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建洱海生态湿地3000亩
发布时间:2009-03-27 00:00浏览次数:
据了解,从去年起到2010年,大理市计划筹资3.2亿元,在洱海入湖流域建生态湿地3000亩,同时修建洱海湖滨带。使洱海常年稳定保持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全年8个月以上达到Ⅱ类水质。
大理市已经建成国内目前修复最长和景观效果比较好的湖滨带。洱海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是洱海流域保护的六大工程之一,已完成总投资1.15亿元。早在2001年,大理州、市政府就开展了退塘还湖、退房还地、退耕还林的”三退三还“工作,共退出洱海滩地12247.84亩。在退出来的土地上,种植了水生、湿生花卉、浮水植物以及无公害蔬菜等,以达到保护和净化湖水的目的。今年大理市还将启动实施洱海湖滨带(东区)70公里生态修复工程,预计投资2.9亿元。
位于洱海北部的喜洲、上关、双廊、挖色4个镇,是洱海补给水源的重要区域,仅流经上关镇的弥苴河、永安江和罗时江(两江一河)年入湖水量就占洱海年补给水量的70%。由于洱海北部4镇人口密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生产氮磷等残留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对入湖流域水质造成了一定的污染。近年来大理市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喜洲、上关、双廊、挖色4个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
近年来,随着洱海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面源污染,成为威胁洱海水质的重要原因,洱海周边乡镇以及主要水源补给地区的6.63万头牛、80万人的生产生活入湖水质造成了较大的面源污染,对洱海保护形成了较大威胁,大理把提升洱海主要入湖水源的水质作为治污工作中的重点,到目前大理市已投入2.6亿元人民币建设17公里的截污干渠,预计今年6月投入使用。届时,经过干渠的污水将直接进入污水处理厂,能防止城市污水对洱海的污染。同时,大理计划在农村大规模实施地下污水处理系统建设,使农村生活污水中的氮、磷及有机污染物降解,水质优于国家一家A标。真正从源头上防止了污水排入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