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生态环保事业的十大贡献

发布时间:2014-03-17 00:00浏览次数:

责任编辑|王园   文|骆敏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笔者认为,该《决定》处处体现了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事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十大贡献。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红线”体现了底线思维。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是要受到惩罚。要对当前发展与保护矛盾关系进行重新认识与管理,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眼前和长远关系,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各种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功能的破坏,给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空间。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
        建立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将领导干部的责任与生态环境保护牢牢捆绑在一起,要求领导干部杜绝过客心态,强化历史担当,让生态建设成为各级党政领导的共同责任。生态建设是个“易碎品”,稍有疏忽、懈怠和不慎,就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要求领导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做重大决策时要坚决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优先安排、投入和保障环保基础设施,要加快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文化体系。今后只要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后果的,这个后果无论是现在显现还是将来显现,不管是谁,无论是在岗还是退休,无论是交流还是提拔,都要追究相关责任。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用经济杠杆强化各级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建立陆海空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以“制度”,而不是“政策”来全面系统完整地保护资源环境。
        强调造成环境损害主体的法律责任
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更大力度整顿环境秩序,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扭转现实中“关于环境违法行为法律后果行政处罚普遍偏轻、民事赔偿范围过窄、刑事制裁乏力”的局面,确保生态环境安全。以铁腕手段、严厉措施打击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违法行为。
        完善发展成果的考核评价体系
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等指标的权重,改变领导干部的考核标准,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要求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绝不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保护好蓝天碧水绿地。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有“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负其责”的自觉,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不鲁莽蛮干、不急躁冒进,甘于“自己栽树、让后人乘凉”,真正对自己、对群众、对长远发展负责。对那些不重视生态建设、环保实绩考核不合格的干部,坚决不予提拔重用。
        强调政府作为生态保护责任主体
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政府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更突出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地位。
保护好本区域的生态环境,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立足管辖区域,建设环保基础设施,严格实施环保措施,大力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软硬兼施”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各地应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切实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人、财、物投入,真正使基层环境执法队伍成为守护良好环境的主力军。 
        健全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
政府对于企业新上项目的审批逐步放开,但是市场难以充分发挥化解与调整过剩产能的核心作用,因此,与生态安全相关的“重大公共利益项目”应仍由政府把关。强化节能、节水、节地、环境等市场准入标准,可以借助能评、环评等把关手段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将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拒之门外”。通过区域发展、行业发展等规划环评,优化区域、行业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缓解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投向环保领域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更多投向保护生态环境领域。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方向作出调整,向保护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这意味着我国环保投入力度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环保产业也将会迎来更大机遇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在设计上存在着不少缺陷,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一些弊端,不能很好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不能充分保障环保政策与目标的实现。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无疑将提高这些产品的价格,有利于改变全社会的消费习惯,从消费结构入手,引导全社会共同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是通过经济手段来促进环保的有效途径。
(作者系宿迁市环保局局长)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