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市通过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核
根据吴江市人民政府申请和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推荐,环境保护部组织复核组于2010年11月23日至25日对吴江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进行了复核。复核组听取了吴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核工作情况汇报和考核指标完成情况汇报,查阅并审核了创模工作档案、技术资料和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实地察看了吴江市市容市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泥无害化处置现场等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检查了饮用水源地、国控、省控跨界断面、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机动车尾气监测站,以及工业企业、医院等单位的污染防治状况,在机关学校、社区广场、商场、医院、企业等场所进行了民意问卷随机抽样调查。
吴江市自2003年12月成功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来,历任市委、市政府非常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荣誉,高度重视巩固和提升创模工作成果,自愿承诺,持续改进,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较好的生态环境,初步实现了可持续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模持续改进机制有效运转。2003年创模成功之后,继续维持“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支持,各部门齐抓共管,环保部门统一监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模持续改进工作机制。严格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要求各级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市政府每年与各镇区、各相关部门签订责任状,将考核党政领导干部绩效的环保指标分值提高到20%。牢牢坚持环保优先原则,坚持重大问题不听取专家意见不决策、重要项目不听取环保部门意见不决策、重点事项不听取群众意见不决策,从政策制定、规划开发到项目引进,坚决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使环境保护真正进入宏观决策层面。组织开展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竞赛,考核结果排名通报。
二是狠抓主要污染物减排,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将减排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心任务,大力实施激励和监督考核机制,淘汰染整、加工等落后产能,确保“十一五”减排目标顺利实现。通过实行减排倒逼机制,推动了企业的“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实现了主导和新兴产业,高科技和服务业的良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分别提升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和37%,传统丝绸纺织业由50%下降到20%。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成立夜查监察中队,开展“五铁一号”环保专项行动。加快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工作进度,降低重点行业产污强度。
三是切实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市财政每年将新增财力的10℅-20℅用于环保投入,仅2009年就投入30亿元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厂14座,日处理能力达48.5万吨;近两年铺设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分别达到236公里和107公里;投资2亿多元开展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建成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采用膜处理达标排放。
四是继续发扬“五铁”精神,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坚持发扬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纪律、铁石心肠、铁面无私的“五铁”创模精神,加大水环境综合整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投入50亿元综合治理东太湖,实施退渔还湖、退垦还湖、拆迁安置、洪道疏浚和生态修复,拆除围网养殖近6万亩,重视东太湖碧波美景。开展太浦河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确保清水走廊水环境安全。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依法关闭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企业,启动备用水源地建设。召开苏州嘉兴两地联席会议,组织江浙两地联合执法行动,形成团结治水、联合治污的良好格局。近年来,吴江市主要河流、湖泊、江浙交界断面水质持续改善。
对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现行考核指标,复核组认为吴江市创模工作扎实,成效显著,各项指标基本达到考核要求。同时,为进一步巩固、深化和提高吴江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创建成果,考核组建议吴江市要进一步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整治地表水环境,确保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