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金融风暴对环保工作的不利影响?
发布时间:2008-10-31 00:00浏览次数:
金融风暴不仅考验着国际社会如何正确对待气候变化问题,更考量着我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关键阶段,如何处理好节能减排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问题。
这更需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防止以牺牲环境保护目标换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相反,应将节能减排作为拉动和优化经济增长的重点投资领域。
目前,当气候变化问题全面进入国际政治议程和国际社会努力推动构建后京都制度框架的关键阶段,发端美国的金融风暴迅速席卷全球。尽管现在就金融风暴对气候变化国际形势的具体影响问题做出明确判断还为时尚早,但在金融危机之初,国际社会就这一问题已有不少担忧和讨论。
这更需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防止以牺牲环境保护目标换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相反,应将节能减排作为拉动和优化经济增长的重点投资领域。
目前,当气候变化问题全面进入国际政治议程和国际社会努力推动构建后京都制度框架的关键阶段,发端美国的金融风暴迅速席卷全球。尽管现在就金融风暴对气候变化国际形势的具体影响问题做出明确判断还为时尚早,但在金融危机之初,国际社会就这一问题已有不少担忧和讨论。
国际学术界的看法
剑桥大学减缓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剑桥计量经济学会主席,特里·巴克教授就金融风暴可能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在特里·巴克看来,低碳社会的经济学原理很简单,就是设定合理的碳价,促使那些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主体设法寻找能够满足能源需求的替代方案,以及存储温室气体的方法。其中,通过一系列高效、公平和灵活的政策措施来激励投资是一个关键问题。
雷曼兄弟的破产,使全球的资金储量突然大大减少,许多存在大量不良债务的银行都有可能破产。为此,银行会通过减少借款等办法增加其资金储量或宣告破产,银行业陷入困境意味着真正的投资将无法获得贷款。
特里·巴克认为,在金融风暴的潜伏期中,大量的资金被错误地投向金融服务领域,从而真正的投资领域及其收益将停滞并引起全球经济衰退。而应对气候变化,正需要大规模的投资以使实体经济脱碳。这就需要迅速地制定和实施减排政策,尤其是增加投资方面的政策,利用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实体经济。
前任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却持比较乐观的看法。他认为,低碳技术领域的投资将会给衰退中的经济提供动力。在衰退和高能源价格时期,能效领域具有投资价值,因为这最终将减少经济发展的成本。他表示,低碳技术领域将是未来的经济增长点,这一领域看来将会强劲增长,如果得到合理支持,这将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华盛顿自由派的智库——美国进步中心在9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政府在能效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加大投入,是支撑衰弱中的美国经济和创造数百万就业机会的最佳方案之一。这种投资有助于经济朝着低碳、更少依赖石油的方向转型,并在中长期产生很大的收益。
国际金融界的观点
荷兰合作银行一名绿色能源经理表示,这次金融风暴将对可再生能源造成很大的影响。他指出,欧洲可再生能源行业在2020年前所能获得的贷款将可能减少210亿欧元。而根据欧洲到2020年实现20%电力来自绿色能源的目标,其可再生能源行业预计将需要850亿欧元的投资,用于发展风力、太阳能以及其他零排放的电力能源。
世界银行主席罗伯特·佐利克指出,当前的金融风暴将波及到发展中国家,如出口下降以及外来资金的减少,这将导致投资的下降,并可能带来经济的不稳定,从而使发展中国家更加无暇顾及气候变化问题。所以,一定要在当前的金融风暴下保持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金融风暴也可能对国际碳市场产生影响,尤其是对那些在国际碳市场上占主要地位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影响。
目前,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已经达到1000多个,秘书处已经签发了两亿多个减排量(CER),已注册的项目预计到2012年还将产生超过13亿个减排量。假设1个CER价格为10欧元,发达国家的买家届时约需支付130亿欧元的费用。
目前,这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买家有一大部分属于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发展中国家的项目业主有许多已经开始担心这些买家是否能够继续购买减排量或提供资金用于开发新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国际机构及国外政府的反应
(1)联合国
联合国的官员担心目前的金融风暴可能使发达国家不愿意去履行其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清洁能源投资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承诺,而这一承诺正是未来达成全球气候变化协议的关键要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表示,当前的金融风暴可能影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要达成一项全球气候变化协议看来非常难。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席帕乔里表示,当前的全球金融风暴可能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占据首要位置,而气候变化可能是人们在目前要考虑的问题中的最后一个。但他表示气候变化问题仍将存在,国际社会必须面对这一问题。
(2)欧盟
2008年10月,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已通过欧委会提出的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中的3项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分别涉及温室气体减排交易机制、减排任务的分配、碳捕捉与储存。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10月8日表示,尽管目前存在经济危机,欧盟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计划必须继续进行。巴罗佐表示,绝不能混淆短期危机与长期需求,继续推进能源和气候变化应对一揽子方案比以往更加重要。
但是,根据欧盟的议事规则,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除要在欧洲议会通过外,还需得到欧盟各成员国的批准。从目前欧盟成员国的反应看,德国、意大利和波兰认为欧盟的减排计划在目前的金融风暴大环境下应当减轻对工业的排放限制,避免给其增加额外成本,比如给予重要行业100%的排放配额,以应对全球竞争,尤其是来自中国、印度的竞争。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更是联合发出声明,督促欧盟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经济增长的需求之间做出平衡。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提出了一项妥协方案,即给予一些特定的行业100%的排放配额。
欧盟的减排计划能否最终得到其成员国的批准,目前仍难以判断,这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全球金融风暴的发展趋势。
(3)美国
美国国内有人认为当前的金融风暴可能延迟美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行动。虽然民主党在该问题上仍然表现得很积极,但共和党人认为目前应暂时搁置关于制定气候变化法案的想法,因为限制排放将增加经济成本,并可能将美国从目前的金融风暴“悬崖”上推下去。
另外,民主党人提交的新的气候变化法案,与原来的气候变化法案提案相比,已经从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削减到1990年的水平,改为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6%。虽然各方对该提案的争议很大,但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美国金融风暴对其在气候变化政策趋势方面的影响。
但是,在美国国会最后通过的7000亿美元救援方案中,包括针对替代能源以及碳储存和碳捕获的免税方案。有共和党议员认为,美国经济也许可以通过能源多样化和提高效率进行转型,这也可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综合国内外形势分析
国际社会的相关担忧和反应表明,正在肆虐的金融风暴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形势已有产生不良影响的迹象。
首先,在政治家和企业界的议程中、以及公众的视野里,“金融风暴和经济萧条”问题会暂时替代“气候变化”问题而成为国际社会首要热点议题,这种情况能持续多久、“替代”的程度如何,将取决于金融风暴对全球经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国际社会应对金融风暴措施的有效性。
其次,金融风暴对国际社会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的可能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能源与气候变化相关投资会减少;二是出于成本和竞争力的考虑,企业会降低温室气体减排的力度,甚至有可能出现大的倒退;三是政府会放缓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进程,美国和许多欧盟成员国的相关动向已比较明显。
第三,金融风暴对气候变化国际进程,特别是对“后京都议定书”时代承诺制度框架谈判进程的影响有两面性。在外交策略上,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不会弱化其推动2009年哥本哈根进程的立场,甚至会提高声音,趁机增强“国际环境旗手”形象,打政治牌,这一点将有可能出现类似2001年美国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时的情景。
在实际政治意愿上,发达国家可能会普遍倒退,至少会有推迟哥本哈根进程的心理准备,并以中国等发展中大国承诺问题为借口推卸责任,以经济不景气为借口不承担或少承担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从而使国际谈判进程更为艰苦和复杂。上述情形是否真会出现,将取决于金融风暴在2009年的实际情形。
目前,不少观点认为金融风暴的深刻影响在2009年才会全面显现。不管怎么样,2009年是气候变化国际进程按既定计划前进或中途倒退的关键年。
从上述新形势和可能进一步出现的新情况中,有3个方面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第一,如果金融风暴对气候变化国际进程产生实际的不利影响,对我国同样是没有好处的。所以,我国对内、对外都要坚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不放松。
气候变化是个长期问题,如果2009年哥本哈根进程被延缓,达成有关后京都的承诺协议只是个时间问题,我国面临的减排承诺压力并不会因此而减轻,反而可能会被当作炒作和利用的借口;而在气候变化相关的能源技术研发的国际进程中,我国将是受益者。
因金融风暴造成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减少,也同样对我不利;如果金融风暴的不利影响继续加剧,发达国家在达成后京都承诺协议问题上要价将会更高,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问题上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整个气候变化国际制度的代价会更大。
第二,在金融风暴中,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做出反应的本质还是政府和企业在处理环境与经济这一基本关系上的根本态度问题。我国要及早警惕,防止以牺牲环境保护目标换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调控目标。
受到国内接连不断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和世界经济金融形势振荡多变的不利影响,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首次跌破10%,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出口增长22.3%,比上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
这些重要数据说明,我国经济增速已开始回落,而且随着金融风暴影响的逐渐显现,这种下滑趋势可能在年底或明年才能见底。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将采取一系列积极、审慎和灵活的宏观扩张性政策,例如放松信贷约束、降低出口关税、刺激投资、扩大消费等,以便维持稳定的经济增速。
如果把握的不好,这种宏观调控的政策趋势就有可能对目前处于较好形势的节能减排和环境管理工作产生一些冲击,例如,地方政府有可能以应对金融风暴、维持经济增长为由,动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决心,放松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力度;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以“解经营之困、维持竞争力”为由,减少或放弃节能减排的努力;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以扩大规模、增加总量为单一目标的倾向,忽视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问题,甚至有可能出现降低准入门槛的风险,削弱近两年来国家对“两高一资”行业调整的成果,出现反弹。
总之,国家既要高度重视金融风暴给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要防止由此对节能减排和环境管理可能产生的冲击,出现以牺牲环境保护目标换取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的现象。对此,环境保护部门要高度警惕,密切关注和研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动向,及时向国家提出预防措施建议,做到既维持经济增长又促进节能减排,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必要的时候,环境保护部应会同有关部委出台专门的文件,警示和指导地方和企业在应对金融风暴中,如何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第三,将节能减排作为优化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领域,继续加大投入。
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维持经济增长必须重点依靠“三架马车”中的投资和国内消费两架马车。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我国的经验和目前国际学术界的观点都表明,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开发和能效提高等节能减排领域和低碳经济作为重点投资领域,既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又可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我国“十一五”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措施可以使GDP增长0.17%。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成为一个新的重要投资领域,因此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除了城镇仍有大量需求外,农村地区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也不容忽视。 (作者:任勇 尚宏博 田春秀)
要点提示
金融风暴不仅考验着国际社会如何正确对待气候变化问题,更考量着我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环境保护三个历史性转变的关键阶段,如何处理好节能减排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关系的重大问题。我国要防止以牺牲环境保护目标换取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应将节能减排作为拉动和优化经济增长的重点投资领域。
编辑心得
国家既要高度重视金融风暴给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要防止由此对节能减排和环境管理可能产生的冲击,出现以牺牲环境保护目标换取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的情况。对此,环境保护部门要高度警惕,密切关注和研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动向,及时向国家提出预防措施建议,做到既维持经济增长又促进节能减排,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