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遭遇“文明高墙”

发布时间:2012-11-07 00:00浏览次数:

  张孝德

  

  新 观 点

  ■ 处在转型期拐点的中国向何处去,面临的已不仅仅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而是遭遇到了“文明高墙”的新障碍。

  ■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文明发展开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使当代中国必须作出关系中国未来方向的第三次历史性选择,这就是把尚未进行完的工业化,纳入到生态文明发展的新时代中进行。

  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将中国再次推到了历史十字路口。当我们正雄心勃勃地跨入现代工业化国家行列之际,却遭遇到了另一个挑战。处在转型期拐点的中国向何处去,面临的已不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而是如果中国继续走工业文明之路,将会遭遇“文明高墙”的新障碍。

  第一,“挤车效应”导致文明高门槛挑战。自从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在200多年的时间中,只占世界人口11.2%的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到了工业化的行列。以高能耗为代价的西方式工业化只能满足和容纳少数国家的工业化。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已经消耗了地球60%的资源,人类文明足迹已经超出地球承载力25%。从地球环境和能源的容量看,在“工业文明列车”已经满载的情况下,有着两倍于西方发达国家人口的中国,也要登上工业化的列车,于是出现了“挤车效应”。已经登上工业化列车的发达国家,出于先入为主和既得利益的考虑,对中国开始登上工业化列车感到不满和恐惧,他们以低碳经济和环境压力为由,正在提高中国进入工业化的门槛,甚至设置障碍。

  当代中国在走向工业化的道路上陷入两难选择困境:一方面,无论是出于人类公平发展,还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均无法选择以停止发展来解决工业化面临的环境困境。通过阻止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来保证先入为主的西方独享工业化好处,这是不可能的,这违背了人类文明进化的公理和规律。另一方面,环境与能源的容量,确实没有给中国登上工业化的列车留下空间。在世界资源与环境的危机处在一触即发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崛起,面临着地球承载零空间的挑战。

  第二,中国30多年压缩式增长带来的高密度污染挑战,成为中国走向工业文明的内部障碍。中国的国土面积与美国相当,但是人口是美国的4倍之多。这意味着中国这块土地和环境要承受数倍于美国的污染度。据环保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将是中国污染事件的频繁爆发期。环境污染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安全、生活安全与经济安全的巨大障碍。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全球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压缩式高增长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我们为此付出的高密度污染代价。

  因此,必须看到,生态文明是中国走向未来的第三次历史性选择。近代以来决定中国发展方向性的历史选择有两次,而且每次选择都是在世界发展大趋势发生重大转型下进行的。第一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时的中国作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决定了中国面临的任务是必须进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扫清道路。决定中国发展方向的第二次历史性选择,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再次证明了这个历史性的选择是的正确。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文明发展开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使当代中国必须作出关系未来方向的第三次历史性选择,这就是中国必须把尚未进行完的工业化,纳入到生态文明发展的新时代中进行。

  近代以来,中国所作出的历史性战略决策之所以是成功的,是因为每次选择都遵循了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将中国国情与世界发展大势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之路。当代中国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之路的选择也符合这一原则。如果中国继续走传统工业文明之路,这将是一条在国际、国内都会遭遇高成本、高摩擦、甚至搁浅的道路。相反,我们审时度势,独辟蹊径,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之路,则是一条既符合世界发展大势,也能够充分发挥中国国情优势的文明之路。

  如果说中国走西方式的工业化将遭遇诸多障碍,那么中国走生态文明之路,则有四大优势:一是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环境压力最大国家,同时也是发展生态文明动力最大的国家。“挤车效应”导致文明高门槛挑战,也可变成文明创新的动力。二是中国尚未完全实现工业化,尚未形成路径依赖,与西方国家相比,进入生态文明的转型成本很低。三是中国成功地接受了西方工业文明的遗产,具备了承担新文明创新所需要的时代高度与物质基础。四是中国文化、历史与生态文明的价值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