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涨价带来什么启示?
发布时间:2008-07-08 00:00浏览次数:
石油价格的不断飙升启示着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利益的导向作用,恐怕将成为我国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的关键。
将石油价格上涨和节能减排推进艰难挂起钩来,听起来似乎让人感觉颇有些匪夷所思。但若将石油涨价背后的动因抽丝剥茧,便可发现,两者在本质上竟是如此惊人地一致——利益导向在起着左右全局的作用。
近段时期以来,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刺激着全球的神经。这几天,石油价格连创新高,纽约、伦敦两地油价已双双冲破每桶144美元。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的能源需求量在不断增大。作为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石油正以其稀缺性日益凸显出能源危机。
物以稀为贵。然而,石油价格升高的理由却绝非如此简单。资深经济学家判定,几大国际投资集团的幕后操作,才是导致石油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德国经济学家、《石油战争》的作者威廉·恩道尔分析指出,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期货市场无法控制的炒作,主要就是纽约和伦敦的原油期货市场,几年前美国曾经通过一项规定,允许原油期货交易市场不受美国的监管,从那以后,油价就从60美元直线上涨到了将近140美元,油价上涨70%的因素都是金融炒作。次贷危机让几大投资银行损失惨重,商品期货市场成了它们的避风港。
答案显而易见。对利益的追逐,才是石油涨价的最根本原因。石油价格升高,让人们看到了利益产生的巨大作用。
这一点,和我国当前节能减排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惊人地相似。
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最近召开的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做出的这一结论令人倍感压力。从会议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产业结构,仍然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面临的最大障碍。
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增长仍然过快,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降低。节能减排工作推行几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尚远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和改变。客观地说,随着环境保护工作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进行限制和淘汰,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收效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利益的导向牵一发而动全身。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但国际市场的庞大需求,国内成本与国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巨大差异形成的高额利润,对许多企业来说是无法抵制的诱惑。在这样的情形下,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屡屡反弹自不待言。
面对石油价格接连出现的令人瞠目结舌的高峰冲刺,有分析人士认为,这将刺激新能源的崛起,风能、太阳能及生物能源等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新能源有望成为全球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中国新能源产业也孕育着更多的投资机会。但现实的情况却是,经过多年的周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并没有取得人们预期中的效果,无论是行业在产业门类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其利用率,都少得可怜。原因何在?没有有利于它们发展和壮大的有力的市场利益导向。当对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争夺和炒作能获得丰厚收益的时候,谁会关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何去何从。
这也是影响当前节能减排工作深入有效推进的重要原因。
虽然国家强力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但很显然,在利益强大的吸引力面前,仅靠约束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对行政手段的强制作用期待过高而对市场利益的导向作用重视不够,恐怕是问题的症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国家的政策必须对利益的导向作用善加利用,一方面要堵,让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利可图;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疏,为高新技术产业创造市场和利润空间。忽视了这一点,便会使高新技术产业的市场和利益理论上强大而实际上孱弱,同时,无形中为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留下了市场和利润空间,这样的市场和利润空间不仅左右着企业的取向,也左右着一些地方政府的选择,使他们对高消耗、高污染产业推波助澜并从中渔利。
当前我国推行的一些宏观调整政策和环境经济政策确实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环境准入条件和污染企业的环境成本。但我们同时也应该通过深入调研,尽快出台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让那些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从市场和利益的角度切实发挥更大的作用。消除一个落后的市场,必须建立一个先进的市场,惟此,才能产生鲜明有力的利益导向。
要破解节能减排的困局,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完善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究竟应该直接指向对产业结构的调控,还是应该更明确地发挥利益导向作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