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慈云和她的 垃圾分类

发布时间:2014-11-05 00:00浏览次数:
“瓶瓶罐罐纸电1357。大家伸出手指,跟我一起读。”在苏州工业园区天域社区,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身影,她带着社区居民一起伸出手指,用通俗易懂的垃圾分类口诀,向居民推广精细化的垃圾分类方式。
她,就是张慈云,一个热衷环保事业的台湾妇女。
今年42岁的张慈云从事慈善环保事业已有12年之久。2011年刚到苏州时,她对只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垃圾分类觉得很不适应,就主动来到社区居委会,提出用台湾地区精细化的垃圾分类方法来改变社区简单化的传统垃圾分类。
2012年上半年,在张慈云的倡导下,天域社区多次召集来自日本、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开座谈会,探讨出了一条垃圾分类的新思路,把社区一间约80多平米的空房利用起来做10种垃圾分类的试点。当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在园区环保局的支持下,天域“爱之家”环保站挂牌成立,成为全市首家社区环保站点。
“瓶瓶罐罐纸电1357”,相对应的就是塑胶瓶、玻璃瓶、铝罐、铁罐、纸类、电池、衣服、3C、五金及其他共10种类型垃圾。每一类垃圾,如今在社区的固定地点都有相对应的回收桶,供居民集中投放。“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不但可以使垃圾变黄金,而且有效做到垃圾减量,是知福、惜福、再造福的实践”,这是张慈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大多数居民都会把饮料瓶、牛奶盒直接一扔了事,但是这样很不好。甜甜的饮料瓶很容易吸引蚊虫,天热还会产生异味。在台湾,这些饮料瓶、牛奶盒等首先要清洗干净,然后踩平,再送去专门的回收站。”张慈云说,“这些饮料瓶会用来做专门的环保产品,比如纸袋之类的。”她介绍,台湾居民都形成了“垃圾不落地”观念,而且政府也制定了严苛的处罚措施。台湾家庭生活垃圾分3类:一般垃圾、回收垃圾和厨余垃圾,居民必须在家里对垃圾进行粗分类,不分类则拒收或处罚,乱扔要罚款6000新台币。
开始推广这10种分类的时候也有很多质疑声,“分这么细,太麻烦了吧”,“分几天还可以,一直坚持有点困难”。确实,如果在家就分好10类很麻烦。于是,大家集思广益,如果在家只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然后一起送到环保站来,再分门别类扔进垃圾筒就可行得多。果不其然,这个建议得到了居民们的积极响应。
如今,在张慈云的大力宣传和推广下,“爱之家”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爱之家’环保站对垃圾进行充分回收和变卖,获取环保资金,然后再持续推进各类环保活动,促成循环。”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说,“像电池、灯管等有害垃圾,达到一定数量后交给专门机构回收处理。社区还成立了专门的‘环保爱心驿站’,为居民搭建‘24小时跳蚤市场’,通过旧物交换等方式,对废旧物进行最大化利用。”
依托“爱之家”环保站,张慈云还积极为社区居民义务授课,传播环保理念。一堂堂生动有趣的垃圾分类课,一个个生活中低碳减排的小窍门,一次次垃圾回收方法的讲解,张慈云将环保事业融入生活,用环保理念感染大众。两年来,她义务在社区开展环保宣教活动10多次,为500多位居民送上了包括垃圾分类、低碳减排等环保资料,并接待了数十家企业近600人次的参观。
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这样的环保理念,张慈云正与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合作办学,将垃圾分类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环保理念的推行通过教育最直观”,张慈云希望通过民间推动政府、以学生影响家庭去带动整个社会环保理念的变革。
因为对环保公益事业矢志不渝的追求和坚持,张慈云先后获得了“苏州工业园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和“感动湖西”爱心人物等荣誉称号。“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的回收利用首先要明确分类,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张慈云希望能在政府的引导下,用民间的力量为推动垃圾分类多尽一份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