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治太”交出满意答卷 685项治理工程亮点纷呈

发布时间:2011-01-21 00:00浏览次数:

     2010年初,江苏省政府与南京、无锡等5市签订了“太湖水污染治理目标责任书”,一年过去了,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如何?近日,由江苏省太湖办、省环保厅、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等部门组成的现场检查组,对无锡市“治太”目标责任书的完成情况进行了检查。

  据了解,2010年,无锡市共需完成太湖水污染治理目标任务14项,其中太湖治理重点工程366项,小流域综合整治工程588项。无锡市在此基础上又自加压力,新增319项治太工程,全市累计年度太湖治理重点工程685项。通过一大批太湖治理重点工程的建成投用和关键措施的落实,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继续全面推进,太湖水质持续向好。

  “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实施并建成大批重点工程。到目前为止国家总体方案确定的2012年“治太”项目,无锡市已提前两年基本完成,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持续改善,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入湖污染物总量逐年下降,并连续三年圆满完成了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的“两个确保”目标。这样的“成绩单”,只是无锡市“治太”路上的一次“小考”,一个个的“闪光点”反映了无锡市不断前行的坚实步履。

  亮点一:农村减排 力降面源污染

  目前,农业减排,已成为无锡治理太湖污染的画卷上浓墨重彩的生动一笔。无锡市一年来新建了氮磷拦截工程19处,通过改造、建设生态拦截沟渠、人工湿地、种植水生植物等,完成沟渠塘建设面积30万平方米,完成了大中型规模畜禽养殖场综合整治工程30处、生态发酵床养殖技术推广工程6000平方米的年度目标任务,全市县级以上规模养殖场已有92%以上完成了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污水集中收集等整治改造工作。同时,无锡市推广循环水养殖模式,2010年新增循环水养殖面积21000亩,全市共有372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在太湖水稻示范园,测土配方肥的施用已司空见惯,园内5000亩作物几年前就已全部“吃”上了“营养套餐”。示范园去年建设完工的“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通过在农田沟渠塘岸边种植垂柳等植物,侧面和底部搭配种植各类吸附氮磷能力强的半旱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从而构建起沟壁、水体和沟底立体式人造生态湿地系统,实现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根据中科院土壤所研究成果和水质监测报告,经过生态拦截,可减少48%和40%左右的总氮和总磷排放,农田出水水质可达国家一级B标准。

  在江阴市,看到了一处用生物来实现循环养殖的系统——江阴市申港池塘循环水养殖工程,这是2010年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三期省级专项资金项目。据了解,该项目投入270余万元,建设了总面积达840亩的池塘循环水利用工程。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系统的建设,采用多品种水生生物协同作用的形式,通过进排水回路系统、两级生物净化系统与集约化养殖池塘组成的复合系统,辅以池塘中曝气式微孔增氧设施,使养殖尾水逐级净化后再利用。”

  2010年,无锡市共建设了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31处,年产沼气规模达68万立方米,相当于节约标煤480吨。宜兴市宜城镇的石坝良种猪场的农村清洁能源工程便是其中之一,该场投入40万元建设了一套沼气工程,预计年处理粪便污水约3600吨,年产沼气约7.2万立方,年产生沼渣、沼液约1000吨。产生的沼气一方面用于猪场生活燃气,一方面通过沼气锅炉转化为热能用于分娩舍和保育舍增温。产生的沼渣、沼液通过贮存利用综合设施的运行做到适时还田利用,实现粪便污水零排放。

  宜兴市新庄街道曹家村曹家自然村位于太湖西岸渎边公路西侧,为处理农户的生活污水,不给太湖带来污染,2010年,该村采用“东大”微动力处理技术,建设了乡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来处理村上的70户分散农户的生活污水,日处理规模为21吨,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亮点二:生态修复 化腐朽为神奇

  为改善太湖地区的水体质量,促进区域生态平衡,2010年,无锡市启动实施了太湖梅梁湖生态清淤四期工程、月亮湾生态清淤工程和太湖宜兴段生态清淤工程,其中,梅梁湖区域累积完成清淤方量184万方,月亮湾区域累积完成清淤方量105万方,宜兴市完成清淤180万方。同时,无锡市全面启动了环太湖重点区域生态湿地修复工程建设,环太湖(亮河湾—大溪港)湿地恢复一期工程、管社山湿地公园、锡北运河湿地等湿地工程按期建设。

  “太湖治理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国家示范工程”主要实施了软驳岸湖滨带生态修复、生态浮床水质净化、退鱼还湿湖滨带生态修复、多级湿地水质净化、芦苇保育与恢复、拦藻引藻消浪消藻、健康水生态系统构建与控藻等工程,目前在沿太湖东西二端已实施了湿地恢复4500亩,充分发挥了湖滨带植被的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功能。

  环城古运河位于无锡市的中心城区,为整治风貌带的生态环境,无锡市投资了近30亿元,河道清淤40万方,修复驳岸10公里,同步由无锡市排水管理处排截污槽(管)2500米,并新建、改造多个泵站,修建了14000平方米的亲水平台,完善了两岸绿化、景观绿化率达75%以上,此外还进行了历史文化遗迹、遗存保护和修复以及两岸相关配套设施等,不仅改善了沿岸居民居住条件,也让运河呈现了江南特色的水弄堂景色。

  亮点三:资源利用 变废为宝

  不断推进的“治太”进程中,资源化利用的突破成为一大亮点。蓝藻化废为宝形成规模之势。目前,全市7座藻水分离站日处理能力达9000吨,南洋、唯琼两个大型沼气发电工程藻泥的日处理能力达200吨,无锡天仁蓝藻生物有机肥项目年生产能力达3万吨。

  位于无锡市滨湖区的壬子港藻水分离站,集藻水输送、藻水分离、半成品处置等功能于一体,日处理能力为1000吨浓浆藻水,配套工程有壬子港、杨干港、万埠港、庙港、新港、黄泥田港存藻池和蓝藻堆场及泵站、藻水管网双向输送系统、全程自动化控制、全程防盗监控系统,实现了无锡市雪浪街道藻水分离及8公里的全线自动化管道输送。

  同时,秸秆综合利用取得新发展,江阴市、宜兴市和锡山区建立起秸秆气化、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秸秆固化成型、收贮等的框架体系,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6%。资源化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去年,无锡市共建设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31处,年产沼气规模达68万立方米,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80吨,累计可为农户减少经济成本50万元以上。

 

 

 

 

  

(范圣楠 李莉 闫艳 高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