章;第三,学习和精通业务,自觉履行职责,在文明服务上下功夫;第四,严明纪律,约法三章,在廉洁从政上做表率,强化系统人员党风廉政建设。一是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我们把建设项目预审权交予公众,扩大群众环境管理的知情权。哪些项目能上,哪些项目不能上,让产业政策说了算,让法律法规说了算,总量、容量说了算,还要让老百姓说了算。凡事听证会、协调会、座谈会、说明会,凡公众不认可的项目,一概不批。二是建立相互制约机制。为确保建设项目公开、公平、公正、廉洁,我们实行建设项目审批与验收分离制,做到审批的不牵头验收,验收的不参与项目审批,真正建立起一种既能相互协调配合,又能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有效地提高了项目审批的执行率和“三同时”的到位率。同时,我们还实行了建设项目审批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三是建立建设项目通报机制。我们根据建设项目管理要求,在局系统内强化建设项目通报制度,每个月对审批的项目进行通报,对于一些建设项目性质难界定的、选址难认定的、具体分类难划定的,或一些重大项目集体讨论决定。同时,我们与工商部门进行沟通,把建设项目审批情况进行通报,从各个环节杜绝违法审批或人情审批现象。近年来,我们在建设项目审批上未出现违法审批或越权审批。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是环保工作的灵魂,对地区环境保护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将进一步结合环保职能,在强化建设项目监管的同时,力争做到建设项目管理的互动双赢,促进地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