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桥河能治,还有什么河治不了”
“一天变三色”,漕桥河名声远扬
恐怕没有一条类似长短的河流,像漕桥河这样“有名”。
打开地图,可以看到,作为太湖15条主要入湖河道之一,全长不足22公里的漕桥河,地跨宜兴市和武进区2个县级行政区的5个乡镇。由于沿河两岸化工、印染等工业发达,人口密集,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使得该河水质长期劣于V类。
2005年,其“一天变三色”的形象,遭到中央几大媒体的集体曝光。漕桥河,从此成为“企业放纵排污”与“地方保护主义”纠结的代名词,频频被境内外媒体聚焦。
2007年无锡供水危机发生后,江苏痛定思痛,下决心“铁腕治污,科学治太”。根治太湖污染,关键是控制污染源头。2008年,我省提出“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的太湖治理新思路。这一重大战略性调整,源自科学的调研与分析:15条主要入湖河流的污染负荷,占到入湖污染物总量的80%以上。抓好入湖河流整治,直接关系治太目标的实现。
加快漕桥河等15条河道的小流域综合整治,进入了太湖治理的“优先领域”。而相关省领导更直接挑选漕桥河充当第一块“试验田”:“我们就是要从难度最大的开始,如果漕桥河都能治理好,其它河还有什么理由治不好呢?”
治污需要新思维,“破题”亮点频现
为“小河”治理制定科学详规,漕桥河开创了先河。
去年以来,根据省政府要求,省环保厅会同省有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逐条编制了我省15条主要入湖河流的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并由省发改委批复实施,标志着我省太湖治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据规划测算,整治15条主要入湖河流将重点组织实施5大类711个工程项目,涉及3市、10县(市)、69个镇(街道)4153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总投资约153亿元。
在“河长”赵克志的领导下,省环保厅会同宜兴、武进两地政府先行启动编制、组织实施漕桥河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同时也为其他河流整治摸索经验、提供示范。2008年7月,我省完成《漕桥河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记者注意到,这份由省环境科学院精心打造的《整治规划》,在客观分析影响漕桥河水质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了“突出重点”和“分类控制”相结合、“本地河网治理”和“上下游团结治污”相结合的原则,细化了包括工业污染防治、生活污水处理和管网设置在内的9大任务,为指导地方组织实施打下了科学基础。
而我省在水污染防治中的重要制度创新——“河长制”,在漕桥河治污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这样一条污染较重、成因复杂、上下游交错的河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克志亲任省级河长,多次检查调度,指导规划编制,召开推进会,帮助地方协调解决了多项重要问题。宜兴市委书记蒋洪亮、武进区副区长顾伟国分别担任地方河长,切实承担起统筹安排整治工作的责任。在省市“双河长制”基础上,宜兴、武进继续向下延伸,把沿河各级党政领导推到了第一责任人的位置。两地均将漕桥河整治工作考核得分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提起这些创新之举,省太湖办主任朱铁军很是感慨:“为15条河流‘逐条’编制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前所未有!而河长制促使各级党政领导深刻地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最大程度整合了各级政府的执行力,真正落实了各级领导具体的水环境治理的责任。”
治污之艰,再次警醒人们“敬畏自然”
漕桥河治理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其间各级各有关部门付出的空前人力、物力让人感叹,而其后续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是不容乐观。
为了治理漕桥河,短短一年,宜兴市累计投资了3.71亿元,而常州市累计投入也达到2.45亿元。即便如此,常州市武进区副区长顾伟国仍然坦言:“建设资金短缺是工程推进的一大制约”。
而在下一步,如何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工程建设,以更硬的措施加强长效管理,将考验政府的智慧和耐性。省环保厅副厅长柏仇勇提醒说,由于污染的长期累积和生态破坏,漕桥河的生态环境还十分脆弱,稍有放松,污染仍有可能出现反复。一定要充分考量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显然,“敬畏自然,反省自己”,已成为漕桥河“治污革命”带给我们的财富。
(《新华日报》 杭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