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库治理】工作简报第44期
第 44期
江苏省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10月14日
编者按:为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治理工作深入开展,省治理办梳理总结了国有企业设立“小金库”的一些常见手法,并对一些企业推行承诺制和公示制的主要做法进行了整理,供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借鉴和参考。
国有企业设立“小金库”的常见手法
(一)利用外单位账户设立“小金库”。这种手法较为简单,一般是借用其他企业(单位)的账户,将一些通过不正当渠道取得的资金转入此账户,然后提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二)通过向关联企业输送利益设立“小金库”。主要表现为将自身职责范围内的业务委托给关联企业,或者是利用行政上、业务上的垄断地位指定某些企业从事某项能够带来收益的业务。作为回报,这些企业往往从收益中拿出一部分酬谢款给施恩企业(单位),在账外设立“小金库”。
(三)虚列应付款项。多发生在一些往来户较多的企业,通过与往来方串通,甚至出具虚假收据或发票,虚列全部或部分应付款项,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四)人为提前报废大宗资产。先在账面上以看似合法的和较为完备的手续,将一些尚可使用的大宗资产蓄意提前报废处理,资产被冲出账外,待以后再设法变现,设立“小金库”。
(五)违规收取回扣设立“小金库”。在一些自购商品和建设工程中,故意抬高购进商品的价格、数量以及建设合同的承包价格、单位造价,在账外和关联企业谈妥条件,达成默契,捞取回扣,设立“小金库”。
(六)利用往来账户套取资金。在一些往来资金较多企业,由于往来户数较多,发生次数较为频繁,一些技术熟练的会计人员被授意利用其自身的技术,将一些资金在多个往来户(尤其要注意:其中一些账户很有可能是挂账多年)之间来回倒腾,频繁地调账,达到既冲平挂账户,又提出账外资金设立“小金库”的目的。
(七)利用设备采购套取资金。主要表现在设备购置品种和批次较多、规格相近,非专业人员又不易直接辨别这种情况下,通过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利用价差或者虚构项目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八)利用工程项目套取国家国有建设资金。一些企业年年有相同类型的工程项目,有时通过对老项目搞“三新”,即部分更新、翻新、刷新,新瓶装旧酒,同时这些工程表面上都有完备的工程设计、预算和财务决算手续,偷梁换柱,骗取国家国有建设项目资金,私设“小金库”。
(九)以拨代支,以领(借)代报形成“小金库”。这种方法在财务管理比较规范的企业较为少见,主要是发生在那些财务管理比较薄弱的基层单位,往往不管有无发票,手续合不合规,只要有“一把手”签字,钱发出去账上就做支出,一旦资金使用监管松懈,就很容易形成在账外乱列乱支的“小金库”。
(十)利用改组改制设立“小金库”。某些企业往往在改组、改制、重组、更名过程中,借机甩掉包袱,通过资产评估机构,人为操纵,蓄意压低优良资产,甚至在账面将许多往来账目予以核销,以后再收回资金时,不入单位新账,形成“小金库”。
(十一)自制、自购收据设立“小金库”。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下属企业较多、行政意识比较浓的部门,向下属企业收取各种资金,多用自制或者自购的普通收据代替正式的发票、收据,以此手段敛取资金设立“小金库”进行账外开支。
(十二)往来款项核销后收回不入账形成“小金库”。有时企业在核销了应收账款之后,又从原欠款企业收回了部分款项,却未按规定进行账务处理,而是将收回的款项以存单的形式形成“小金库”。对这种情况,审计时难度比较大,往往在盘点库存现金时被发现。
(十三)收入不入账形成“小金库”。企业将主营业务以外的一些收入,如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款项、上级拨款和劳务收入等,采取不入账的做法,直接转移至“小金库”。
(十四)利用虚假票据套取现金。企业将一些大额的虚假票据报销,套取现金,存入“小金库”。对一般的虚假票据,审计人员比较容易发现;但对于票据本身是真的,而经济业务为虚构的现象,查处难度较大。在审计时,需进行延伸审核,对比分析,询问相关人员,或者通过举报线索才能发现。
推行承诺制和公示制的主要做法
推行承诺制和公示制是做好“小金库”专项治理自查自纠工作的有效举措,现将承诺制和公示制的一些主要做法介绍如下:
(一)承诺制。一是纵向逐级承诺,各单位行政负责人要对上一级单位“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承诺。二是横向实行部门承诺,企业内各部门负责人要对本部门“小金库”治理情况进行承诺。三是承诺内容全面、彻底,不仅对于自查没有“小金库”的要进行承诺,对于自查发现“小金库”的,还要承诺再无其它“小金库”,即对是否存在瞒报、漏报的情况均进行承诺。四是所有承诺以书面形式签字、盖章,并将承诺书作为各单位自查自纠报告的一项内容。
(二)公示制。一是及时公示“小金库”举报方式,包括本企业和国务院国资委“小金库”举报电话和举报邮箱等。二是要对自查自纠结果和承诺内容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必须清晰、详尽。三是公示时间要持续到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工作全部完成,广泛接受各方监督。四是充分利用企业网站、内部刊物、公示栏等各种媒体,并放在重要和显眼的位置,在公司本部以及各级子企业(单位)进行全面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