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限制沿太湖村镇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2-10-29 00:00浏览次数:

  初秋的太湖,烟波浩渺、苇荡摇曳。站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大道尽头的太湖之滨,吴中区胥口镇马舍村村支书施永飞指点记者向湖中望去:“湖中的4个圆球就是吴中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取水口。你看,湖水多好!”

  作为距离这个取水口最近的行政村,这十多年来,为保护太湖水质,马舍村做出了不小的牺牲,虽然施永飞以一句“应该的呀”来回答记者,但当记者询问起村集体经济盛极一时的往事,他的脸上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兴奋。

  上世纪80年代,他清楚地记得,当时的马舍村已经相当富裕。“现在的马舍村包括当年20多个自然村。以其中的小马舍村为例,当年就有胶木厂、眼镜厂、钣金厂、五金厂等五六家村集体企业,日子过得蛮滋润的。”

  到底有多富?“看车就行了。”施永飞说,当年小马舍村,村部有一辆“小面包”、一辆小吉普,村集体企业还有五六辆小货车。在上世纪80年代,那是相当豪华的装备。“集体经济达到顶峰是在1992年左右,小马舍村一年的集体收入除去各项开支,净利润还有四五十万元。农民在村集体企业里上班,一年2000元笃定的。”

  “我当时在市里的事业单位上班,月工资也只有100多元。”站在一旁的苏州市环保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葛明笑着补充道。

  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马舍村的人们发现发展风向变了。当时,环保理念在苏州日渐深入人心。从1996年开始,苏州对“十五小”企业大力实施关停并转。到1997年底,大马舍村范围内的“十五小”企业全部关停搬迁了。没了工业的支撑,村子集体经济日渐衰落下来。

  “村民有抱怨吗?”记者问。

  “说没有,那是假话。但是,不严重,因为大家明白,保护太湖也是为了我们自己。”这以后的两三年时间,马舍村非常难熬,施永飞将之称为“空窗期”:“村集体没钱,基础设施建设一样也干不起来;村民无处打工,收入得不到保障。”

  穷则思变。“到2000年左右,我们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把旧的集体土地通过改扩建,出租给精选的企业使用。”这一次,他们对企业的遴选相当严格,必须零排放,要么无污水,有少量污水的,必须接入配套建设的厂区污水管网,统一送到吴中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此后,马舍村经济渐渐复苏。不过,由于企业数量不多,而且受到严格限制,相较于苏州其他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今日马舍村只能算是中等偏下水平。

  让村民们惊讶的是,2010年7月,苏州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意见明确,要让生态环境的守护者,通过生态补偿机制获取相应的经济补偿:“基本农田,不低于400元/亩;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的行政村,每年按每村100万元的标准给予生态补偿;对太湖、阳澄湖及各市、区确定的其他重点湖泊的水面所在行政村,每年按每个村5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偿……”

  “没想到,因为不发展,还能得到补偿。更没想到是100万元。”2011年元旦刚过,施永飞代表全村领到了这笔“巨款”,“真是觉得好开心啊!”

  那么,这笔钱村里是如何使用的呢?“这个钱一不发给干部,二不发给村民,我们全部用于村里的环境改善。”说话间,施永飞带记者来到了附近的“寺前”自然村。

  在村口,一条沟渠里漂浮着一簇簇的水草——这是今年才搞的拦截氨氮的拦截渠。“我们去年在这个村实施了家庭污水集中收集工程,到明年,所有的自然村可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施永飞说。

  进入村落深处,一条清澈的小河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由于污水全部集中收集,这条直通太湖的小河也变清了,现在又能淘米洗菜了。”施永飞介绍。

  苏州市副市长王鸿声告诉记者,为了留住太湖周边的青山碧水,苏州各级财政旗帜鲜明支持沿湖镇村“不发展”。目前,苏州市推行生态补偿已有两年多,仅苏州市市、区两级财政就投入生态补偿资金两亿多元,累计补偿水源地村29个、生态湿地村105个、连片水稻田5.52万亩、生态公益林24.33万亩。

  “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行,有效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环保和生态建设的意识显著增强。”王鸿声说道。(中国环境报记者 李莉 闫艳 高杰)

  来源:中国环境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