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湖的今天就是太湖美好的明天

发布时间:2010-01-25 00:00浏览次数:
   蠡湖山水是太湖美景的精华,蠡湖的治理是太湖治理的一个精彩的组成部分。2009年11月8日“2009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在无锡市举行,无锡凭借以蠡湖治理为代表的太湖治理和生态修复,以及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中的卓越成绩,被命名为“2009全球绿色城市”。

  无锡正在将蠡湖治理成功做法和经验推广应用到大太湖治理,无锡将在引领全流域其它城市共同治理太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说到蠡湖,就会提到范蠡。范蠡与西施的优美传说,使得蠡湖的美增添了诗般的意境。我们的先辈留下这样的传说,足以证明在他们眼里,蠡湖风光完全配得上这两位飘逸奇人。有一段时间,这颗“明珠”失去了应有的光彩。经过无锡人的精心治理,蠡湖如今又重新焕发光彩。在太湖鼋头渚风景区鹿顶山之巅,俯瞰蠡湖山水晴波潋滟,如一幅行笔流畅干净的水墨画。近日走近蠡湖采风,陶醉、激动、振奋,看到了一个新的蠡湖。

  蠡湖治理“三部曲”

  蠡湖,又称五里湖,是太湖伸进无锡的内湖。蠡湖现有水面9.1平方公里,与太湖风景区鼋头渚景区相连。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围湖造田、筑塘养鱼、兴办工业等,蠡湖成为太湖水污染的“重灾区”,水质常年处于劣V类。蠡湖也是太湖底泥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平均水深只有两米左右,淤泥厚度达0.6米至0.8米,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湖体面积日益缩小,从9.5平方公里缩小到6.4平方公里,水容量减少,自净能力下降。

  世纪之初,无锡市委、市政府提出“打太湖牌,建山水城”的城市建设思路,把蠡湖新城建设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湖滨山水生态城市的启动区、示范区。无锡市对蠡湖水环境的治理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蠡湖全面实施“污水截流、环境整治、退渔还湖、生态修复、生态清淤”等工程,使蠡湖水质发生了明显变化,水体中富营养化指标总磷、总氮从06年起明显大幅下降。第二阶段是07年08年把整治范围扩大到蠡湖周边30公里范围内的入湖河道,搬迁分散居住的村庄,大规模调整水系,实施长广溪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在经过长达七年的治理后,蠡湖周边环境明显改善,水质指标从以前的劣五类提升到三类到四类,蠡湖也因此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都颇有影响力的治水成功范例。通过科学治水、综合治水,蠡湖水面面积从6.4平方公里增加到9.1平方公里,蠡湖水质明显改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项目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在蠡湖顺利实施,湖水能见度从20厘米升至80厘米,提前达到国家2010年考核目标要求。治理后的蠡湖水质经受了2007年供水危机的考验,得到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被称为“蠡湖经验”。

  用美景重回来形容蠡湖的现状似乎还不够,因为在蠡湖在被污染前周围的环境就缺少西湖的秀美,形成不了观光游览的氛围。现在的蠡湖周围已成优美的风景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开放式市民公园,成为百姓的休闲天堂。每逢节假日,风景区的人气都特别旺。已建成蠡湖之光、蠡湖公园、渔父岛、鸥鹭岛、渤公岛、中央公园、水居苑、西施庄、蠡湖大桥公园、长广溪湿地公园、管社山庄、宝界公园等生态环境工程,总计新建和整治绿地面积达464.5公顷。环蠡湖38公里(宽80米~250米)的湖岸生态防护林基本贯通,成为无锡最大的免费开放公园,其面积相当于37个蠡园。目前市民欣赏蠡湖风光已极为便利。公交车、自驾车、旅游大巴可以将老百姓带到蠡湖风景区。公共自行车则可以解决到达风景区后的交通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观赏蠡湖风光已实现了水岸互动。前年国庆节期间开通的“水上巴士”,方便了市民在水上看蠡湖风光。无锡市围绕蠡湖还建设了一批文化工程,建成水镜廊、蠡湖展示馆及分馆、高攀龙纪念馆、长广溪湿地科普馆、张渤塑像、程及美术馆、文化纪念墙、石塘廊桥、水上舞台等。

  对于前两个阶段的治理,无锡市有着清醒的认识。根据专家的诊断,由于蠡湖水体相对封闭,水体流动慢、水体交换不充分,目前蠡湖水质仍处于一种波动、不够稳定的状态,水体透明度不够,沉水植物生长受到影响。专家建议,要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合理调控蠡湖生态系统的结构,恢复和重建沉水植被,并把蠡湖划分成景观旅游、植被恢复、生态保护等4个区域,针对各类区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深度治理措施和生态恢复方案。在去年底召开的《蠡湖水环境深度治理和生态修复规划》大纲评审会上,对国内三家研究单位提交的有关蠡湖下一步治理和修复规划进行评审。这标志着蠡湖治理进入了以“恢复生态系统、进一步改善水质”为目标的深度治理和生态修复新阶段。

  《蠡湖水环境深度治理和生态修复规划》大纲审查会于2009年12月2日举行。在专家学者主导下对蠡湖进行深度治理和生态修复,标志着蠡湖水环境治理已成功完成湖区封闭治理、入湖河道整治,进入全新的第三阶段。市长毛小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劼出席了审查会。经过专家组审查,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提交的方案获得最终认可。这一中标规划方案,计划按照生态学规律,合理调控蠡湖生态系统结构,恢复和重建以沉水植被为主的稳定的草型生态系统,调整或改造蠡湖新的景观格局,强化湖区及湖滨带的环境净化、生态景观、旅游休闲等功能,形成高效、和谐的人工-自然景观,从而打造中国城市湖泊治理的标志性工程。蠡湖治理目标:到2012年,蠡湖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生植物覆盖率30%以上,水体透明度1.0米以上,最大限度提高蠡湖自净能力,基本恢复良性湖泊生态系统,成为中国城市湖泊治理的标志性工程。

  透过蠡湖的治理,人们看到了太湖治理的未来。对于无锡市民来说,蠡湖的变美更直观、更易于切身体验到。相对于蠡湖治理来说,太湖治理是一个更大的课题,是一篇更大的文章。无锡在“治太”方面的成绩成绩引人注目,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

  对于治理太湖的意义,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8月视察太湖治理情况时说了三句话:太湖治理的成效是太湖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标志。太湖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是太湖治理的根本保证。太湖治理和太湖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太湖流域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无锡的太湖治理和经济建设等方面工作指明了方向。

  温家宝总理还指出,太湖治理,举国关注。近几年,在国家支持下,江苏省加强领导,措施坚决有力,规划周密科学,治理效果比预期的要好。但是,太湖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坚持不懈抓下去,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从根本上把太湖治理好。

  2009年11月初,在武汉召开的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专门邀请无锡市代表太湖流域参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劼在大会的“市长论坛”上做了专题发言,市太湖办主任顾岗在“湖泊综合管理分会场”作了基调发言--无锡太湖治理的实践与探索,与参会者共同分享太湖治理的成果和经验。

  有几个数字很能反映“治太”的成效。无锡市在2007年夏出现供水危机后,2008年顺利实现了“安全度夏”,2009年无锡市又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两个确保”和“三个下降”的目标,实现了安全度夏。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改善明显,太湖无锡水域水质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和富营养化指数比去年分别下降。主要饮用水源地沙渚、锡东水质均达到Ⅲ类标准。首次出现藻类聚集现象较去年晚了约20天,藻类密度最大值同比下降42%,聚集最大面积下降15%。

  在无锡市近年来治太工作落实三项措施中,打捞蓝藻最先实施。按照“专业化队伍、机械化打捞、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思路,全市共组建蓝藻打捞专业队伍57支,配备专业打捞人员1587人,打捞船359艘,运输船26艘,运输车32辆,在96个打捞点实施打捞作业。2008年全市打捞蓝藻50万吨,2009年以来共打捞蓝藻70万吨。建成了5座藻水分离站,处理藻浆能力达到7000吨/日,经过分离处理的藻泥全部用于制作肥料、沼气发电,基本做到了产业化运作,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第二项是实施生态清淤。早在2004年,无锡市就率先启动水源地清淤工程,至2006年底已累计清除淤泥126万立方米;2007年以来,进一步加大生态清淤力度,贡湖和梅梁湖清淤工程量超过300万立方米,固化淤泥150多万立方米。与此同时,无锡市积极推进市域河道的全面清淤,2006年至今,仅13条主要入湖河道就已完成清淤总量530多万立方米,有效改善了河道水环境。三是加强调水引流。2008年常熟枢纽累计引长江水进入望虞河48.9亿立方米,其中入太湖20.6亿立方米。2009年已累计引长江水13.08亿立方米,其中入太湖4.88亿立方米。梅梁湖泵站2008年累计调水引流9.6亿立方米,2009年已调水引流5.47亿立方米,大渲河泵站已于2009年5月29日建成投运,目前累计调水1.599亿立方米。坚持不懈的蓝藻打捞和持续推进的生态清淤,缓解了湖体氮、磷等污染物的累积;调水引流拉动了太湖北部水体的流动,改善了水源地水质。

  谈到“治太”,无锡市民能感觉到市领导和有关部门是动了真格的。简称为“六个全覆盖”的做法在全国引起了高度关注。

  一是太湖保护区规划建设全覆盖。无锡市在太湖流域率先出台《关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无锡太湖保护区的决定》,将全市域划为一、二、三级保护区,设想通过8-10年的努力,将全市域建设成为与国际接轨、国内一流的循环经济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高端服务业集聚区、绿色能源示范区和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其中一、二级保护区建成绿色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

  二是组织管理体系全覆盖。在市级层面成立了“太湖办”和环境监察局;市中级法院在省内设立了首家环境保护审判庭,宜兴、滨湖等5个市(县)区法院设立了环境保护合议庭;在市(县)、区级层面,环保工作得到加强,各乡镇、工业园区普遍建立环保分局、监察分局或环保办公室,形成了市、县、镇(街道)、村四级环境管理网络。

  三是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加快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已累计建成覆盖所有城镇的68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200万吨。按照国家和省太湖地区污水排放新标准,对现有污水处理厂全面进行提标改造,所有污水处理厂均具备脱氮除磷能力,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目前污水主管网总长度已达6888公里,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到2011年全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

  四是综合治理措施全覆盖。大力推行“河长制”管理。2007 年下半年率先在全国推行“河长制”,出台《关于全面建立"河(湖、库、荡、氿)长制"全面加强河(湖、库、荡、氿)综合整治和管理的决定》,对全市815条河流实施 “河长制”管理,2009年又将全市1284条河道一并纳入“河长制”管理,实现“河长制”管理全覆盖。全面开展沿太湖200米范围内退耕、退渔、退房建设生态防护林和入湖河道生态绿地,全面取消水源保护区范围和环太湖1公里核心区的畜禽养殖,全面清除太湖贡湖水域80平方公里范围内定置渔具及水上餐厅。

  五是双源供水网络全覆盖。开辟长江第二水源地,日供水能力达到80万吨,分7条管线与原供水管网互联互通,形成长江、太湖"双源供水、双重保险"的供水格局。完成贡湖水源地取水口延伸工程,取水口向湖心延伸3000米,取水口水质提高了一个等级。去年1月起,水质检测指标由原来的35项增加至106项,并实现全部稳定达标。

  六是监测监控网络全覆盖。加强太湖水质监测预警工程建设,由太湖办、环保、水利、公用、卫生、气象等部门组成太湖水质监测预警中心。目前已建成5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太湖湖体布设了21个蓝藻巡视点,沿岸建设了13个蓝藻分布视频监视系统,配备了太湖水环境应急监测船,同时利用环境卫星加强遥感监测,形成水、陆、空“三位一体”的监测体系。

  在采访中还有一个新的感受,就是在近几年的太湖治理中无锡市民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污染河道、湖泊的行为有所减少。市民自发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行为不断出现,有的街道还成立了“生态环境维权工作站”,为普通市民提供了一个环保维权的平台。人们生活富裕了,都希望有一个生态良好生活环境。太湖办的同志认为,提升市民环保意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在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要积极倡导人人养成保护太湖、珍惜水资源的良好习惯,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沈原 丁波)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