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绿色发展让城市“颜值”“气质”双提升
日前,走进泗洪县城北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公园,空气清新、绿意盎然,只见很多市民或在公园里散步游玩、或在河边撑杆垂钓,尽情享受美好时光。如今,这一处一景的尾水湿地公园不仅有净化水质的功能,也成为越来越多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近年来,泗洪县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环境保护,把绿色生态作为新时代发展的鲜明底色,推动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美好生活转化,在着力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同时,让全县人民共享生态环境保护成果。
泗洪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林祥成介绍,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已达到排放标准,再通过湿地公园的生态塘可以实现尾水中有机物的再去除,表流湿地区、沉水植物区则重点去除尾水中的氮磷,力保尾水经过后出水达到Ⅳ类水标准。湿地公园尾端还设置了生态河道,进一步使出水优于Ⅳ类水标准。“尾水在湿地公园停留时间为91小时,经过近4天的湿地系统净化,水体总污染物可降低20%左右”。
据了解,泗洪县城北污水处理厂每天承载着来自县城城东、城北等区域的大量污水,日均处理尾水量5万吨,排放时已达到一级(A) V类水的标准。为了改善城区水环境,提升城区水质,保障濉河、汴河等国控或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确保南水北调输水水质,2018年,该县投资4000多万元打造了城北污水处理厂尾水提质工程,建设占地281亩的尾水湿地,设生态塘、表流湿地、滤床、沉水植物区等区域,尾水达标排放后,经过各区域水生植物及微生物降解处理,排入老拦岗河、东拦岗河、早陈河、东风大沟等河道,作为城区河道的生态补水。经过最后的净化之后,特别是经过91小时净化之后,排放的水质可以达到地表Ⅳ类水的标准
不远处,几名工人正撑着小船在河面上进行千曲菜补种工作。泗洪县城北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公园浮岛工程项目技术员沈国金介绍:“为了净化水质,去除臭味,浮岛里还精心种植了铜钱草、花菖蒲、水生美人蕉、旱伞草等各种各样既美观又有功效的水生植物。”
曾经的臭水沟经过河道清淤、生态修复、生态护岸等一系列系统化的治理措施,华丽转身“蝶变”成生态大花园,结合水体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尾水湿地还建设了公园景观、亲水平台、休闲驿站等设施,市民在游玩的同时,可尽享水清岸绿的生态成果。
尾水湿地建设让泗洪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有了“面子”,更是有了“里子”。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基础和保障。为提高规划发展村庄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及乡镇建成区污水处理能力,2019年,泗洪县投资3150万元,新(扩)建2厂9站,总处理规模达4300吨/天,配套建设管网20千米及尾水生态湿地。泗洪城北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变身生态公园被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评为2019年度江苏省十佳环境保护改革创新案例。
该县石集乡是人口集中度最高的乡镇,之前建设的四个污水处理厂仍不能满足日均污水处理量,给周边环境和群众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2019年,该县投资500万元建成日处理量可达1000吨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还配套建设了总面积7000平方米的尾水生态湿地。
“我们打造了10亩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厂建成以后,可以把我们石集所有污水全面处理干净,达到无盲区、无死角的目的。”石集乡副乡长李明刚说。
(飞燕 韩伟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