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旅游奔向太湖时代
现状 各景点孤立而零散
高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素有“真山真水园中城”的美誉。近年来,在成功打造“欢乐天堂,苏州乐园”的基础上,相继推出了白马涧景区、树山生态村、镇湖刺绣等一批特色旅游产品,旅游业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但是,多年来高新区的旅游发展还处于点状开发的状态,区内各景点景区孤立经营、零散分布,需要进一步的整体规划、协调。高新区作为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即形成以工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长期向工业倾斜的政策,使区内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分散、边缘,难以与区域整体产业格局实现更高层面的对接。
从整个苏州大市的旅游格局来看,高新区无论在资源开发力度还是设施建设上,与其他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无论是在产品塑造还是市场分享上,未能充分享受到大苏州旅游集聚化所带来的更多收益,同时,由于产品特色不鲜明、开发布局不合理等原因,面临着周边地区的激烈竞争,其旅游边缘化矛盾也日益突出。
布局 “精彩三带”整合旅游资源
根据高新区大多数景点分布较为“散、小、弱”的特点,《规划》提出了“三带二线四心”的空间布局,以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三带”是指京杭大运河文化休闲旅游带、姑苏大阳山山水休闲旅游带以及太湖大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带等;“二线”是指太湖大道陆路和浒光运河水路旅游新干线;“四心”是指镇湖、科技城、浒墅关、狮山路等四个旅游服务中心。从《规划》中可以看到,“精彩三带”汇聚了众多的旅游景点,将是高新区发展旅游的重点地区。“京杭大运河文化休闲旅游带”上起浒墅关,下到横塘,包括运河西侧的何山、狮山等现代城市景观。在这一区域内将建成运河观光走廊、苏州不夜城、枫桥文化街区等三大板块,其中,运河观光走廊将以京杭运河为“线”,串起横塘驿亭、行春桥、寒山寺、江枫洲、文昌阁、浒墅关等历史文化遗迹。“姑苏大阳山山水休闲旅游带”包括真山、阳山、白马涧、支硎山、寒山等,涵盖了山地风光、森林公园、宗教寺观、摩崖石刻等各种特色旅游资源。其中,白马涧景区的提升完善是该旅游带打造的重点,《规划》提出在近期将建设以桃花水母为主题的生命博物馆,这里将集中全球所有的桃花水母品种,建立桃花水母展示中心和保护研究基地,并率先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桃花水母的保护研究工作;同时,建设桃花水母活体或标本展示厅,采用多棱镜、彩色玻璃、多角度灯光设计环形展示幕墙和各类展示箱等多种手段,结合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信息化方式全方位展示桃花水母的相关知识,打造科普旅游基地。“太湖大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带”包括230省道以西的镇湖、东渚、通安的沿太湖地区,这将是高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宝地”。另外,两条水、陆旅游通道将高新区内众多景点连贯起来,游客可以轻松地到达各个景区。科技城旅游服务中心将担负起区内游客的集散功能;浒墅关旅游服务中心直接联通沪宁线,承接周边城市旅游客流;狮山路旅游服务中心承接自古城方向的游客与市民;镇湖旅游服务中心承接来自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游客。
重点 “太湖大湿地”引领太湖时代
高新区拥有25公里的太湖岸线和230省道以西57平方公里的沿太湖地带,这一片区还保留有大量农田、林地、古村、湖岛、刺绣、玉雕等多样的原生态自然和人文景观,这些都成为高新区太湖旅游发展的最大资源优势。《规划》明确提出,高新区未来旅游的发展重心将逐步西移,走向太湖时代。在高新区三带二线四心的旅游空间布局中,“太湖大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带”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该旅游带将重点呈现三大亮点:中国刺绣城,以刺绣街、刺绣博物馆和8000绣娘形成的家家刺绣为基础,形成“一针独秀”的文化景观;太湖风光带,结合目前正在建设的太湖湿地公园,重点做好太湖大堤的开发,开展自驾风光、运动休闲和营地度假等活动,如改造太湖大堤路面为彩色赛道,举办自行车赛事;太湖湿地风光群,充分利用江苏太湖湿地公园的品牌优势,以现有的太湖大堤“四时八景”为基础,利用建设太湖防护林的时机,整治林间水道,通过对多种湿地景观要素的整合,形成与太湖其他地区迥然不同的湿地群落风光,支撑起独一无二的太湖大湿地形象。《规划》中还提出在科技城周边预留100公顷以上的空地以备苏州乐园西迁,通过整体规划,以苏州乐园为龙头,在其新址周边建设各类旅游服务设施如住宿、餐饮等,引导人流向西部地区集中,带动旅游发展。
科技旅游也将成为高新区的一大特色。利用科技城展示馆、环保产业园、太阳能主题公园等现有资源,打造科技旅游产品。在科技城集中建设一批服务于旅游的科技展览、新技术体验以及住宿、餐饮建筑群,利用太阳能技术、生态材料等建设高层智能酒店。在环保产业园内开展环保技术展示、环保企业参观等活动,例如展示水循环技术及其流程,开展趣味科普旅游。结合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完善太阳能主题公园的体验功能,并开发以新能源为特色的各种趣味性活动,如太阳能汽车等。(王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