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矢志探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路径
发布时间:2009-08-25 00:00浏览次数:
农业面源污染是太湖水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何治理面源污染?面对太湖流域乡村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严峻的防治形势,江苏省太湖流域各市县矢志探索有效路径,使太湖流域污染治理、农村环境改善取得初步进展。
武进:多措并举治理面源污染
近年来,对太湖富营养化的成因分析表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农田氮、磷的流失。2008年,第一期省级太湖水污染治理专项工程,武进区领取涉农项目34个。目前除滆湖围网养殖综合整治工程尚未结束外,其余33个工程项目均已竣工或投运,完成投资13813万元。
2009年,武进区继续申报第二期省级太湖水污染治理专项工程97个,重点围绕入太河道流域综合整治展开,规划总投资2.46亿元。在积极实施太湖一期治理工程的同时,武进区紧扣水环境整治和全国生态区创建两大目标,突出重点,在畜禽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治理、绿化造林、化肥农药减施、蓝藻打捞和水葫芦放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按照《关于规范全区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的要求,武进区已全面完成了漕桥河流域所涉及雪堰、前黄两镇24个行政村的49户生猪养殖户、63户肉鸭养殖户、9户肉鸡养殖户和6户种鹅养殖户的整治。常州市“2009环保在行动”中规定要完成整治的45家畜禽养殖场,目前已完成22家,14座沼气池已建成2座,开工1座。其中,香瑞、好太太、二花脸和食品公司4家大型规模畜禽养殖场新建沼液贮存池16000立方米,铺设输液管道4200米,建设生态拦截沟塘400平方米。
为较好地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今年以来,全区新开工建设乡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程25处,帮助解决5190户16125人的日常生活污水处理,日处理能力已达1544吨。其中,漕桥河流域9处、武进港流域8处、太滆运河流域8处。西大河浜和陈巷浜探索建设氮磷生态拦截的系统工程,更是成为治理工作的典范。这两处拦截工程,能直接在河浜中对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水进行综合生态净化,治理水面5.7万平方米,接纳1808亩农田和588户4282人的废水。
利用水葫芦进行生物治污,是武进区治理太湖水环境的一大重要举措。今年,全区计划放养水葫芦5000亩(其中太湖3000亩、滆湖1000亩、入湖河道1000亩)。目前已在太湖水域新建化浪浮床1500亩,放养水葫芦1150亩,在滆湖水域建设围网式格栅1000亩,放养水葫芦450亩,在入太河道建设围网式格栅1000亩,放养水葫芦400亩。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需要科学技术的有效介入和投入。目前,由区政府和省农科院合作,年处理淤泥10000吨、蓝藻10000吨、水葫芦渣8000吨、秸秆12000吨、猪粪及沼渣10000吨,生产有机肥料30000吨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示范项目进展顺利。
宜兴:摈弃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
没有沟沟塘塘的洁净,太湖流域将丧失净化功能,江南水乡的乡村情韵将何处觅?为还百姓一汪清水,宜兴市在推进有机农业建设方面采取四大措施。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撤出渎边公路以东区域水稻种植面积,共撤出水稻种植面积近1.6万亩。同时,引导“三资”投入,开发“水改旱”土地,进行集约农业经营,大力推广经济林果、花卉苗木、林地套种中药材、特色蔬菜等农作物种植,加快绿色农业发展进程。
实施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实行太湖一级保护区内水稻、小麦、油菜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在一级保护区内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及绿肥,已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3000多吨、示范种植绿肥2000多亩。同时,进一步实施绿色植保,对照农药减量使用的目标任务,组织专技人员对太湖一级保护区内推广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水稻秧田防虫网覆盖及生物防治,安装频振杀虫灯等技术可行性专门进行论证,已实施防虫网面积500多亩。此外,积极宣传推广有机栽培生产技术,在漕桥河和乌溪港的万石镇漕东村、丁蜀镇周墅村建立水稻有机化生产示范区,实施面积共2080亩,实行统一育秧、统一栽插、统一施肥、统一管理,以点带面,依次推开一级保护区水稻有机化生产先进模式。按照年初制定的计划,今年年内全市施化肥、农药量要比上年下降5%以上。
发展“三品”有机农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组织开展“三品”认证与管理。至今全市“三品”种植面积达7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70%以上,已经建成无公害农产品95只、绿色食品20只、有机食品35只。太湖一级保护区内种植业无公害产地已经基本全覆盖,种植业已经建有绿色食品7只、无公害农产品13只。通过有重点在太湖一级保护区内发展“三品”农产品,达到改善太湖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的目的。
推广氮磷生态拦截工程。结合生态拦截系统和自然湿地形成生态屏障,有效拦截、吸附和降解氮磷等养分,减轻面源污染,保护生态平衡,丰富生物多样性。近年来,加快推进在太湖以及保护区内建设生态拦截沟渠塘(支浜)步伐,主要实施地点在渎边公路及主要入湖河道两侧的农田、村庄,以后将逐步向太湖二级、三级保护区推开。近两年来,在一级保护区内共建生态拦截沟渠塘(支浜)近15万平方米。据悉,到2012年,在太湖一级保护区内初步建立有机栽培农业生产基地2万亩左右,到2020年有机栽培农业在太湖一级保护区内全面推广。
苏州:为太湖戴上一道道“绿环”
2008年,苏州市环太湖生态防护林和太湖流域湿地保护目标为:环湖1公里范围内新增2.35万亩生态林,组织并实施苏州东太湖湿地恢复工程。苏州建设环太湖生态防护林和湿地保护建设项目,为太湖戴上了一道道“绿环”。
环太湖生态林建设工程位于苏州市太湖沿线纵深1公里范围内,分别由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高新区承担建设,2008年12月竣工后,通过了省市联合验收,核实造林面积23526.7亩。东太湖湿地恢复项目位于吴江市七都镇,核定总投资1166万元。
2008年分别在吴中、相城二个区和吴江、常熟二个市组织了实施池塘水净化及循环利用示范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吴中区太湖流域渔业养殖池塘水净化和循环利用示范工程项目,投资三千多万元,通过实施蟹塘整理、引排水沟渠工程、河道工程、道路工程、闸站工程、桥梁工程、排水分离等工程建设,建成5000亩池塘水净化和循环利用标准化示范区,其中:核心示范一区2000亩、核心二区3000亩。核心示范一区生态养殖区,亩产河蟹105公斤,平均亩效益三千多元,同比单产增15公斤,增长18.75%,每亩效益增加1135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吴中区的这个项目通过采取种植水草、移植螺蛳、营造湿地、水循环净化、生物制剂转化等措施,养殖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大幅下降,净化率达到61.4%和68.2%。氨氮、高锰酸钾等其他水质指标也明显改善,均达到太湖流域吃糖养殖水一级排放标准,养殖水节本实现零排放,减排效果明显。
在化肥使用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共采集并检测土壤样品4624个,配方施肥推广数量共2.49万吨,配方肥应用面积82.34万亩,共设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田2296个、面积39848亩,发放施肥建议卡393906张,入户率平均为98.6%,调减了碳铵等氮肥的投入,增加了复合肥、有机肥和生物肥的施用,推广节肥高产杂交水稻20万亩,化肥使用强度比上年下降了6%以上。在农药使用上,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种,农药使用强度比上年下降了5%以上,生物农药使用比例上升到28%,同时注重积极推广病虫草害综防技术,农业综合防治面积达597万亩次,推广抗耐病虫品种面积达250多万亩次,采用灯光诱杀杨树害虫等物理防治技术推广面积达100多万亩次。(李玉芳 闫艳 高杰)
武进:多措并举治理面源污染
近年来,对太湖富营养化的成因分析表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农田氮、磷的流失。2008年,第一期省级太湖水污染治理专项工程,武进区领取涉农项目34个。目前除滆湖围网养殖综合整治工程尚未结束外,其余33个工程项目均已竣工或投运,完成投资13813万元。
2009年,武进区继续申报第二期省级太湖水污染治理专项工程97个,重点围绕入太河道流域综合整治展开,规划总投资2.46亿元。在积极实施太湖一期治理工程的同时,武进区紧扣水环境整治和全国生态区创建两大目标,突出重点,在畜禽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治理、绿化造林、化肥农药减施、蓝藻打捞和水葫芦放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按照《关于规范全区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的要求,武进区已全面完成了漕桥河流域所涉及雪堰、前黄两镇24个行政村的49户生猪养殖户、63户肉鸭养殖户、9户肉鸡养殖户和6户种鹅养殖户的整治。常州市“2009环保在行动”中规定要完成整治的45家畜禽养殖场,目前已完成22家,14座沼气池已建成2座,开工1座。其中,香瑞、好太太、二花脸和食品公司4家大型规模畜禽养殖场新建沼液贮存池16000立方米,铺设输液管道4200米,建设生态拦截沟塘400平方米。
为较好地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今年以来,全区新开工建设乡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程25处,帮助解决5190户16125人的日常生活污水处理,日处理能力已达1544吨。其中,漕桥河流域9处、武进港流域8处、太滆运河流域8处。西大河浜和陈巷浜探索建设氮磷生态拦截的系统工程,更是成为治理工作的典范。这两处拦截工程,能直接在河浜中对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水进行综合生态净化,治理水面5.7万平方米,接纳1808亩农田和588户4282人的废水。
利用水葫芦进行生物治污,是武进区治理太湖水环境的一大重要举措。今年,全区计划放养水葫芦5000亩(其中太湖3000亩、滆湖1000亩、入湖河道1000亩)。目前已在太湖水域新建化浪浮床1500亩,放养水葫芦1150亩,在滆湖水域建设围网式格栅1000亩,放养水葫芦450亩,在入太河道建设围网式格栅1000亩,放养水葫芦400亩。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需要科学技术的有效介入和投入。目前,由区政府和省农科院合作,年处理淤泥10000吨、蓝藻10000吨、水葫芦渣8000吨、秸秆12000吨、猪粪及沼渣10000吨,生产有机肥料30000吨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示范项目进展顺利。
宜兴:摈弃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
没有沟沟塘塘的洁净,太湖流域将丧失净化功能,江南水乡的乡村情韵将何处觅?为还百姓一汪清水,宜兴市在推进有机农业建设方面采取四大措施。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撤出渎边公路以东区域水稻种植面积,共撤出水稻种植面积近1.6万亩。同时,引导“三资”投入,开发“水改旱”土地,进行集约农业经营,大力推广经济林果、花卉苗木、林地套种中药材、特色蔬菜等农作物种植,加快绿色农业发展进程。
实施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实行太湖一级保护区内水稻、小麦、油菜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在一级保护区内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及绿肥,已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3000多吨、示范种植绿肥2000多亩。同时,进一步实施绿色植保,对照农药减量使用的目标任务,组织专技人员对太湖一级保护区内推广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水稻秧田防虫网覆盖及生物防治,安装频振杀虫灯等技术可行性专门进行论证,已实施防虫网面积500多亩。此外,积极宣传推广有机栽培生产技术,在漕桥河和乌溪港的万石镇漕东村、丁蜀镇周墅村建立水稻有机化生产示范区,实施面积共2080亩,实行统一育秧、统一栽插、统一施肥、统一管理,以点带面,依次推开一级保护区水稻有机化生产先进模式。按照年初制定的计划,今年年内全市施化肥、农药量要比上年下降5%以上。
发展“三品”有机农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组织开展“三品”认证与管理。至今全市“三品”种植面积达7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70%以上,已经建成无公害农产品95只、绿色食品20只、有机食品35只。太湖一级保护区内种植业无公害产地已经基本全覆盖,种植业已经建有绿色食品7只、无公害农产品13只。通过有重点在太湖一级保护区内发展“三品”农产品,达到改善太湖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的目的。
推广氮磷生态拦截工程。结合生态拦截系统和自然湿地形成生态屏障,有效拦截、吸附和降解氮磷等养分,减轻面源污染,保护生态平衡,丰富生物多样性。近年来,加快推进在太湖以及保护区内建设生态拦截沟渠塘(支浜)步伐,主要实施地点在渎边公路及主要入湖河道两侧的农田、村庄,以后将逐步向太湖二级、三级保护区推开。近两年来,在一级保护区内共建生态拦截沟渠塘(支浜)近15万平方米。据悉,到2012年,在太湖一级保护区内初步建立有机栽培农业生产基地2万亩左右,到2020年有机栽培农业在太湖一级保护区内全面推广。
苏州:为太湖戴上一道道“绿环”
2008年,苏州市环太湖生态防护林和太湖流域湿地保护目标为:环湖1公里范围内新增2.35万亩生态林,组织并实施苏州东太湖湿地恢复工程。苏州建设环太湖生态防护林和湿地保护建设项目,为太湖戴上了一道道“绿环”。
环太湖生态林建设工程位于苏州市太湖沿线纵深1公里范围内,分别由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高新区承担建设,2008年12月竣工后,通过了省市联合验收,核实造林面积23526.7亩。东太湖湿地恢复项目位于吴江市七都镇,核定总投资1166万元。
2008年分别在吴中、相城二个区和吴江、常熟二个市组织了实施池塘水净化及循环利用示范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吴中区太湖流域渔业养殖池塘水净化和循环利用示范工程项目,投资三千多万元,通过实施蟹塘整理、引排水沟渠工程、河道工程、道路工程、闸站工程、桥梁工程、排水分离等工程建设,建成5000亩池塘水净化和循环利用标准化示范区,其中:核心示范一区2000亩、核心二区3000亩。核心示范一区生态养殖区,亩产河蟹105公斤,平均亩效益三千多元,同比单产增15公斤,增长18.75%,每亩效益增加1135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吴中区的这个项目通过采取种植水草、移植螺蛳、营造湿地、水循环净化、生物制剂转化等措施,养殖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大幅下降,净化率达到61.4%和68.2%。氨氮、高锰酸钾等其他水质指标也明显改善,均达到太湖流域吃糖养殖水一级排放标准,养殖水节本实现零排放,减排效果明显。
在化肥使用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共采集并检测土壤样品4624个,配方施肥推广数量共2.49万吨,配方肥应用面积82.34万亩,共设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田2296个、面积39848亩,发放施肥建议卡393906张,入户率平均为98.6%,调减了碳铵等氮肥的投入,增加了复合肥、有机肥和生物肥的施用,推广节肥高产杂交水稻20万亩,化肥使用强度比上年下降了6%以上。在农药使用上,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种,农药使用强度比上年下降了5%以上,生物农药使用比例上升到28%,同时注重积极推广病虫草害综防技术,农业综合防治面积达597万亩次,推广抗耐病虫品种面积达250多万亩次,采用灯光诱杀杨树害虫等物理防治技术推广面积达100多万亩次。(李玉芳 闫艳 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