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愿当“火炉”说明什么

发布时间:2012-08-21 18:00浏览次数:

 


  国家气象局网站刚刚发布了国家气候中心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专家们对最近31年的气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夏季炎热程度靠前的10个省会城市及直辖市为: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西安、南京、合肥、南宁。

  这则新闻迅速吸引了众多眼球。截止发稿,输入“火炉排行榜”,百度上有20多万条信息;微博上有243万多条关注。而网友们在看完排行榜后的反应也各各不同。

  排名前三甲的重庆、福州、杭州的网友集体大吐槽:“火炉里的生活,真心伤不起啊!”南京、武汉的网友则表示:“没进前四,感到一丝欣慰,瞬间觉得,天真不那么热了”。

  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韩桂荣介绍,传统意义上的“火炉”城市是指长江流域大型城市,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维持较长时间的高温高湿天气,使那里的人们感到闷热难耐,好似在“火炉”中一般。南京和武汉、重庆和南昌正是这样典型的气候条件,它们也是被写入中学地理教科书的“四大火炉”。

  “今天,为什么那么多网民和城市都在较真‘火炉’排名?说到底,因为环境就是生产力。”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巡视员张伟新曾做过10多年的环境调研,她一针见血地说,“现在从政府到民间,都重视环境和生态。今非昔比,过去‘火炉’代表老百姓夏天热得难受,现在你冠上‘火炉’名号,等于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舒适度比较次,谁还敢来投资,谁还愿留下来创业?”

  “带上‘火炉’帽子,对一个城市而言无疑是个负效应,”省环保厅副厅长柏仇勇说,“要消除这个负影响,构建新型的城市生态系统十分必要。”他说,城市的绿化能够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这就必须把城市生态和农村生态有机结合起来,使城市从一个“水泥森林”变成一个“自然森林”;同时注重调轻调优城市的结构,比如,把火电、钢铁、水泥等重污染行业调出去,减少它们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热贡献。

  “摘掉‘火炉’帽子,能够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得分。”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张锋说,“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包括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等的可持续发展。它取决于资源、环境的诸多支撑条件,更取决于城市人力资源的质量、经济结构的合理性、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效益的优劣、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指标。”

  张锋分析,南京不再是四大火炉,目前排名第八,这和南京把民生放在首位、加快建设人文绿都密切相关。南京精心打造玄武湖-紫金山城市中央公园,加快建设秦淮河百里风光带、滨江风光带等绿色风光带,发展绿色经济,强化节能减排,在全省13个省辖市的可持续发展度排名中,南京名列第三,其中环境治理能力、居民生活质量名列第一。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导吴亦明说,“火炉”本来是个中性词,但如今在很多城市管理者看来,这肯定是个贬义词。为何这个词的敏感度这么高,恐怕和政府更加重视“人”、重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有关。

  吴亦明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城市在争“慈善之城”、“宜居之城”、“文化名城”等称号时,不遗余力,甚至出现争抢名人、争抢历史的现象。为什么对“火炉”的称谓唯恐避之而不及呢?因为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气象问题,它说明,我们的政府现在不仅重视人和人之间的问题,重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更加重视人和自然之间的问题。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升,管理者们意识到,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可持续发展。如果一个城市的酷暑天数在下降,那么证明城市的环境在改善,说明水系、绿化在增多,排污相对在减少。

  (宋金萍 唐悦 吴红梅 苟亚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