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推行河道养殖管护承包制 确保水清岸绿鱼满仓
纵横交错的河道碧波荡漾,河岸边渐渐泛白的芦苇花在风中摇曳,成群的鸭子在水中游弋嬉戏,清澈的水面上不时有鱼儿跳跃……这是日前在海安县白甸镇东白河看到的景象。同行的白甸镇水利站站长、河长王金圣介绍说:“官垛村是县政府从2012年开始,分别在县内不同区域试点‘以河养河’4个村之一。”
■下气力整治河道
□让童年记忆重现
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常常回忆儿时下河游泳、捉鱼摸虾的童年趣事。海安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区,河沟叉港多,人们记忆中的蓝天碧水消失于上个世纪70年代。那时,全县号召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县内全面铺开养植“三水一绿”(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绿萍),以解决猪饲料。但后来,猪养多了,肥料过剩,有人向河里直排畜禽粪便,污染了河水;随着猪饲料的变革,青绿料改为预混料,“三水一绿”退出了不用,终年遮盖水面,河水日不见太阳夜不见天,长期以往腐烂发臭。加之工业经济发展,有的工厂将产生的废水偷排下河,近年来河道污染河水黑臭。
新丰村80多岁的退休教师告诉记者,近年来发展经济给生态水环境欠下了大笔债,全村10多公里河道几乎成了死水,阵阵恶臭,让行人掩鼻而过,鱼虾不能生存,近乎绝迹。
为此,从2005年开始,海安县委、县政府提出“全面清、重点疏、强势推、长效管”的要求。2007年,被确定为河道整治及长效管理突击年,全县对境内所有等级河道组织突击清理,总长度达3600多公里,累计清理垃圾、杂物50多万吨。
同时,全县实行河长制,确定以县、区(镇)、村干部为主的222名河长,选配767肯吃苦、责任心强的农民担任河道保洁员,落实72名督察员,发放710条保洁船。
海安县落实“四个一”长效管理措施,即一支长效管理队伍;一套长效管理台账资料;一块管理公示牌;一支督察考核班子。自2011年以来,每年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500万~600万元,用于发放河道保洁费和以奖代补,河道长效管理,实现了全县全覆盖。
■蓝色土地出效益
□做好水经济文章
海安地处里下河地区,沟河多,水面积大,而秧花、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生长周期短,生命力强,清理很困难,每年全县各地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组织群众打捞,可由于这些水生植物繁殖特别快,前面打捞了,后面又很快长出来。河道路管理费用多,加之人员工资逐年增加。而河道保洁只有投入,没有直接的经济回报,经费缺口大,全靠政府投入有难度,尤其经济薄弱的镇村难以承担相应的经济负担,所以长效管理工作难以正常运转。
2012年,海安县由县水利局牵头,实施“以河养河”新工程,明确河道使用权,采取承包、联户包干等形式,河道保洁与水产养殖同步进行,投放青鱼、草鱼、鲢鱼、鲫鱼等滤食性鱼类,这些鱼类能吃掉河道里有害水生植物,实现生态保洁,起到人工不能替代的作用。全县210个行政村节省保洁费用300万元,全县7.7万亩淡水面积沟塘以5万亩保洁生态养殖承包养鱼后,每亩增加经济收入200元,全县可增加收入1000万元,因“以河养河”新工程的实施,总计净增收1300万元。
白甸镇官垛村1030亩水面由20多个村民承包,14组钱春华是当地闻名的“鱼老大”。
钱春华跟村里签了8年的承包合同,他在鱼塘边建起了几间板房,带着老伴吃住在这里。老钱承包水面保洁养鱼,第一年收入就突破10万元。2013年春天,他又投了10多万元的鱼苗。钱春华说:“水产品市场行情一直平稳,再加上河道水体清澈,采用的是生态养殖,鱼的品质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价格比精养塘喂养的鱼要高出两倍,效益自然就不用愁了。”
白甸镇官垛村党总支部书记、河长颜开虎介绍说:“村里20多个承包人,年收入最少的也有两万多元。过去,村里每年一遍遍打捞河草,费用就得6万多元,承包给村民后,不仅省下了这笔开支,每年承包户上缴给村里的养鱼分成有16万元。其实,更大的收益还在于河道管护实现了生态化、长效化、可持续。”
■保洁养殖双承包
□吸引民资共护河
水利部门有关人员介绍说:“近年来,随着大批青壮年外出挣钱,家中留守的都是些60岁以上的老人,而河道保洁一般在船上作业多,需要水性好、身强力壮的年轻人。”
继在少数村进行“以河养河”试点取得成功之后,海安县水利部门在全县推行河道保洁、养殖双承包,以此吸引人才返乡加盟河道管理。贲道来是海安镇新丰村人,原来在外办厂,2011年底,已经当上小老板的他回到村里牵头承包全村所有的河道,并成立养鱼合作社,组织16个村民加入他的合作社,保洁、养鱼一起做,保洁人员因为养鱼产生了收益,得到了实惠,所以保洁河道的责任心更强了,保洁工作也做得更好。
2013年年初,海安县进一步完善“以河养河”措施,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生态保洁思路,并开展严厉打击电捕鱼行动。
除有害水生植物污染河道之外,电捕鱼也是破坏水体生态的“杀手”,为便于管理,不少河道保洁承包人,在确定合伙承包人的时候,尽量让一些平时喜欢网捕、电触的村民参与分包管理,并与每个人签订承诺书,同时发动沿河两岸村民参与管护,让他们分享河道养鱼的成果,形成群策群力管河管鱼,谁非法捕鱼,谁偷排偷放污水、畜禽粪便、倾倒垃圾,马上有人举报进行监督。
全县各级政府部门利用多种方式宣传环境保护、渔业保护法律法规,严明执法,保护河道管护人的权益。
据统计,海安县共发包河道1200条段,承包水面1.7万亩,投放鱼苗50多万斤,通过发包,实现保洁、养殖双包,有效地降低了河道保洁成本。
什么叫“以河养河”?
“以河养河”就是政府把疏浚整治好的河道河塘承包给当地村民,让他们保洁、种植、养殖,进行长效管理,其收入由政府跟承包人分成。政府和农民都能获得收益。
取得哪些良好成效?
一是通过水面发包收取一定的承包费用,弥补了河道保洁经费不足;
二是水产养殖与水生经济作物生长良性循环,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浓度,净化水体;
三是饲养鱼食草,减少水草打捞用工50%;
四是解决了河道保洁员难以配置问题。随着农村留守人员的老龄化,符合河道保洁条件的人员较少,水面发包养鱼收入高了吸引了部分原在外打工的人员回乡承包河道保洁养殖。(李莉 徐泽余 储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