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连云区人民法院创新能动司法解决环境问题

发布时间:2011-10-31 00:00浏览次数:
  近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各种环境问题相伴而生。每年,大量的环境案件需要通过行政执法途径解决。同时,由于环保部门缺乏强制职能,导致还有相当数量的行政处罚决定难以执行。


  为了提高案件处理速度,让执行更便利,环保合议庭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当群众对处罚不信服、不满意,对环境纠纷无法协商解决,可以直接到环保合议庭提起诉讼。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人民法院环保合议庭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自成立以来,连云区人民法院环保合议庭推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并通过能动司法,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

 

  企业违法怎么认定?
  污染档案留“案底”


  今年初,连云港市连云区人民法院进一步整合审判资源,在诉讼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基层法院环保合议庭,实行民事、商事、行政、刑事“四合一”的案件受理模式,集中审理环境污染侵权案件,如因乱排乱放而影响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民事、商事诉讼案件,因行政机关在落实环境政策、进行环境治理过程中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引起的行政案件,以及涉及破坏生态环境的刑事案件。


  此外,为了保障生态环保型现代化海滨新城的建设,连云港市连云区人民法院环保合议庭先后为辖区内12家有陆源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情况的企业设立了“污染企业档案”。企业的“劣迹”被记录在案,不仅可以对当事人起到警示作用,而且可以作为证据保护受害人,特别是公众的合法权益。


  据连云区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设立“污染企业档案”,为当事人留下“案底”,可以起到警示作用,督促其履行法定义务。此外,它还将作为环保部门加强环境保护和环保考核达标的依据,同时也避免了法院对环境污染程度、评估鉴定、赔偿补偿、生态修复等相关证据的重复认定。这实际上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益尝试。

 

  能动司法怎么落实?
  首发陆源污染近海补偿令


  翻开连云区人民法院环保合议庭的案件记录,一起起典型案例浮出了水面。


  2010年11月,连云港某化工厂的污水循环处理系统发生了故障。由于企业环境管理不善,故障迟迟没有排除,导致大量化工污水直排入海。在短短的4个月里,给近海5海里海域的环境造成了污染损害。


  连云区某渔村的7名养殖户同时向连云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化工厂赔偿经济损失。


  受理此案后,连云区人民法院及时介入,邀请海洋环境专家组成联合调查组,赶赴排污流域,开展对上下游流域内海水的环境监测。专家组通过溯源查证、污染源跟踪和污水排放量测算等手段,在做了大量分析的基础上,认定这家化工厂因污水处理循环系统发生故障,致使污水直排大海,给近海5海里海域环境造成损害,主要表现为养殖的紫菜大幅度减产,网箱放养的鱼苗部分死亡。


  随后,连云区人民法院发出首个陆源污染近海补偿令,责令这家化工污染企业限期整改达标,并补偿7名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此外,为恢复海洋生态环境,法院还责令企业上缴500万元的生态修复专项费,并按照专家提出的综合治理方案,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全力治理。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环保合议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一问题格外引人关注。


  连云区人民法院的思路是,以能动司法强力支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多年来,连云港连云区人民法院紧紧围绕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建设,加大对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力度,在提升服务层次和便民安商的同时,重点加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建设。

 

  如何化解矛盾纠纷?
  预防为主诉调对接


  从总体上来说,连云港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但仍有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铤而走险,偷排、直排或者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有些经营户将生产视作“消化”资源的过程,很少考虑到废渣、废水和废气排放给环境造成的污染。


  “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而应能动司法、及时介入,对涉案的一般污染纠纷,以预防为主,实行诉调对接、诉前调解,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对那些严重污染环境的事故,要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处理。”连云区人民法院院长史良成说。


  对于人身或者财产权益受到环境污染行为侵害的当事人,如果他们有起诉意愿,却因证据收集困难或者诉讼能力缺乏等原因尚未起诉,法院在查清事实后,将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及时介入,查明事实,依法处理。对于涉及危害环境公共利益的案件,连云区法院优先提供法律支持进行公益诉讼,由此解决了一批环境问题。


  近日,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连云港一家建筑公司采用了放炮爆破和大型机械装卸运输作业等办法赶工。没想到,产生的巨大噪声造成附近养殖场养殖的貂、狐大量死亡、流产。养殖户刘某在与施工方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将这家工程公司诉至连云区人民法院,要求法院判令被告赔偿经济损失及各项费用。


  经专家鉴定,水貂、幼狐等动物的产仔时间段及放炮作业造成的动物死亡时间、形态,与刘某陈述的情况相吻合。

 

  同时,专家对原告提供的314只死亡幼貂进行了尸体解剖。解剖结果排除了农药中毒、食物中毒和细菌性、病变性病害的可能,确定死亡是由施工作业发出高分贝噪声导致的。


  法院据此认为,被告在施工中产生的工程噪声与原告养殖的貂、狐发生死亡、流产存在因果关系。


  恰巧在同一区域内,有同样类型案件,专家提供了档案证据,法官在征求专家意见后,经过调解,不仅解决了纠纷,而且养殖户还获得了高额赔偿。

 

  环境难题如何破解?
  告知书体现人性化司法


  “司法告知书在处理环境争议案件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日前,在连云港市连云区人民法院会议室里,史良成指着墙上一面写有“两年纠纷一朝解,和谐使者保青山”的锦旗对记者说。


  “用书面的形式解决环境损害和侵权问题,以科学、详尽、直接的司法文书告知矛盾冲突各方,让当事人明白相关法律法规,做出适当的选择。”这是连云区人民法院破解环保难题的制胜法宝。


  连云区墟沟街道办事处某村的10户居民是实行司法告知制度的受益者。


  2010年秋,这10户居民分别状告村委会,称他们承包的紫菜养殖区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紫菜大面积减产,要求村委会减免承包费并承担经济损失。


  今年4月,连云区法院抽出专人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并邀请环保、水产养殖专家对养殖区内的水质情况进行分析检测,对水质污染程度进行科学评价。


  在征询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连云区法院做出了《司法告知书》。其中明确指出,违规排放造成轻度污染是侵权行为。在《司法告知书》送达后,村里当即派人来到法院协商解决了这一问题。


  对于此类案件,连云区人民法院实行并联式调解,将办案法官与专家的评估意见相结合,对当事人明之以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原告程某说:“这样的调解让我心服口服。”他主动提出了撤诉,其他原告也相继撤诉。


  被告村委会为照顾养殖户的利益,减免了原告当年的承包费,与10户居民全部实现了和解。


  据了解,就在这起案件解决的同一天,连云区法院向一家化工厂提出了司法建议,得到了企业相关负责人的重视。在环保部门的监督下,这家化工厂拿出了1000多万元添置了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确保实现“零排放”。


  不久前,连云区某小区的居民联名向当地信访部门反映,一家饭店擅自将污水直接排入下水道,造成堵塞。居民楼前出现积水,住户无法正常出行。为此,业主将环保部门告上了法庭。


  经调查,法院了解到,由于物业管理缺位,小区下水道堵塞无人疏通,加之堆放的垃圾未及时清运,给小区环境造成了污染。


  虽然环保部门曾多次派员到场督促检查、帮助清理,并责成物业管理单位限期整改,但因物业收不到管理费,物业管理缺位,出现了前清后倒的情况。


  对此,连云区人民明确指出问题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援引法律规定,提出法院的意见和建议。


  此外,法院还召集业主、物管、经营户、社区和环保部门的代表举行“六方会谈”,释明《物权法》、《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劝导各方当事人维护文明城市形象,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


  在法官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后,业主、经营户和物管3方当事人达成了和解协议,业主主动撤回了起诉。业主代表纷纷表示,愿意按时缴纳物业管理费,饭店经营户也新安装了污水处理设备,物业管理公司还增派了人手,实行“点对点”服务。


  据了解,自今年2月实行《司法告知书》制度以来,连云区人民法院共发出15份《司法告知书》,15个久拖未决的环境污染难题迎刃而解。

 

  法律服务网络怎么完善?
  打造十分钟法律服务圈

 

  治理环境污染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司法机关是如何落实的?连云区人民法院的做法是:精心打造“十分钟法律服务圈”,即以巡回法庭为龙头,以诉讼服务工作站为主体,以调解室为平台,以工地法庭为特色的法律服务网络。


  “十分钟法律服务圈”建立后,当辖区内发生环境污染案件或矛盾纠纷,特别是突发性事件时,法院可以闻讯而动,迅速开展审执“一条龙、一站式”法律服务。


  这种方式一改过去坐堂办案的传统做法,最大限度地将法官的办公室搬到居民家门口。由于“距离”百姓近了,问题解决就快了。


  目前,连云区人民法院已经选派了一批法官到诉讼服务工作站上岗。他们把法律送进工地,送进企业,送到居民家门口,让当事人享受零距离、全天候、低成本、便捷式、高效率的司法服务。


  同时,连云区人民法院推出了“八上门”预约服务,即上门向企业及职工宣传法律法规、安全防范知识;上门为企业把脉,分析化解防范投资风险;上门办理申请立案手续;上门调解矛盾纠纷;上门送去执行款;上门进行案件回访;上门指导和谐共建,并发放“便商服务卡”1.36万份,群众可拨打服务卡上的联系电话,随时能得到“服务邀约”上门服务。


  延伸关注

 

司法支持产业转型升级


连云区法院助推49家企业关停并转


  中国环境报讯 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连云港市在新一轮沿海大开发的热潮中,努力寻求新的突破。为此,连云港市制定了东部沿海发展规划。新规划打破在原有狭小区域内发展产业的旧思维,跳出老区,到新布局的沿海特色园区进行大规模产业开发,将视野扩展到300多平方公里的沿海海岸线以及大片低产盐田。


  为让每一寸土地发挥效益,国家级连云港开发区、连云区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辖区内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和低效益的“三高一低”企业实行淘汰,以“腾笼换鸟”的方式把土地收回,重新安排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三新”产业项目布点,以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率和新型工业化水平。


  在“腾笼换鸟”的过程中,为减少矛盾纠纷,避免引发不稳定因素,连云区人民法院迅速建立了涉及转型升级或淘汰企业的立案、审理、执行3个环节的快速通道,主动做好各方利益关系的平衡协调工作,避免因淘汰落后产能而引发群体性纠纷,以免影响项目的开发建设进程;符合政策规定,应当得到相应补偿的企业要求法院主持公道的,法院将及时派出法官深入企业调查了解情况,调解矛盾纠纷,避免转岗职工利益受损。


  此外,对于一般性的案件,特别是影响项目开发和涉及稳定的案件,法院在依法进行调解的同时,将及时向党委反映情况,或向有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


  连云港临港产业区研磨厂属“三高一低”企业,被列入强制淘汰清单。但原云台区撤区时企业的产权归属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导致企业被淘汰后,职工安置、财产归属等问题成为争议焦点,甚至出现了72名职工到有关部门上访的情况。


  闻讯后,连云区人民法院派出资深法官“坐诊”疑难案件,对争议的法律问题、矛盾焦点做出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经过多次调解,最终促成土地中标企业以让利的方式解决了这起纠纷。这不仅有效保护了各方的合法权益,而且确保了新建项目按时开工建设。


  据了解,为支持产业转型升级,连云区人民法院对国家级连云港开发区和连云区提出的非诉行政执行申请,迅速抽调精兵强将深入要求关停并转的49家排污不达标的企业,现场组织公开听证,释明法理,晓以利害,并依法裁定违规企业限期淘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