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水天堂 生态新吴江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吴江之路”
霜降时节的吴江大地,少了几分秋的萧瑟。推窗见绿、出门见花、抬头见蓝,这样的景色已成常态。
吴江生态环境之美,在全国也得到肯定。10月12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吴江区榜上有名。这是继获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之后,吴江区又将一重量级国字号绿色名片收入囊中。
近年来,吴江区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尤其是吴江全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来,更是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立志打造生态绿色新典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吴江之路”。
“置顶”抓生态 走环境保护之路
作为因水而生、凭水而兴的江南水乡,吴江全区有大小河流2600多条,湖泊320多个,其中省保湖泊56个,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太浦河横穿东西,拥有百里太湖岸线。纵横交错的水网,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最难的一道“考题”。
为了绿水长流,吴江开展工业污水、农业面源污水和生活污水“三水同治”工作,打造江南水乡标杆。积极推进水环境重点工程建设,累计投资23.79亿元,完成33项太湖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深入推进太浦河“沪湖蓝带”计划、元荡生态岸线贯通工程,规划实施40个生态美丽河湖建设,加快建设干线航道生态走廊,全省创新建设重点河流湖泊水生态感知网。
吴江多年来将生态工作保持“置顶”。在苏州全市率先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先后组建吴江攻坚办、“三治”办、太湖办、大气办等区级推进协调专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同时,吴江还在江苏省率先实施区镇空气质量补偿制度,以经济手段激发区镇治气动力。此外,还强化了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领导考核的比重达30%以上。
围绕环境保护的一系列举措不断“出击”,换来了吴江生态环境质量的连年提升。2020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2.5%,7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7%,比2016年上升14.3%,太湖连续十三年实现“两个确保”治理目标,全区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近三年危废利用处置率保持100%。2020年水、气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均位居全省前十。
秉持“好风景、好空气、好韵味也能当饭吃”理念,吴江注重全域环境整体提升,城市风貌更加彰显“苏式化、小镇味、江南韵”特质。培育了江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森林”,林木覆盖率提升至20.14%、自然湿地保护率达70.6%,累计拥有超千亩生态公园7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湿地公园2个。活化利用历史、人文、生态等方面资源,推动全域旅游、一二三产业融合,打响“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国家级品牌,打造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长三角近郊旅游休闲首选地。
创新抓生态 走绿色转型之路
“好风景”与“新经济”,正实现优势转化。吴江是老牌的纺织重镇,丝绸纺织是当地的千亿级产业。但其中有些产业层次较低端,存在污染或潜在污染,适时淘汰是必然选择。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后,作为核心区域的汾湖抢抓机遇,在吴江率先全面取缔无证无照喷水织机,逐步腾退“散乱污”企业,并将置换出的土地集中在工业园区建标准厂房,引进符合产业导向的新兴产业。
这正是吴江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吴江区聚焦时代需求和绿色发展导向,加快建设低环境影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新能力的显示度项目,扎实推动空间优化腾退、低效企业淘汰、产业提档升级,全力打造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
全力推动产业高端化。国家级创新中心——吴江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国家重点支持的“关键战略材料”项目英诺赛科氮化镓一期竣工试生产,元荡路贯通、元荡生态岸线贯通示范段等展示项目收获好评。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签约落户吴江,2021年2月中车交通将总部迁至吴江,中车交通绿色协同创新产业示范区(智能制造星舰)、中车城市交通总部、长三角开元湖科创基地、长三角中关村集成电路创新港、恒力智能化超级工厂等一批50亿级、百亿级项目加快推进,为打造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提供新动能。
全力推动产业智能化。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开工建设,海尔、徐工国家级“双跨”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签约落户,持续打造“工业互联网看吴江”“智能制造看吴江”品牌。发挥吴江民营经济“领头羊”和产业基础优势,依托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等载体平台,主动融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突出抓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融合提升,协同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全力推动产业绿色化。吴江在全省首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对全区工业企业的亩均产出、单位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等信息开展综合评价,实施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年均增幅超7.7%。创新开展治违、治污、治隐患“三治”工作,与“退二优二”“三优三保”等工作统筹推进,累计拆除各类违法建筑3.36万亩,“三优三保”通过苏州市级验收1.44万亩,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获评2019年“江苏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市、区)”。实施能耗总量强度“双控”,深入推进减煤与燃煤锅炉整治工作,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绿色已然成为吴江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色”、令人引以为豪的“标志色”。如今,吴江四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装备制造也成为继电子信息、丝绸纺织之后第3个千亿级产业;有了这样的产业基础,2020年,吴江GDP迈上2000亿元新台阶;有了这样的发展成绩,2021赛迪百强区榜单中,吴江才能排名江苏省第一、全国前十。
协同抓生态 走一体融合之路
秋高气爽,白墙黛瓦,90亩的农田,稻谷飘香。在吴江区震泽镇众安桥村谢家路,来自上海、杭州、苏州的游客走进稻田,体验割稻、丰收的喜悦。谢家路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这几年,村里将8家主要从事铸造的“散乱污”企业全部腾退,腾出40亩土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旅游开发相结合,变生态旅游打卡地。2021年的“十一”黄金周,这个小小的村庄就吸引来自长三角的6万名游客。
在吴江,因“颜值”飞升,借力长三角一体化而迎来乡村振兴的村子还有很多。作为全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吴江,与青浦、嘉善协同抓生态,走一体化融合之路正是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全国首创“联合河长制”,构建生态治理一体化机制。联合河长制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编选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并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度50典型案例,成为全国典范。2018年以来,先后与上海、浙江以及苏州市内相邻区县共聘315名联合河长,全面落实联合巡河、联合保洁、联合检测、联合执法、联合治理“五大机制”。推动联合治理项目化,开展元荡水系连通(岸线贯通)工程建设,携手青浦完成元荡先导段联合治理;投资13.15亿元开展16个跨界河湖联合治理;投资5.3亿元启动太浦河共保联治江苏先行工程建设。建设示范区联合河长制信息化系统,构建联合水系图,打造协同治水平台,共享河湖保洁、水质监测、执法会商、河湖治理等各方面信息。近三年,区级河湖中Ⅲ类及以上水质河湖数量增加29个。
全面实施生态环境“三统一”制度改革,跨界生态环境管理成效显著。“三统一”制度,即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执法统一,打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形成了统一的生态环境监管尺度和生态环境行为准则,生态环境一体化治理得以细化落实。该制度成功入选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编选的示范区第一批制度创新经验案例,并在长三角地区进行推广。吴江还牵头编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太浦河特征因子预警监测体系建设方案》等监测制度,并开展跨界联合监测。承办跨区域全要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开创长三角地区先例,提升生态环境安全及应急管理能力。建立两区一县环境执法跨界现场检查互认机制,成立示范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队,以“五统一”原则开展跨界联合执法检查,实现信息互通、结果互认。
强化生态环境领域合作共赢,全力探索生态一体化治理新路径。2021年6月,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三方达成合作,共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绿色发展国际创新中心,推动打造绿色发展的创新聚集平台、示范平台和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如今,吴江携手青浦、嘉善,共同组成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色矩阵,这块世界级的“料子”底色渐浓。从“江南水乡客厅”到美丽长三角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