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征服大自然吗
重读《寂静的春天》
在《寂静的春天》1962年出版之前,人类从来没有讨论过“环境保护”的话题。在20世纪中期,工业化高歌猛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类的自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征服大山、征服大河、征服太空——“征服大自然”跨越意识形态和发展水平,成为全世界的口号和奋斗目标。在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最先进的美国,女作家雷切尔·卡逊开始挑战这个几千年来从未被怀疑过的基本理念。
卡逊和几位同事注意到政府滥用DDT等新型杀虫剂的情况。她花了4年的时间研究化学杀虫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亲自观察、采样、分析,在此基础上写成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书中明确提出了20世纪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环境污染。
《寂静的春天》以“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使旅行者感到目悦神怡”的虚设城镇突然被“奇怪的寂静所笼罩”开始。在第一章“明天的寓言”中,作者描述“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这个城镇坐落在象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中央,其周围是庄稼地,小山下果树成林。春天,繁花像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这是她童年记忆中的家乡。卡逊用感性、优美的语言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然后将一幅正在发生的可怕图景展现在人们眼前。“……不祥的预兆降临到村落里: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鸟;牛羊病倒和死亡,到处是死神的幽灵。农夫们述说着他们家庭的多病。城里的医生也愈来愈为他们病人中出现的新病感到困惑不解。不仅在成人,在孩子中亦出现了一些突然的、不可解释的死亡现象,这些孩子在玩耍时突然倒下,并在几小时内死去。”
卡逊继而通过充分的科学论证,表明这种由杀虫剂所引发的景象,实际上正在美国各地发生,破坏了从浮游生物到鱼类到鸟类直至人类的生物链,使人患上慢性白血球增多症和各种癌症。所以像DDT(化学名为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是一种农药)这种“给所有生物带来危害”的杀虫剂,“它们不应该叫做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作者认为,所谓的“控制自然”,乃是一个愚蠢的提法,那是生物学和哲学尚处于幼稚阶段的产物。她呼吁,如通过引进昆虫的天敌等等,“需要有十分多种多样的变通办法来代替化学物质对昆虫的控制”。通俗浅显的术语,抒情散文的笔调,文学作品的引用,使文章读来趣味盎然。作品连续31周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
自然,《寂静的春天》结论是严峻的,它就像旷野中的一声呐喊,在全国引起极大的震荡。该书提出的观点,像查尔斯·达尔文提出猴子是人类的祖先一样,让很多人感到恼火,更因侵犯了某些产业集团的切身利益,使作者受到的攻击,也像当年达尔文所遭遇到的,甚至远超过达尔文当年。在1962年6月号的《纽约客》上刚一看到卡逊开始连载的文章,在人们中间所兴起的就不仅仅是震惊,而是恐慌,特别是来自化学工业界的愤怒嚎叫,随着作品的出版和发行,这攻击的火力更为猛烈,尤以农场主、某些科学家和杀虫剂产业的支持者为最。有些批评,甚至不顾起码的道德要求,竟对卡逊进行人身攻击。
尽管,反击的声音异常强大,但更多的人们开始觉醒。《寂静的春天》的魅力绝不仅仅来自作家优美的文字和煽情,而同时来自一位生物学研究者的翔实论据。《寂静的春天》仅文献来源就多达54页。40多年后,在《寂静的春天》再版序言中,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写下了这样的评价:“《寂静的春天》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并且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1964年春天,雷切尔·卡森逝世后,一切都很清楚了,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警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
几周后,肯尼迪总统在对政府农药规划进行回顾的时候提到这本《寂静的春天》。仅仅在这本书问世的当年,美国各州就通过了40多个法案以限制杀虫剂的使用。1967年,美国建立了环境防御基金,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环境政策法案》,1970年美国环保局成立。这书的巨大意义不仅引发了人们对农药危害的警醒,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将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人类开始全面反思延续了几千年“征服大自然”的豪情壮志。
在《寂静的春天》作为环保运动的里程碑而被公认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书籍之一的同时,卡逊于1990年被曾经挖苦过她的《生活》杂志选为二十世纪一百名最重要的美国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