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看典型 | 常州篇:“华丽变身”与“五大行动”
编者按
2016年、2018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对江苏分别开展了首轮督察及“回头看”。2017-2019年,我省也开展了首轮生态环保例行督察。针对中央和省督察反馈问题,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整改落实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真抓实干、动真碰硬,涌现出一批整改较好的正面典型,有力促进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有效解决了不少突出环境问题,推动了高质量发展。为充分展现督察整改成效,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遴选了涉及长江大保护、生态保护修复、转型升级、环境基础设施、重点河湖治理、污染综合整治等方面的典型案例,通过“整改看典型”专栏,将陆续发布,欢迎您的关注与支持!
修复城市“伤疤”
废弃矿山华丽“变身”
废弃矿山造成的植被破坏、山体裸露、土地毁损等问题曾是影响城市形象的“伤疤”。自中央环保督察指出常州溧阳矿山宕口环境问题后,溧阳市委、市政府迅速开展行动,按照“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景则景”的原则,坚持自然复绿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矿山宕口生态修复。
截至目前,溧阳市委、市政府对溧阳市7个镇(街道)的27个废弃露采矿山全部治理到位,完成51个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修复面积达770公顷。根据溧阳市各矿山特点,制定了综合治理型、景观再造型、生态复绿型、土地整理型等多种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分别实施陡坡、残留山体消除,边坡挂网喷播、复绿、蓄水池新建、山脚地块平整、草籽播种等具体修复措施,恢复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仙人山修复项目是典型之一。该矿山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关闭,边坡中部及上部的坡度比较陡峭。关闭后存在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虽然曾进行过综合治理,但复绿效果差,治理成效不明显。仙人山修复项目以复绿为主,采用先进的岩石边坡PMS生态防护工程技术、坡率法清坡、“挂网客土喷播”复绿技术以及排水沟施工工艺,结合区域的地质特性,治理区总面积2.97万平方米,项目工程费用300余万元,目前已完成竣工验收。该项目有效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地形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结合废弃矿山的区位优势、人文历史等因素,溧阳市因地制宜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关闭矿山整治、生态修复和旅游开发,如戴埠镇的望星谷、青峰仙居等精品民宿,以及竹箦镇青龙山人防教育基地等,充分调动了市场主体修复矿山的积极性。
溧阳市积极鼓励引导在采矿山企业创建绿色矿山,组织相关矿山企业负责人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引导企业规范有序地进行矿山开采,既保障了企业正常生产,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真正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目前,溧阳市共有6家在采矿山成功创建成为省级绿色矿山试点,其中上兴镇天山矿山成为国家级绿色矿山。此外,大力推进上兴镇天山水泥和社渚镇金峰水泥的矿山廊道建设,矿区及周边的粉尘、噪声污染和交通问题有了明显好转,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产生了显著的示范带动效应。
开展“五大行动”
推动沿江高质量发展
长江常州段岸线总长25.8公里,全部位于常州国家高新区。滨江化工园区沿江而建,园区内共有化工生产企业84家,是全省沿江城市中长江岸线最短、功能布局最全、化工企业最密、“化工围江”最明显的区域之一。
自中央环保督察指出“化工围江”问题后,常州高新区以督察整改为契机,开展“停、转、拆、绿、提”五大行动,加快实现沿江生态本质改善、产业发展优化重组和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全力推动沿江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停”:关停企业。截至目前,园区共签约关停化工企业47家,安全拆除31家。
“转”:转型升级。完成诚达石化、常茂生物、齐晖药业3家企业转型升级方案编制。与光辉化工、华科聚合物等15家化工企业签订转型升级三年高质量发展协议,助推企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安全化方向转型发展。
“拆”:安全拆除。沿江一公里范围内累计16家化工企业逐步实现安全拆除,年内可腾退土地3000亩以上。
“绿”:生态复绿。新增绿地约2700亩,基本实现沿江一公里范围内连片复绿,建成沿江生态绿地3000亩以上。
“提”:环境提升。园区内22家重点异味企业完成“一厂一策”废气污染专项整治,实现化工企业内重点企业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应用全覆盖,46家企业完成密封点检测57.31万个,减少VOCs排放量60.92吨。重新规范化工园区雨污水管网系统,完成化工园区污水管网“明管化”改造,38个重点污染源雨污水排放口得到提升。构建化工园区封闭化、信息化、网格化、专业化监管体系,完善安全环保监控预警一体化平台功能,构筑安全环保防火墙。
常州高新区在做好“减法”的同时,也在“加法”上下足了功夫。重点培育发展高端绿色新材料和新医药两条特色产业链。在高端绿色新材料领域,打造“东方碳谷”产业地标,“十四五”期间产值力争突破500亿元;在新医药领域,探索建设新医药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创新药谷”产业地标,“十四五”期间产值力争突破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