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环保“十大工程”努力建设富有魅力的生态名城

发布时间:2012-07-27 00:00浏览次数:

深入实施环保“十大工程”努力建设富有魅力的生态名城

●  中共泰州市委办公室
●  泰州市环保局

  近年来,泰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环保优先”方针,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把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同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环境问题相结合、同化解环境要素的制约相结合、同提高城市品位和增强城市魅力相结合,以实施环保“十大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化环境综合整治,千方百计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努力建设富有魅力的生态名城。
  十大工程之一:节能减排工程。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着力推进“三个优化”,建立完善“四大机制”,组织实施“五项工程”。着力推进“三个优化”,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积极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资源,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建立完善“四大机制”,即建立完善环境保护的责任机制、统计机制、监测机制和监督机制。组织实施“五项工程”,即组织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减排治污工程、替煤工程、全社会节能减排工程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特别是每年以环保挂牌督办案件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类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到去年底,全市累计关停“五小”企业、“三高两低”企业2191家,市区107家重点企业完成整体搬迁或关停整合;累计淘汰高耗能设备5118台(套),削减水泥产能30万吨、印染产能3400万米、皮革产能6万标张;投资53.17亿元,对135家年耗能3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实施520项节能改造;实施污染治理减排工程480个,其中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259个、氨氮减排项目58个、二氧化硫减排项目124个、氮氧化物减排项目39个。到2011年底,全市累计减排化学需氧量20582吨、氨氮794吨、二氧化硫60868吨、氮氧化物1349吨,单位GDP能耗降幅连续四年居全省前列,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2011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3.8%,同时,较好完成了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减排工作位居全省前列,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十大工程之二:蓝天工程。结合烟尘控制区建设,扩大清洁能源区划定范围,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拆除、改造燃煤锅炉、炉灶、工业窑炉612台。在工业园区全面推行集中供热,建成了永安洲工业园区集中供热管网、医药高新区生物质热电厂,累计投资5亿多元。大力推广使用管道天然气,全市城市气化率、燃气普及率、清洁能源使用率分别达96%、99%、50.9%,市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修订完善《城市扬尘管理办法》,对建筑施工扬尘、渣土运输实施全面管理,严肃查处渣土建材运输撒、泼、滴、漏现象,对扬尘治理不力的建筑施工单位取消其在城区施工资质。适时对市区主要干道实施洒水作业,严格控制城市道路二次扬尘污染。全市建成7座机动车排气检测服务机构,全面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制度、强制检测维修制度,对无绿色环保标志机动车实施市区限制通行,全市在用机动车环保检测率达80%以上。到2011年底,全市累计整治高排放机动车8万辆,强制淘汰黄标车3622辆,淘汰更新出租车810辆、公交车145辆,新购置公交车辆512辆。全面实施机动车加油站油气回收。
  十大工程之三:碧水工程。围绕“让水更加活起来、更加清起来,使人感到水更近、水更美”的目标,加快推进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南水北调东线控制单元重点治污工程建设,着力打造水乡风韵名城。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对市区凤凰河、城南河、稻河、草河、玉带河、老通扬运河、周山河等50余条河道实施河道清淤疏浚、驳岸、绿化等综合整治。部署实施以改善城区水环境质量为目的的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建成生态调水泵站,实施活水控制工程,城区新增调水能力35立方米/秒,工程总投资8.6亿元。开展通榆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区域补偿试点工作,建立跨界断面水质考核机制,落实污染防治责任。全市境内各类河道水质逐年改善,市区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全市出境水质均达到相应水环境功能区标准。近三年来,在全市重点河流推行“河长制”,市政府明确相关负责人挂钩,并按年度下达“河长制”工作任务,各市(区)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切实承担起水环境整治的“一把手”责任。五年来,全市累计疏浚整治县级河道80条641公里;乡级河道1402条(段)3635公里;整治村庄河道17121条,水环境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十大工程之四:城市噪声治理工程。切实加强工业企业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固定噪声源的管理,着力营造宁静舒适的宜居环境。累计整体搬迁地处城区、噪声污染严重的企业32家,取缔居民小区内的金属构件加工点69个,建成22个“安静住宅小区”。完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重新划定城市噪声环境功能区,功能区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推进城市室内综合市场建设,加快取缔露天市场或马路市场,实施鞭炮燃放管理工作。完善《建筑噪声管理办法》,执行城市建筑施工环保公告制度,加强施工噪声排放申报管理。严格实施城区车辆行驶禁鸣管理,在市区进出口以及城市主要干道路段设置禁鸣标志310块、禁鸣专项整治点32个,市区交通干线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得到有效控制。
  十大工程之五:饮用水水源整治工程。高度重视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按照饮用水水源划分技术规范,制定了《泰州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设定了长江永安洲水源地、中干河姜堰水源地等5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加快推进长江区域供水,铺设主管网602公里,覆盖海陵、高港、姜堰、泰兴等市(区),受益人口超过250万。修订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地日常巡查、事件报告、定期监测、一厂一档四项制度,建成泰州三水厂等区域供水备用水源。全面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取缔关闭不合格水源地66个,查处危及水源地安全的排污企业102家,搬迁码头16座,取缔围网养殖面积2万平方米。加强对农村饮用水监测的技术指导,投资5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农村2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立86个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点和37个饮水安全工程监测点,实现水质卫生监测全覆盖。
  十大工程之六: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坚持把环保基础设施纳入市区重点城建项目和为民办实事项目,高起点规划,大力度推进,着力提升生态和环境保护能力。先后投入12亿元,对城南第一污水处理厂、城南第二污水处理厂南厂区和北厂区实施提标改造和扩建,新建了城北污水处理厂、九龙镇污水处理厂、永安洲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收集管网覆盖面占建成区面积75%以上,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提高到16.5万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4.7%。分类改造中心城区无主旱厕48座,建成压缩式垃圾中转站35座。建成标准化再生资源回收网点127个,更新果壳垃圾箱1894只。推行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管理,采取“户三包、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五级管理模式,实现了市区农村卫生保洁、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和无害化集中处理。按照国家标准,投资近300万元,对原有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进行提标改造,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预计明年年初建成并投入运行。
  十大工程之七:工业污染专项整治工程。建立“党委领导、政府实施、纪检监察牵头督查、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健全“专项整治、挂牌督办、部门联动、公众参与、责任追究”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结合我市实际,重点对化工、不锈钢酸洗、涉铅、电镀、小土造纸、印染水洗、小砂粉、小土炼油、机动车加油站油气回收、畜禽规模养殖等生产企业,组织开展了10项专项环境整治行动。近三年来,实施挂牌督办重点环境案件153件,关停取缔污染严重、治理无望企业548家,其中关停铅酸蓄电池企业9家。投入整治资金13.9亿元,新建和完善治理设施501台(套),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去年9月份,国家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联合检查组向我市反馈了22个突出环境问题,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整改措施,将整改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各市(区)政府、管委会和相关部门,并实行全程跟踪督办,整治效果得到了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的肯定。
  十大工程之八:生态建设工程。认真组织实施《生态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纲要》,大力推进生态市、生态乡镇和生态工业园创建工作,所辖4个县级市均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在全省第三个形成生态示范创建“一片绿”,城市品位不断提升。2011年,9个乡镇创成省级生态乡镇,18个乡镇进入国家级生态镇行列。10家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已获省相关部门批准实施,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创建成省级以上生态工业园区。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前,全市已建立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近30套,592个行政村完成整治任务;中日合作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示范项目于2009年顺利实施,环保部周生贤部长亲临现场视察并出席落成典礼,该项目在国际环保合作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已在我市的8个村加以推广;去年,姜堰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工作通过省环保厅验收。突出节水型工业、农业、社区、城市四大载体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顺利通过国家和省中期评估验收;2011年,我市被正式命名为江苏省节水型城市。投资19亿元,实施生态园林工程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8%;2010年,我市创成国家园林城市。
  十大工程之九:环境管理工程。高度重视环境执法,近年来,在全市行政事业编制压缩的情况下,市政府给环保部门增加行政编制5人、事业编制25人,引进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员22人,增设了环境宣传教育中心、环境信息中心、环境应急中心等机构,并分别通过省标准化验收,环境执法能力进一步提高。投资1.6亿元,建成2.5万平方米环保综合业务用房,添置、更新了一大批先进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新增监测项目187个,江苏省环境保护土壤监测重点实验室已启动建设,省内首家二恶英监测实验室已经建成并形成监测能力。市、县两级环境监察、环境监测机构通过国家标准化建设验收。实施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升级改造,在市区三个自动监测点增加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等监测项目。率先在省内实行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专网、泰州环保外网、环保内部局域网三网并行,12369环保举报热线与省环保厅、各市(区)环保局、数字城管实行了联网。在2011年全省环境应急能力大比武中,我市获团体三等奖。先后制订、修订《城市区域声环境功能区划分规定》等12个环境管理规范文件,健全规划限批、排污总量限批、区域限批、产业限批、能耗及污染物排放强度限批等五项制度,有力提升了环境执法能力和规范化水平。积极探索开展企业环境行为评级、绿色信贷、排污权交易试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工作,采取环境信访听证、环保局长大接访、下基层等措施,提高环境信访处理成效。先后召开38次环境问题圆桌对话会议,处理和解决难点信访80多件,环境信访办理率、回复率均达100%。
  十大工程之十:环境宣传教育工程。坚持把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环保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镇村”的宣传教育机制,着力构建全民参与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在电台、电视台、报刊和政府网站设立环保专题栏目。利用城市大型广告牌、灯箱和显示屏等广告设施,发布环保信息和宣传标语。加强宣传载体建设,定期编发《泰州环保》、《创模复核简报》等刊物。利用“6·5”世界环境日和“环保宣传周”等平台,组织开展“我为环保争贡献、我为城市增光彩”主题演讲、“减少污染,珍爱家园”环保联合行动、环保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吸引市民参加环保公益活动。推进联创共建工作,市相关部门与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建立了“一对一”的环保工作联络制度。加强宣传教育载体建设,结合市环保业务用房建设,投资200多万元,建成240平方米集环保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的环境教育展示厅。到2011年底,全市建成省级环境教育基地11处、市级环境教育基地21处。积极争取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支持,开展社区环境监管与企业责任培训,全市创建各级绿色社区151个,各级绿色学校348所,发展形成了20多万人的环保志愿者队伍。建立有奖举报、环境监督员等制度,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搭建了有效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环保优先方针,紧紧围绕我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有魅力的生态名城”的奋斗目标,以建设生态市为载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建设布局、优化人居环境,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同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生态环境质量一同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同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同发展,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美好城市。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