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治水打出组合拳
苏州市委、市政府2008年制定了苏州市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目标,太湖、阳澄湖等主要水体水质保持稳定,主要河流水质逐步改善,列入国家、省考核的断面水质达标率提高10%以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市委、市政府打出治水五大“组合拳”。
组合拳一:安全保供压倒一切。苏州市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利用现有的水环境数据资源、监测监控网络和信息系统基础,强化水源地等重点水体监测。
组合拳二:从严把关源头控污。苏州市在严控工业污染源方面,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建设项目准入门槛,大力发展“两高两低”产业,2008年关闭化工生产企业261家。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新增循环经济试点单位100家。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苏州市建成投运18座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0.95万吨/日。在控制面源污染方面,苏州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增效控污等先进适用技术。2008年农药、氮肥使用量分别控制在4870吨和61751吨以内。
组合拳三:清障畅流科学调水。苏州市推进全市河网水系全面畅流工程,完成拆坝865座、建桥(涵)775座、拓宽束水河段50公里、清理沉船700条,完成1580公里河道,2050万土方的河道疏浚任务。全市拆除了各类阻水坝等水利设施,让京杭运河、太湖水体进入城区水系。
组合拳四:休养生息生态修复。加快太湖湖体的生态疏浚清淤,控制和减轻湖体的内源污染,通过使用植物、微生物等技术,破坏蓝藻的生境条件,提高太湖水系的环境容量。
组合拳五:增加投入落实项目。苏州市委、市政府从新增财力中划出10%~20%用于水污染治理,作为太湖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优先安排关系到民生的饮用水水源地等项目。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和外资以多种形式参与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和营运,争取到2010年,全社会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以上。
通过组合拳整治工作,苏州市在饮用水水源地10个必测项目及17个选测项目中,按河流标准评价太湖渔洋山、金墅港取水口水源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阳澄湖湾里取水口水源水质有两项指标达到Ⅲ类标准,其余指标均达到Ⅱ类标准。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