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发展 推进污染减排

发布时间:2011-11-02 00:00浏览次数:

坚持绿色发展 推进污染减排

●  王 平 (南京市江宁区环保局局长)

  节能减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是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江宁区坚持生态立区、环保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始终把污染减排工作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把抓好污染减排作为生态文明区建设的硬指标、硬任务,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突出结构减排重点,拓宽工程减排领域,强化管理减排措施,削存量,控增量,降排量,压总量,腾容量,全面超额完成污染减排目标任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6月,江宁区被省政府表彰为“十一五全省污染减排工作先进集体”;7月,获“国家生态区”正式命名。江宁区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
  “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矛盾,污染减排的领域更广了,要求更高了,任务更重了,紧迫性更强了,减排形势相当严峻。江宁区虽然土地面积较大,环境资源承载力较强,但环境风险源众多,在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建设加快的情况下,人口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凸显,持续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难度越来越大。“十二五”时期江宁要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必须坚持最严格的环保约束措施,以污染减排为重要抓手,铁腕减排,铁腕治污,着力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通过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一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围绕“全部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全部达到省、市总量减排要求”的目标任务,江宁区将进一步创新思路,强化举措,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减排和环保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社会监督,构建减排新合力。充分发挥政府推动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形成政府部门负责、街道园区推动、行业企业落实、人大政协监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污染减排工作新格局,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增强工作合力。把完成污染减排目标作为向全区人民承诺办好的民生实事之一,列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实现目标管理。继续推行问责制度,每年与各街道、开发园区及有关部门签订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落实。在区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街道社区中聘请100名环保义务监督员,定期举办“向服务对象述职,接受群众评议”活动,对全区各污染减排项目进行月度督查,与新闻媒体合作互动,发挥环保热线作用,让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工作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维护人民群众合法的环境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二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拓宽减排新空间。只有产业结构优化才能从根本上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腾出环境容量。经过“十一五”期间大量关闭、取缔选矿、化工、电镀及“五小”等高污染企业,关停造纸企业等,江宁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端化、生态化、集约化的方向转型升级。今后一段时期,要自加压力,主动作为,继续把结构减排作为治本之策,采取综合措施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进入,淘汰落后产能,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需求的压力,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存量调整”,全面清理、依法强制淘汰“三高两低”企业,按计划、分批次地组织实施限期治理、关停并转工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发展生态农业,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
  三是抓好主要领域减排,突出减排新重点。当前,交通、建筑、化学制品、畜禽养殖等领域成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新的重点目标,居民生活、中小企业、农业农村等逐渐成为污染减排相对薄弱的领域。要坚持以工业企业为重点,更加注重多领域、全社会的减排。在继续抓好工业减排的同时,着力突破薄弱环节,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减排。大力推进“蓝天工程”,治理工地、道路扬尘,实施机动车污染减排,2011年底前完成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开展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在2015年前全部配备治污设施,推广应用沼气工程技术,进行粪便资源化利用。深化减排宣传教育工程,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努力使减排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四是强化工程技术支撑,建设减排新能力。研究表明,全国各省市COD等污染物减排量主要依靠工程措施,工程措施对减排贡献率高于60%,载体和能力建设对于减排至关重要。要加快完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城市雨污分流和工业污染防治,加大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力度,增强氨氮去除能力和效果。江宁区现已建成污水处理厂21座,铺设污水收集管网470多公里,街道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全覆盖,今后5年,要不断增强减排的载体建设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科技减排的支撑作用,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大于98%,危险及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五是完善环境监管,提高减排新效益。管理出效益。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水、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增强减排成效,避免形成“有总量、无质量”的状况。深入实施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综合运用环保专项资金安排、企业环保信用评价、挂牌督办、媒体曝光、评奖评优等手段,切实提高减排项目综合绩效。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监管,保障污水污泥规范处置,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确保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信息网络系统的稳定运行,提高设施运转效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