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流银鱼吞食浮游生物
发布时间:2008-11-24 00:00浏览次数:
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太湖蓝藻暴发?是一个大课题。不久前,苏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师沈其璋,特意投书《苏州日报》,洋洋数千言,建议有关部门大力放流和壮大大银鱼种群,在上半年吞食浮游生物,控制浮游生物上半年在太湖水域中数量,从而在又一个方面起到防控太湖蓝藻暴发的作用。
沈其璋指出,浮游生物数量是水域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每当入夏,太湖蓝藻就处于暴发临界点,他认为,用生态学手段抑制或减缓浮游生物量上半年在太湖水域中的上升趋势,应该是防止太湖蓝藻暴发的重要环节。
沈其璋根据多年研究发现,太湖中的大银鱼是冬季繁殖性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季节在上半年,因此提高大银鱼数量,可以弥补上半年湖区对浮游生物消耗量的不足。也就是说,大银鱼种群数量的提高,上半年湖区浮游生物数量会随着下降,太湖水域富营养化程度入夏也就会逐渐降低。目前的状况是,太湖银鱼明显处于产量的低谷时期,尤其是大银鱼年产量快速递减至约200吨左右, 2008年可能在低谷期间产量略有上升,只是小幅震荡。
沈其璋认为,太湖放流大银鱼应可达到的最低标准,通过新模式放流, 大银鱼亩产起码应达到1公斤以上。以此推算,则太湖大银鱼年产可达3600吨。如以亩产5公斤计(未达天津新地河大银鱼高产数的一半) ,则可年产18000吨,经济效益将十分可观。
沈其璋提出,规模化放流大银鱼已具备条件: 20年来,苏州大学已摸索出一套经验,在大银鱼生产过程中,受精卵的采集能力估计可达百亿粒以上,大银鱼受精卵数量,已完全可以满足生产性育苗放流的数量要求。
来源:《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