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企业发展 服务水泥窑协同处置企业提升产能
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是依托水泥工业的一种新兴固体废物处置手段,是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的有益补充。国家出台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等系列标准,并在政策方面进行扶持。截至目前,我省南京、徐州、常州、无锡四市已建成5家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项目,总能力达38万吨/年,有效缓解了危险废物处置难、处置贵问题。但相较传统危险废物处置工艺,水泥窑协同处置在技术、运营、监管等方面的体系尚不健全,对环境、水泥窑生产、水泥品质的影响以及适宜处置种类,监管措施等还需深入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固管中心会同固体处于12月1日组织相关专家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单位召开研讨座谈会,邀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闫大海研究员、江苏省建工建材质量检测中心梅国政主任等国内知名专家,为水泥窑协同处置企业经营和环境管理问题“诊脉开方”。
与会企业介绍了企业运营管理情况,重点反映了三类问题:一是我省水泥窑协同处置平均负荷率仅为30%,未能充分发挥处置潜能;二是飞灰水洗预处理、工艺技改难,环境风险管控环节多;三是社会上存在对国家标准规范执行效果,投加的物料对水泥产品的后期环境安全影响等担忧。
与会专家针对性给出指导意见:一是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从源头严控接收及拒绝标准、加强原辅料、中间产品、水泥熟料及产品检测等,严把水泥产品质量;二是选择合适预处理设备,培养技术水平较高的操作人员,加强与水泥产量的相互配合提升产能;三是建材、环保等行业联合制定标准,引导协同处置行业健康发展。
固管中心、固体处负责人结合全省危险废物市场化工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搭建全省危废利用处置交易平台,减少中间环节,让市场主体面对面自主议价交易;二是处置企业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规范运行管理,帮助解决大宗危废处置贵、特殊类别处置难的问题;三是加强与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的合作,制定团体标准,严控二噁英、重金属等指标,保障水泥质量和环境安全;四是加强创新,做好关键工艺技术攻关,让江苏省水泥窑协同处置工艺技术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