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众参与破解环境执法难题
社会公众是环境执法管理的直接受益者,基层环保部门应把环境执法工作放在整个环保工作中系统考虑,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环境执法管理中,以弥补基层环境执法的不足。笔者认为,要用公众参与破解环境执法难题,就要在实践中切实做到“四个联动”:
一是环境执法与公众媒体联动。当前,环境执法已不再仅是环保部门内部的事情,更是一种社会性执法行为。在当前环境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的形势下,不少地区一方面要求加强环境执法,通过执法改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又怕环境执法工作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使得基层环境执法工作处于“两难”境地。一些基层环保部门受多种因素制约,使环境执法往往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还在于一些环境执法工作没能产生社会效应,未能在群众中产生共鸣。从近期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情况看,湖南血铅事件、盐城水污染事件等正是由于媒体的追踪和公众参与监督,而使问题最终得到了迅速解决。因此,基层环境执法要与媒体及时做好联动,结合群众关注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与新闻媒体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借助媒体力量,抓住环境热点,充分发动社会媒体参与环境执法。
二是环境执法与公众宣传联动。基层环保部门依法行政,更重要的是强化依法宣传,即依照环境法律法规积极开展执法宣传,使环境执法人员既是环境法律法规的守护者,更是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者,必须通过全覆盖、全方位、动态的宣传,弥补环境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帮助破解基层环境执法中面临的困境,摆脱环境执法工作“单打一”、“独腿难支”的局面。从目前基层环保部门的实际操作情况看,环境执法工作与环境宣传两者相互脱节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环境执法人员缺乏宣传能力,执法手段单一、抓住问题一罚了之,基本谈不上借助公众力量做好说服、讲解、宣传等工作。将环境执法工作与公众宣传结合起来,不仅能消除环境执法中的障碍,减少执法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更能使环境执法工作得到基层领导的支持、社会公众的拥护和企业的理解,化被动为主动,在更高层面上推进基层环境执法工作。
三是环境执法与全程控制联动。目前一些地区的环境执法工作由于局限于固定的框框,囿于僵化的模式,为执法而执法,没有找准痼疾,所以往往治标不治本,无形中加大了环境执法难度,增加环境执法成本。笔者认为,要更好地破解当前环境执法难题,关键还是要从污染物全程控制入手,把环境执法工作放在环境管理大环境中去推进,超前思考、源头掌控、事中管理、事后监督,从源头建设项目审批就减轻环境执法工作压力,使环境执法工作与规划环评、项目环评、项目审批及环保“三同时”验收相衔接,充分体现建设项目公众参与环节,让公众参与到项目论证、污染治理和项目建设中来。项目能不能建、怎样建要体现出民意、民生,而不是闭门造车、亡羊补牢,最终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对于社会公众反映强烈的项目要慎批,并从源头上严格做好环境执法监管,尽量减少隐患。
四是环境执法与信息公开联动。即公开区域环境质量、公开企业环境信息行为、公开环境执法动态,使三者合而为一,及时向社会公开环境执法工作和企业污染治理情况,让社会公众真正体会到周边生活环境的变化,参与对违法排污行为的监督。一些企业之所以敢于违法偷排污染物,关键是因为基层环保部门仍然存在着信息不通、手段不多等问题。做好信息公开,不但有助于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更能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工作。要借助环保“12369”举报电话、环保网络平台等多种手段,对污染企业布点、布控,提高环境执法工作的社会公信力和环境执法的威慑力,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环境执法管理热情,将环境执法成本化解到公众参与中去,推进基层环境执法工作。
作者:季阳 建湖县环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