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03-17 00:00浏览次数:

责任编辑│范圣楠  文│周盛兵 唐亚梅

 

当前的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江苏生态示范创建工作主要是从苏南、苏中、苏北阶梯式推进的,目前苏南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苏中生态示范创建普遍开花,苏北生态示范创建总体处于迅速推进阶段,苏南已完成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地区已经开始了生态文明试点。
从全国的生态示范创建总体情况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确实走在前列,江苏省生态示范创建的实践,给人错觉是生态文明建设按照经济水平的梯次来开展的。
一、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误区
欠发达地区处于一个特殊发展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足并存,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经济难以搞上去,即便个别地区搞上去了,代价也十分沉重,而且将来的发展不具有持续性,需要在我们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经广泛调研,我们发现一些欠发达地区对生态文明建设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上感觉无从下手,缺少抓手。
认识上的误区。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认识误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相对较小,环境和资源的压力还没有完全凸现出来;2、人民群众的关注点主要还处于提高收入,提升物质生活水平方面,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不强烈;3、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标着眼于经济发展,目前欠发达地区还没到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而且生态环境问题还没有突出到非解决不可的时候;4、欠发达地区过早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有碍经济的发展。
行动上的误区。经济发达地区在进行生态示范创建和生态文明试点工作时,为了还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欠帐,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欠发达地区如果一味照搬发达地区的做法,不顾当地实际动辄投入大笔资金搞集中治污工程、搞人工景点打造,不仅会让当地财政背上沉重负担,也会让一些环境基础设施变成晒太阳工程,不能发挥应有的环境效益,反而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和资源。
不作为的模式。对本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不进行认真思考和规划,期待经济搞上去之后,再来考虑生态文明建设,最终会导致经济社会不能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民众对环境的满意率日趋下降;或者认为经济发达必然影响生态环境,这是不能避免的情况,要清山绿水,就只能接受贫穷落后,为了保住美好环境,只能拒绝现代工业农业的发展。
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模式。主要领导寄希望短时间内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进步,不是从本地生态文明建设最迫切方面入手,不是从民众最关心的生态环境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入手,而是在表面文章下功夫,脱离实际搞大型游园、广场、地标等,只想拿牌子、要政绩,最终不能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环境质量不能得到提升反而持续恶化,其所谓的生态文明建设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和人民群众的认同。
二、欠发达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优化经济结构的需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粗放,产业结构合理性差,在此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资源环境代价压力不断增大,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是欠发达地区的唯一选择。
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需要。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是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提升到一定的水平,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关注会越来越多,如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环境要求,势必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引发群体事件。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工业文明以耗费大量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而生态文明却希望通过人类的知识和智力,把工业文明的劣势最小化。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十分强烈,往往是正在牺牲资源和环境换取经济上的一时发展,这样的发展是有局限性的,不具备可持续性。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解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提升执政能力、更新执政理念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格局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总格局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贯穿性,具有更高层次的指导性,应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只有从这种高度来认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正确学习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欠发达地区的民众,特别是领导干部需要认真学习并深刻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本质。从必保底线看,必须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及时妥善处置突发资源环境事件和自然灾害,维护生态环境状况稳定,避免重大生态危机。从根本目的看,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长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保障举措等方面,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认识成果,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结合实际,科学规划。认真研究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现状及趋势,虚心倾听民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要求,科学规划中长期生态示范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统筹城乡环境治理方面,在提升城镇环境质量的同时,优先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在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方面,可优先解决农村垃圾收集处置问题,可选择有条件的城镇和农民集中居住点逐步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在生活污水处理模式上,可根据人口规模、聚集程度、自然环境等采取不同模式,充分考虑管理方便、运行经济,只重实效,不求大不求新。

  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当前欠发达地区,环境突出问题主要在农村,农村的环境历史欠帐多,需要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中央以及省市投入农村环境整治的资金相对于整个农村环境整治的需求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各级政府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借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村庄整治取得的经验,认真扎实的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大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加强生态空间规划与管理,将自然保护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等保护起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生态安全格局,实施差别化的环境管理目标和政策。二是强化环境准入和产业政策执行,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产能的进入,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现代化装备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农业与第二、三产业有机整合,建设物质循环系统优化、资源利用高效的生态农业园区,以产业化、规模化带动农业生态化和现代化。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快生态服务业发展。全面引导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生产方式,推进服务低碳化,着力发展绿色服务、低碳物流、智能信息化等产业。重点发展物流业、特色餐饮、商贸、文化、信息等新兴服务业。
加快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并强化运行管理。优先建设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全面迅速解决农村垃圾问题,分步推进小城镇、农村集中居住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创新政府引导、市场化动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生态投入机制。强化治污设施的规范化运行,推进治污设施的市场化运营,建设治理设施长效运行机制,确保环境基础设施稳定发挥环境效益。推进治污设施的环境效益评估,不断优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论证过程和方法。
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和环境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保障和改善环境质量,为人民健康提供保障是生态文明的根本出发点,人民群众的环境满意率是检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唯一标准。因此必须确保人民群众呼吸洁净空气、喝干净水、吃安全食品等生态安全要求,集中力量解决重金属、危险废物、细颗粒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解决当地人民群众持续关注的环境信访问题。拓宽环保公众参与的方式与渠道,保障民众对生态环境的知情权,参与权,逐步扩大公众对重大环境项目决策的影响,实现专家、公众、行政三方共同决策重大环境项目的互动模式。
加强宣传、推进生态文明细胞工程创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参与,需要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通过学校的绿色生态教育,引导培养儿童少年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加强对公务员、党政领导、企业管理者的生态环境培训,增强其生态理念;在媒体发布生态环境信息,播放生态公益广告,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活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同时大力推进生态镇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优美乡镇、星级村居的创建活动,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先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最后全面开花。通过一系列生态文明细胞工程的创建,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的格局。
  (作者单位分别系淮安市金湖县环保局、淮安区环保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