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中集中打捞水草近9万吨,太湖水质明显改善
近日,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发布的《吴中区太湖水生植物调控与管理的环境效益检测与评估报告》显示,苏州市吴中区太湖水域营养状态由轻度富营养转变为中营养状态,这得益于该水域水草打捞的推进。
据了解,从今年4月起至目前,吴中区太湖水域共打捞水草89144吨(含水)。水草打捞使得沉水植物对水质净化作用凸显,形成了多处茂盛的沉水植物“水下森林”,水质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荇菜属植物等浮水植物是太湖水草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分布在内陆水域浅水环境,它们一旦过于茂密,进入枯败期腐烂分解后,体内吸附的氮、磷便会随着腐烂分解返还至水体中,使水质迅速恶化,还可能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来年藻类疯长。此外,荇菜在浅水湖泊中的覆盖度可达18%至70%,其茂密生长会严重影响阳光对水下的照射,使下层的沉水植物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最终消亡,也将对水质乃至整个水域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去年底,吴中区针对太湖水草启动集中打捞,瞄准的“主犯”便是荇菜,占打捞总量70%左右,其次是马来眼子菜,占打捞总量20%。《评估报告》统计,水草打捞开展以来,荇菜等浮水植物分布面积锐减,在整个水域覆盖度少于百分之一。相应的,沉水植物水域面积有所增加,部分沉水植物种群生物量有显著增加。
以监测点胥口湾为例,今年8月之前,这里的荇菜等浮水植物已完成收割,今年夏季,沉水植物狐尾藻进入快速生长期,在水面以下20厘米左右处积聚了大量的生物量,形成了一处“水下森林”。类似的现象也发生在东西山岛之间,水草收割以前,荇菜在这里覆盖度超80%。水草收割后,沉水植物轮叶黑藻迅速成为优势种。
《评估报告》显示,随着水草打捞的推进,吴中区太湖水域的营养状态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6月28日为49.6,7月25日为44.5,8月25日为46.1,9月25日为42.94,为中营养水平。进入冬季,一般来说,水生植被衰亡使太湖水体有机质含量增加,水质整体较差,但吴中区12个观测点中,依然有5个点为中营养,其余点位为轻度富营养,太湖水质较往年大幅提升。
捞水草,也是门技术活
来自太湖水环境综合管理办公室的统计数据,从今年4月起至目前,吴中区太湖水域共打捞水草89144吨(含水)。
吴中区水利局负责人说,哪里的水草要打捞、打捞多少、怎样打捞,都有讲究。
要看植物品种还要查生活史。植物密度是影响打捞最关键的参数之一,按照对太湖水生植被的调查结果,该地水质优良水域中,沉水植被生物量要低于每平方米6千克,浮叶植物生物量要低于每平方米0.5千克,挺水植物生物量则为0,当水生植物实际密度大于这个值时,就要进行打捞。
水生植物的品种及是不是长期在此地生长的“土著”等生活史也会影响打捞方案的制定。吴中区太湖水域广泛分布的水生植物包括狐尾藻、马来眼子菜、微齿眼子菜、菹草、苦草、伊乐草、轮叶黑藻、金鱼藻、荇菜、菱等10种植物,打捞时,要根据各品种的生长规律及繁殖特点“各个击破”。以沉水植物狐尾藻为例,如果它生长集中在水体表层甚至露出了水面,就要重点将沿水面生长的那部分切割、打捞掉。
为优化方案,吴中区请来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为顾问单位,全程跟踪水草打捞情况,并于水草繁殖期6月、7月、8月、9月每月出具监测报告,分析打捞情况,并确定下一阶段收割区域、收割深度和收割规模等关键参数。
进入实施阶段,吴中区成立了一支专业的水草打捞队伍,5台全自动水草机械打捞船在东山三山岛、金庭、太湖大桥、环太湖大道、东山环岛公路沿线太湖水域及其他太湖岸线外2公里、共460平方公里水域范围内打捞,形似水稻收割机的打捞船平稳行驶于水面,“前爪”探入水中,在水面以下30厘米处拦腰割断水草,卷入机器中储存。收集满后,这些水草被转移至运输船中,短驳到东山的水草堆放码头。最后,水草被运送到堆肥场,经过加工处理后变身绿肥,用于农业生产。
而在吴中区太湖岸线2公里以内范围内,则活跃着200余条人工打捞船,工人们用最原始的网兜清理水草。
据太湖水环境综合管理办公室统计,截至目前,当地已基本完成打捞方案规划范围内水域的水生植被打捞工作,打捞的水生植物主要为浮叶植物荇菜、菱,沉水植物马来眼子菜、狐尾藻以及伊乐藻等5种植被。移除植物氮超过66.4吨、磷超过8.43吨,有效减少太湖水生植物过度生长及残体降解产生的次生污染威胁,提高太湖水环境质量,确保太湖水源地安全。(来源: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