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第十三批省级绿色学校(幼儿园)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市、县(市)环保局、教育局:
根据《江苏省2013年中小学幼儿园环境教育工作计划》安排,依照《江苏省绿色学校(幼儿园)评选及管理办法》规定,现将第十三批省级绿色学校(幼儿园)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创建申报
(一)创建申报程序
学校(幼儿园)自愿提出申请,由当地环保局和教育局共同受理,经初审合格后,按要求填写《江苏省绿色学校(幼儿园)推荐表》,集中报送省创建绿色学校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受理和推荐上报工作,省辖市所属地的学校(幼儿园)由市环保局和教育局共同负责;县(市)所属地的学校(幼儿园)由县(市)环保局和教育局共同负责。
(二)创建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必须是2011年度以前(包括2011年)命名的省辖市级绿色学校(以正式的命名文件为准)。
2、校园环境管理和生态文明教育业绩显著,符合省级绿色学校(幼儿园)评估标准。
3、近三年来,校(园)区未发生过重大的环境污染和重大人身伤害事故。
4、“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开展“六个一”系列环境宣教活动:上一堂环保主题班会、唱一支环保歌曲、看一场环保电影、做一次环保义工、写一篇环保作文、开展一次环保小制作。通过“小手牵大手”,起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
5、为推进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搭建学生广泛参与环保的平台,锻炼并提高学生观察、语言表达和写作等综合能力,学校要开展当地的环境问题调查、“秸秆禁烧”宣传,参与江苏“美境行动”等社会公益性活动。
6、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较强,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能带动周边的社区和家庭参与生态建设,为生态文明教育事业作出一定贡献。
(三)申报材料要求
1、按要求认真填写《江苏省绿色学校(幼儿园)申报表》。绿色学校(幼儿园)创建工作自评报告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创建工作的过程(3000字以内)。
2、根据省创建绿色学校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创建工作专项培训规定的具体报送要求和方式提交申报材料。
二、材料报送
各地在创建申报的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控制申报数量。原则上,省辖市所辖区、县(市)各申报1所。申报单位的材料报送省创建绿色学校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南京市凤凰西街241号后楼308室),邮编210036,截止日期为2013年7月20日。过期报送不予受理(联系人:王青颖,电话:025-86532364,E-mail:676698074@qq.com)。
三、组织培训
申报学校(幼儿园)的负责人及创建主管人员,环保、教育部门的创建主管人员,均应参加省创建绿色学校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创建工作专项培训学习(通知另发)。
附件:1. 江苏省中学“绿色学校”评估标准
2. 江苏省小学“绿色学校”评估标准
3. 江苏省“绿色幼儿园”评估标准
4. 江苏省绿色学校(幼儿园)推荐表
5. 江苏省绿色学校(幼儿园)申报表
2013年3月15日
附件1
江苏省中学“绿色学校”评估标准
2004年4月修订
项目指标 |
信息来源 |
评估标准及分值 |
自评分 |
评估分 |
备注 | |
组 织 管 理 (21分) |
列入重要 议事日程 (12分) |
文档、计划、总结 |
1、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绿色学校”的理念有正确认识(2分) 2、成立“绿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相应的全校性的工作运行和管理机制(3分) 3、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中,纳入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目标(2分) 4、有专项的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年度(学期)计划及部门、年级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3分) 5、平时有检查督促措施,期终有总结(实施报告)(2分) |
|
|
|
环境教育培训和教研 (3分) |
培训、教研及课题计划、证书及有关资料 |
6、校长或中层干部分批参加省或省级以上的环保培训学习(1分) 7、分批组织环境教育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级环保培训(1分) 8、每学期举办校内教师环保讲座和教研活动(1分) |
|
|
| |
档案、资料 的管理和使用 (4分) |
查阅资料、有关管理制度、规章 |
9、文档种类齐全,包括:有关文件、教育教学、总务和环境管理的规章制度、计划、方案、措施、总结;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的有关痕迹:教案、论文、教材、图片、声像资料、会议记录、获奖证书等(2分) 10、分类整理、目录明晰、保存良好、便于查阅、专人负责(1分) |
|
|
| |
信息交流 (2分) |
查阅交流记录及有关资料、访问社区 |
11、建立与当地环保主管部门、社会新闻媒介、网络交流信息的渠道(1分) 12、与学校所在社区建立固定的环保信息交流渠道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1分) |
|
|
|
项目指标 |
信息来源 |
评估标准及分值 |
自评分 |
评估分 |
备注 | |
学 科 渗 透 (20分) |
计划和措施 (6分) |
教学计划、各课组活动计划、记录 |
13、教务处、年级组、备课组有明确的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实施计划和具体要求(6分) |
|
|
|
教学实施 (14分) |
教案、作业、 试卷、走访学生 |
14、环境教育内容、方法适当,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5分) 15、教师备课活动有记录、教学有教案,有对教育效果的检测手段(6分) 16、学生积极参与、反映良好(3分) |
|
|
| |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与 学 校 课 程 (20分)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8分) |
查阅学校课程计划、实施方案,与学生座谈 |
17、每学期学校和班级有专项的环境教育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师生广泛参与,课时有保证(2分) 18、环境教育内容和方法适当,注重对学生的环境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引导和培养(3分) 19、能够和教学、团队活动有机结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体现师生的广泛参与,和各学科、各部门的合作(3分) |
|
|
|
地方与学校课程(选修课程) (12分) |
查阅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教案、有关活动记录和相关资料 |
20、建立有地方环境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环境教育和绿色学校信息交流渠道(1分) 21、因地制宜地做好环境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如:校本环境课程和教学材料的开发、使用适宜的正式出版的学习材料、建立校外活动基地、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声像资料)(3分) 22、高中设置环境选修课程或开设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和实践的系列讲座(2分) 23、组织学生动手搜集环保信息,参加学校和社区的环保宣传、环境调查、监督活动(3分) 24、有环境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和实施记录(3分) |
|
|
|
项目指标 |
信息来源 |
评估标准及分值 |
自评分 |
评估分 |
备注 | ||||
校 园 环 境 管 理 (19分) |
校园生态 (5分) |
巡视校园 |
25、可绿化的地方尽可能得到绿化,无折枝毁木迹象,花草树木无病虫害,高大乔木上要安置一定数量的人工鸟巢,花木上有植物介绍标牌(2分) 26、校园内的水塘、池沼水不劣于四类水质(2分) 27、空气清新,无焚烧树叶、垃圾现象(1分) |
|
|
| |||
卫生安全状况 (6分) |
巡视校园、教室、食堂、宿舍、厕所、实验室等 |
28、办公、学习、生活场所整洁,采光良好,厕所干净,无卫生死角(2分) 29、食堂、饮水系统、小卖部符合卫生安全标准(2分) 30、校内公共活动场所无造成师生人身伤害的事故隐患(2分) |
|
|
* 近年来未发生重大人身伤害事故 | ||||
污染控制节约资源能源、资源再利用 (8分) |
观察校园、实验室、食堂、生活区、运行记录、学生行为 |
31、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及处置,对有毒有害废物(实验室、医务室、文印室、食堂、小卖部的废液、废物)按环保要求处置,采取垃圾减量的措施,并对可利用的废物采取资源化处理(重复使用或送废品收购站)(5分) 32、建立有效的全校性节水、节电、节约纸张的管理目标,有计划和运行措施(3分) 33、学校自身产生的污染(如:噪声、烟尘、固体废弃物)能得到有效控制,每发现一处污染现象扣2分,逐项累计扣除 34、校办企业、学校设施及施工现场不产生对校园和周边环境有害的污染源,此条不达标,即一票否决 |
|
|
| ||||
项目指标 |
信息来源 |
评估标准及分值 |
自评分 |
评估分 |
备注 | ||||
教 育 绩 效 (20分) |
环境 意识 (4分) |
师生问卷测试、校园观察、走访社区 |
35、师生对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创建“绿色学校“的目的、意义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2分) 36、师生在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中全员参与、互相合作(1分) 37、关注校园、社区、社会、全球的环境问题(1分) |
|
|
| |||
环保 行为 (10分) |
巡视校园、师生生活区,座谈会、走访社区家庭 |
38、学校积极倡导并厉行绿色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不使用对环境污染严重、对师生身心健康有害的产品,不采用或尽量少采用消耗资源、能源高而效率低的产品和消费方式(3分) 39、师生自觉节约资源、能源(水、电、纸张、粮食等),不损害花草树木,不伤害、不食用应该受保护的野生动物(2分) 40、教师不在教师或办公室、阅览室等学生集中的场所吸烟(1分) 41、学生具有维护环境卫生和整洁的良好习惯,了解垃圾分类处置的方法并自觉实行(2分) 42、师生积极参与学校、社区、社会的环保公益活动(2分) |
|
|
| ||||
教育 成果 (6分) |
查阅有关文件、获奖证书、报刊 |
43、学校、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和市级以上会议(培训班)及知名度较高的网络上发表的环境教育的论文、经验、总结、教案每学年不得少于3篇(2分) 44、学校或教师受县(市、区)以上环保、环境教育、绿化、卫生等部门表彰的不少于3次(人)(2分) 45、师生参加环境类的征文、教案、论文、科技制作、文艺汇演、书画比赛等活动获县以上奖励不少于5人次(2分) |
|
|
| ||||
附 加 分 (16分) |
|
查阅获奖证书或相关刊物 |
46、学校在评定年限内获市级以上环境教育先进单位(3分) 47、学校在评定年限内有教师获地、市级以上环境教育先进个人(2分) 48、教师论文、教案在评定年限内获全国环境教育奖项或在国家级专业刊物发表(3分);获省级环境教育奖项或在省级专业刊物发表(2分) 49、学生在全国各类环境活动中获奖(3分);在全省各类环境活动中获奖(2分);在全市各类环境活动中获奖(1分) |
|
|
|
附件2
江苏省小学“绿色学校”评估标准
2004年4月修订
项目指标 |
信息来源 |
评估标准及分值 |
自评分 |
评估分 |
备注 | |
组 织 管 理 (21分) |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12分) |
文档、计划、 总结 |
1、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绿色学校”的理念有正确的认识(2分) 2、成立“绿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相应的全校性的工作运行和管理机制(3分) 3、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中,纳入创建“绿色学校”的工作目标(2分) 4、有专项的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年度(学期)计划及部门、年级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3分) 5、平时有检查督促措施,期终有总结(实施报告)(2分) |
|
|
|
环境教育培训和教研(3分) |
培训、教研及课题计划、证书及有关资料 |
6、校长或中层干部分批参加省或省级以上的环保培训学习(1分) 7、分批组织环境教育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级环保培训(1分) 8、每学期举办校内教师环保讲座和教研活动(1分) |
|
|
| |
档案、资料的管理和使用 (4分) |
查阅资料、有关管理制度、规章 |
9、文档种类齐全,包括:有关文件、教育教学、总务和环境管理的规章制度、计划、方案、措施、总结;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的有关痕迹:教案、论文、教材、图片、声像资料、会议记录、获奖证书等(2分) 10、分类整理、目录明晰、保存良好、便于查阅、专人负责(1分) |
|
|
| |
信息交流 (2分) |
查阅交流记录及有关资料、访问社区 |
11、建立与当地环保主管部门、社会新闻媒介、网络交流信息的渠道(1分) 12、与学校所在社区建立固定的环保信息交流渠道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1分) |
|
|
|
项目指标 |
信息来源 |
评估标准及分值 |
自评分 |
评估分 |
备注 | |
学 科 渗 透 (20分) |
计划措施 (6分) |
教学计划、各课组活动计划、记录 |
13、教务处、年级组、备课组有明确的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实施计划和具体要求(6分) |
|
|
|
教学实施 (14分) |
教案、作业、试卷、走访学生 |
14、环境教育内容、方法适当,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5分) 15、教师备课活动有记录、教学有教案,有对教育效果的检测手段(6分) 16、学生积极参与、反映良好(3分) |
|
|
| |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与 学 校 课 程 (20分)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8分) |
查阅学校课程计划、实施方案,与学生座谈 |
17、每学期学校和班级有专项的环境教育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师生广泛参与,课时有保证(2分) 18、环境教育内容和方法适当,注重对学生的环境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引导和培养(3分) 19、能够和教学、班队活动有机结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体现师生的广泛参与,和各学科、各部门的合作(3分) |
|
|
|
地方与学校课程(选修课程) (12分) |
查阅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教案、有关活动记录和相关资料 |
20、建立有地方环境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环境教育和绿色学校信息交流渠道(2分) 21、因地制宜地做好环境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如:校本环境课程和教学材料的开发、使用适宜的学习材料、建立校外活动基地、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声像资料)(3分) 22、组织班级学生动手搜集环保信息,参加力所能及的学校和社区的环保宣传、环境调查、监督活动(4分) 23、有环境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和实施记录(3分) |
|
|
|
项目指标 |
信息来源 |
评估标准及分值 |
自评分 |
评估分 |
备注 | |
校 园 环 境 管 理 (19分) |
校园生态 (5分) |
巡视校园 |
24、可绿化的地方尽可能得到绿化,无折枝毁木迹象,花草树木无病虫害,高大乔木上要安置一定数量的人工鸟巢,花木上有植物介绍标牌(2分) 25、校园内的水塘、池沼水不劣于四类水质(2分) 26、空气清新,无焚烧树叶和垃圾现象(1分) |
|
|
|
卫生安全状况 (6分) |
巡视校园、教室、食堂、宿舍、厕所、实验室等 |
27、办公、学习、生活场所整洁,采光良好,厕所干净,无卫生死角(2分) 28、食堂、饮水系统、小卖部符合卫生安全标准(2分) 29、校内公共活动场所无造成师生人身伤害的事故隐患(2分) |
|
|
* 近年来未发生重大人身伤害事故 | |
污染控制资源再利用 (8分) |
观察校园、实验室、食堂 |
30、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及处置,对有毒有害废物(实验室、医务室、文印室、食堂、小卖部的废液、废物)按环保要求处置,采取垃圾减量的措施,并对可利用的废物采取资源化处理(重复使用或送废品收购站)(5分) 31、建立有效的全校性节水、节电、节约纸张的管理目标,有计划和运行措施(3分) 32、学校自身产生的污染(如:噪声、烟尘、固体废弃物)能得到有效控制,每发现一处污染现象扣2分,逐项累计扣除 33、校办企业、学校设施及施工现场不产生对校园和周边环境有害的污染源,此条不达标,即一票否决 |
|
|
| |
项目指标 |
信息来源 |
评估标准及分值 |
自评分 |
评估分 |
备注 | |
教 育 绩 效 (20分) |
环境意识 (4分) |
师生问卷测试、校园观察、走访社区 |
34、师生对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环境科学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对创建“绿色学校“的目的、意义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2分) 35、师生在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中全员参与、互相合作(1分) 36、关注校园、社区、社会、全球的环境问题(1分) |
|
|
|
环保行为 (10分) |
巡视校园、师生生活区,座谈会、走访社区家庭 |
37、学校积极倡导并厉行绿色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不使用对环境污染严重、对师生身心健康有害的产品,不采用或尽量少采用消耗资源、能源高而效率低的产品和消费方式(3分) 38、师生自觉节约资源、能源(水、电、纸张、粮食等),不损害花草树木,不伤害、不食用应该受保护的野生动物(2分) 39、教师不在教师或办公室、阅览室等学生集中的场所吸烟(1分) 40、学生具有维护环境卫生和整洁的良好习惯,了解垃圾分类处置的方法并自觉实行(2分) 41、师生在做好自身安全、卫生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学校、社区、社会的环保公益活动(2分) |
|
|
| |
教育成果 (6分) |
查阅有关文件、获奖证书、报刊 |
42、学校、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和市级以上会议(培训班)及知名度较高的网络上发表的环境教育的论文、经验、总结、教案每学年不得少于3篇(2分) 43、学校或教师受县(市、区)以上环保、环境教育、绿化、卫生等部门表彰的不少于3次(人)(2分) 44、师生参加环境类的征文、教案、论文、科技制作、文艺汇演、书画比赛等活动获县以上奖励不少于5人次(2分) |
|
|
| |
附 加 分 (16分) |
|
查阅获奖证书 或相关刊物 |
45、学校在评定年限内获市级以上环境教育先进单位(3分) 46、学校在评定年限内有教师获地、市级以上环境教育先进个人(2分) 47、教师论文、教案在评定年限内获全国环境教育奖项或在国家级专业刊物发表(3分);获省级环境教育奖项获在省级专业刊物发表(2分) 48、学生在全国各类环境活动中获奖(3分);在全省各类环境活动中获奖(2分);在全市各类环境活动中获奖(1分) |
|
|
|
附件3
江苏省“绿色幼儿园”评估标准
2004年4月修订
项目指标 |
信息来源 |
评估标准及分值 |
自评分 |
评估分 |
备注 | |
环 境 建 设 (25分) |
校园绿化 (6分) |
巡视园区 |
1、园内布局合理,绿化覆盖率较高(3分) 2、富有教育化、儿童化效果,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3分) |
|
|
|
活动园地 (8分) |
巡视园区 |
3、充分利用安全无害废旧物或自然物,建设小小植物、动物园(角)或其它环境教育园地(1分) |
|
|
| |
卫生安全状况 (6分) |
巡视幼儿园、课堂,检查厕所、饭堂。 |
4、园内干净整洁,教育整洁,厕所干净,无臭味;饭堂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垃圾分类处置,可回收的垃圾作资源化处理,有害垃圾要严格管理,并及时处理(4分)(发现一处卫生死角扣1分,扣完为止) 5、园内无造成师生人身伤害的事故隐患(2分) |
|
|
| |
污染控制、节约资源、能源 (5分) |
观察下水道、烟囱、垃圾池、噪声。 |
6、幼儿园自身产生的污染(如:噪声、烟尘、固体废弃物)能得到有效控制(2分)(发现一处污染现象扣1分,扣完为止) 7、建立有效的全园性的节水、节电、节约纸张的管理目标,有计划和运行措施(3分) |
|
|
|
项目指标 |
信息来源 |
评估标准及分值 |
自评分 |
评估分 |
备注 | ||
组 织 管 理 (18分) |
领导重视 (8分) |
幼儿园工作计划、总结 |
8、建立环境教育领导小组;有主管创建工作的领导,建立了相应的全园性的工作运行和管理机制;园工作计划中有开展环境教育的内容、措施;有总结(6分) |
|
|
| |
制度完善 (4分) |
大、中班工作计划、总结 |
9、大、中班把环境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有措施,有总结。(4分)(每个年级有计划1分,有实施方案,有总结1分) |
|
|
| ||
资料齐全 (6分) |
查阅以上资料 |
10、有环境教育的文件、计划、总结、论文、书籍报刊、音像资料并管理妥善(6分)(无计划、无总结、无论文各扣2分) |
|
|
| ||
教 育 过 程 (26分) |
环保培训 (6分) |
领导、教师参加培训情况及幼儿园培训计划、培训材料、工作记录 |
11、领导、教师参加市、省级环境教育培训班学习(2分) 12、培训目的明确,内容、方法切实可行,讲求实效(3分) |
|
|
| |
渗透教育 (6分) |
查阅教师教案 |
13、在一日生活和其它教育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3分) 14、开设创建“绿色幼儿园”的园本课程(3分) |
|
|
| ||
体验教育 (6分) |
查阅资料、图片、活动方案 |
15、积极创设园内良好的学习环境、活动环境,充分利用社区自然、社会环境教育资源(4分) 16、注重对儿童在校园、社区、大自然中的良好环境情感体验和习惯养成(2分) |
|
|
| ||
专题教育 (8分) |
检查有关材料 |
17、每学期在中班、大班中至少各有一期环境教育专题活动内容(每年级4分) |
|
|
| ||
项目指标 |
信息来源 |
评估标准及分值 |
自评分 |
评估分 |
备注 | ||
教 育 效 果 (31分) |
环境意识 (12分) |
教师5人问卷测试、幼儿5人形象提问回答 |
18、中班、大班教师环境知识、意识程度测试(平均85分以上6分,每低2分扣1分) 19、大班幼儿环境情感、意识测定,判定简单环境行为是非(全答对6分,错一个扣1分,依此类推,直至扣完为止) |
|
|
| |
熟悉社区环境 (4分) |
师生及社区环保员座谈会,活动方案 |
20、中班、大班儿童了解、熟悉幼儿园周边的环境(4分) |
|
|
| ||
教育成果 (3分) |
查阅获奖证书 |
21、幼儿园、教师有关幼儿环境教育的经验、论文在区以上环境教育研讨会上获奖(3分) |
|
|
| ||
环境行为 (12分) |
巡视幼儿园、查阅幼儿行为记录,与儿童交谈教师座谈 |
22、幼儿在园内、家里不乱丢、乱倒垃圾,自觉爱惜粮食、水、纸张等资源,爱护一草一木 |
|
|
| ||
附 加 分 (15分) |
加分因素 (5分) |
查阅获奖证书 |
23、幼儿园在评定年限内获区级以上环境保护、环境教育先进单位(市级5分,区级4分) |
|
|
| |
加分因素 (4分) |
查阅获奖证书 |
24、教师在评定年限内获区级以上环境保护、环境教育先进个人(市级4分,区级3分) |
|
|
| ||
加分因素 (3分) |
查阅获奖证书 |
25、教师在评定年限内有论文、教案在市环境教育评比中获奖(获市级3分,区级2分) |
|
|
| ||
加分因素 (3分) |
查阅发表刊物 |
26、教师在评定年限内有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国家级3分,省级2分,市级1分) |
|
|
|
附件4
江苏省绿色学校(幼儿园)推荐表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当地环保部门推荐单位 |
|
当地教育部门推荐单位 |
| |||||||
初审推荐中学数量 |
|
初审推荐小学数量 |
|
初审推荐幼儿园数量 |
|
初审推荐中等专业技术 学校数量 |
| |||
初审推荐中学名称 (以学校公章名称为准) |
初审推荐小学名称 (以学校公章名称为准) |
初审推荐幼儿园名称 (以学校公章名称为准) |
初审推荐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名称 (以学校公章名称为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地区申报名额指标 |
|
本地区初审推荐总数 |
|
超额推荐理由请加盖推荐单位公章附页说明 | ||||||
当地环保部门 初审、集中推荐意见 |
(盖章) |
当地教育部门 初审、集中推荐意见 |
(盖章) |
附件5
江苏省绿色学校(幼儿园)申报表
申报单位(盖章)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学校名称 |
| ||||||||||||||||||||||
学校地址 |
|
邮政编码 |
| ||||||||||||||||||||
在校生总数 |
人 |
高中 |
初中 |
小学 |
幼儿园 |
其他 |
教师人数 |
人 | |||||||||||||||
人 |
人 |
人 |
人 |
人 | |||||||||||||||||||
校总面积 |
M2 |
校绿化面积 |
M2 | ||||||||||||||||||||
校长姓名 |
|
电话 |
|
E_mail |
| ||||||||||||||||||
手机 |
| ||||||||||||||||||||||
项目负责人 |
|
电话 |
|
E_mail |
| ||||||||||||||||||
手机 |
| ||||||||||||||||||||||
学校网站 |
|
传真 |
| ||||||||||||||||||||
省辖市级绿色学校命名 时间、文件名、文号 |
| ||||||||||||||||||||||
近三年来,校(园)区是否发生过重大的环境污染和重大人身伤害事故。 |
| ||||||||||||||||||||||
绿色学校(幼儿园)创建工作简介 (800字以内)
(转下页) | |||||||||||||||||||||||
(接上页)
(可附页) | |||||||||||||||||||||||
根据省绿色学校(幼儿园)评估标准自评结果 | |||||||||||||||||||||||
中、小 学 总分: | |||||||||||||||||||||||
组织管理 |
学科渗透 |
综合实践活动 与学校课程 |
校园环境管理 |
教育绩效 |
附 加 | ||||||||||||||||||
分 |
分 |
分 |
分 |
分 |
分 | ||||||||||||||||||
幼 儿 园 总分: | |||||||||||||||||||||||
环境建设 |
组织管理 |
教育过程 |
教育效果 |
附 加 | |||||||||||||||||||
分 |
分 |
分 |
分 |
分 | |||||||||||||||||||
市、县(市) 环保局、教育局 推荐意见 |
(盖章) 年 月 日 | ||||||||||||||||||||||
省创建绿色学校 协调领导小组 办公室评审意见 |
(盖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