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国家环境战略研究(二)

发布时间:2009-02-04 00:00浏览次数:

    二、环境形势分析

    (一)全球环境保护状况及回顾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与环境大会竖起了现代环境保护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将通过把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问题二者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问题。

    19722002年的30年中,人类在环境保护领域做出了一定成绩,环境问题被纳入到从全球到地方各种层次的议程之中,各种环境政策和环境法规纷纷出台。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环境状况依然不容乐观,一些方面毫无进展,一些方面甚至出现倒退的趋势,比如环境还没有被充分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之中,贫困和过度消费依然对环境造成非常严峻的压力,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等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口的进一步膨胀,人类对环境的需求加大,环境也进一步受到改变。在许多地区,目前的环境条件比1972年时的条件变得更加脆弱,退化也更加严重。世界正呈现出以下四个主要类型的分化。

    (1)环境分化。主要表现在一些地区的环境条件比较稳定并得到不断改善,如欧洲和北美,而另一些地区的环境条件则不断退化,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2)政策分化。在一些地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非常有力度,而在其他地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难度都非常大。

    (3)脆弱性差距。由于国家间、地区间的社会分化越来越大,使脆弱群体受环境变化和灾害威胁的程度越来越大。

    (4)资源占有不均,生活方式分化。部分原因是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结果。占世界人口1/5 的少数人的消费量约占所有个人消费量的90%,但同时有12亿人口每天的消费不到1美元。据1999年的调查,非洲和亚洲的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低于1.4公顷,西欧国家是5公顷,而北美则高达9.6公顷。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消费了全球货物和服务的86%、能源的58%、纸张的84%、电话的74%、汽车的87%以及肉和鱼的45%。美国是世界头号资源消费大国,人均消耗资源量是英国的2倍,是一些非洲国家的24倍多。

    这四种分化反映了世界发展的不平衡,从根本上引发了国际环境关系领域的矛盾和冲突,构成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

    (二)新时期环境保护的理念

    三十余年来,世界关于环境保护的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国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但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发展的根本目的。1992年的里约政府首脑会议,将环境与发展并列为世界主题;2002年的南非高峰会议,明确了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为当今的三大支柱。可见,环境保护不只是经济工作的防护性措施,也不只是社会发展的补充内容,而是社会、经济、环境互动三角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边,因此,新时期环境战略的创新,不能是在部门的层面上,而必须是在国家的层面上。

    (三)国家环境状况剖析

         1.我国环境污染呈蔓延态势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尽管我国在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在已严重污染的局部地区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的同时,更多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仍在下降,全国水环境污染已呈明显的流域性蔓延态势;大气环境污染呈区域蔓延态势;土壤污染与地力退化几乎波及所有的耕地与开发建设用地;生态破坏与退化存在于所有的生态受人类活动干扰地区,几乎遍布于半壁江山。凡是经济已得到高速发展的区域环境污染几乎都严重;环境好的区域经济发展缓慢,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相对落后所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基本是沿着“工业化”和“商品化农牧业”的思路谋求加快发展,在有限的资金与技术条件下,可以预见,环境污染随着发展而蔓延向全国的趋势将不可避免——如果我们不能在战略层面上按统筹发展做出战略性的系统响应的话。

    2.我国环境问题呈日益严重的复合态势

    我国幅员辽阔,但生态环境条件处于相对劣势。我国经济社会在空间上的聚集性、时间上的压缩性的高速发展,已引发了严重的环境质量的复合性污染。如水质黑臭问题(氧失衡)尚未解决,富营养化问题(氮、磷等失衡)已经到来,生物激素问题同时也已显露;大气质量的烟尘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酸雨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而微粒子危及人群健康问题已经非常明显;土壤水土流失问题尚未解决,沙漠化、荒漠化、板结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也已经非常明显;刀耕火种、滥挖、滥采、滥捕、滥猎对生态的破坏问题尚未得到有效制止,现代化手段开发建设对生态的破坏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而高度发展区的生态修复也已提上议事日程。这些在发达国家分属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几乎同时出现,明显加剧了我国环境问题的复合态势,加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3.我国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策略效果分析

    我国环保策略总体效果在于在经济翻两番的同时减缓环境急剧恶化的势头。面对加快发展的新时期,现有的环境污染防治策略已不能满足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系统的基础理论指导,不自觉地将环保工作置于发展的对立面。

    (2)总体战略陷于被动,“盯着表征问题想办法”“跟着发展的后尾讲防治”,没有从引起环境变化的社会经济自变量方面考虑采取主动的战略。

    (3)现行措施局限于解决存量问题,过分偏重工程措施,在流域区域的尺度上缺乏统筹协调,治理不如污染快。

    (4)环境法规偏软,环保机构对社会经济领域的协调能力偏低。

    (5)环境信息统计面过小,不足以满足国家决策需要。

    (6)环境科技相对落后于经济发展,没有形成针对国家环境问题的科学技术体系。

    4.我国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从社会经济环境巨系统的角度审视,污染源、污染物、环境质量都是因变量,而人类活动才是产生环境污染的自变量。

    污染源既是环境质量的自变量,又是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因变量,人类活动是环境质量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环境保护归根结底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有序控制问题,也就是人类活动的有序化,或可控化,只有从其活动的根本上考虑环境保护,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当前发展的现实中,依靠土地优势搞工业,土地利用上的无序,发展空间布局上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上的拼资源,这才是我国目前污染蔓延的根本原因。引起污染蔓延的主要自变量如下。

    (1)土地功能的改变,从根本上改变了进入环境的物质平衡,从而改变了环境中的各类质量状况。

    (2)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方式的改变,将自然状况以外的巨量碳、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引入环境之中

    (3)在人类强力干扰下,环境中各单元结构的变异,使物质循环简单化,加速了环境受污染的过程。

    (4)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膨胀的商品生产又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人类不断加剧掠夺环境的恶性循环。

    (5)人造新物质的不断增多加剧着污染的危机。

    (6)社会管理的不协调加剧了环境污染。

    显然,基于上述污染原因的认识,我们必须对我国污染控制的战略与方法体系进行根本性的创新。

    (四)新时期国家环境压力分析

    1.未来20年国家发展情景总貌

    第一阶段(20002010),在2000年人均GDP1980年翻两番的基础上,20002010年,实现GDP2000年翻一番,GDP总量将接近200000亿元,人均达到1.4万元。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达到小康,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城镇及部分农村进入富裕小康的生活水平,大中型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区中小城镇将普遍完成工业化。

    第二阶段(20112030)2010年后的10年中:GDP年均增长率6.5%,到2020年相对于2010年又翻一番后,GDP将以年均6%左右的中速增长,到2030GDP总量将达到620000亿元,人均约4万元,中国将全面实现工业化。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部分地区和城市达到当时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2.环境压力

    如果没有实现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根本转变,走过去20年的老路,20年后污染物总量将是现状的4倍,受污染的区域也将是现状的4倍以上,发展将因环境污染而停顿,中华民族的健康状况将受到污染的明显损害,中国的综合国力将下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