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绿色经济的中国模式

发布时间:2021-12-24 16:01浏览次数:

创新绿色经济的中国模式

●  曹 东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绿色经济,是以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本质条件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优先关注人类的健康与福祉,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损害,并通过不断创新和高效管理相结合获取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是绿色经济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关键,是要针对中国同时面临着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所面临双重挑战的客观现实,提出符合国情的解决方案,没有现成的模式可遵循,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作用,走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机遇与挑战
  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所面临的机遇与动力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动力与机遇来自于政府决心、市场机制、社会参与以及国际趋势。
  首先,国家意志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战略决策和部署,体现了中国政府发展绿色经济的强烈政治决心和意愿。
  其次,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会拉动绿色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中国节能减排与环保产业以15%至20%的速度增长,将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技术、产品与服务市场。同时,当前国家正在研究的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将为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不断提供动力和保障。
  第三,科技创新将带动绿色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在发展新产业的同时,也为传统工业的升级与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推动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有效利用资源、降低环境成本。
  第四,社会绿色消费需求增强“倒逼”绿色经济发展。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绿色消费等需求的不断增强,给政府的市场监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和服务行业的绿色化。
  第五,全球绿色发展趋势和要求驱动绿色经济发展。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主动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这是中国政府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承诺。
  机遇通常与挑战并存,绿色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也不例外。挑战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资源环境压力巨大。中国经济面临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进程,这给能源安全、生态多样性保护以及环境承载能力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增加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二是体制机制缺陷制约绿色转型。政府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突出,财税体制存在弊端,资源环境产权与价格机制存在障碍。以GDP为导向、盲目追求经济发展是当前制约中国绿色发展的巨大障碍。
  三是法律法规与政策工具的支撑不足。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尚不健全,绿色财政投入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绿色税收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社会融资机制不健全。
  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国家统筹绿色技术创新的能力有待加强,目前尚缺乏绿色技术引进和开发的综合性规划;中小企业及节能环保技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潜力仍有待发掘。
  五是社会绿色价值和道德体系尚未建立。社会公众绿色价值理念尚未全面形成,难以对绿色经济发展产生有效的内在驱动;绿色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绿色产品认证制度不规范绿色消费市场尚未真正建立。
  六是外在压力与挑战严峻,一些发达国家可能借环境保护名义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构成限值,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目标与战略
  中国发展绿色经济要紧紧围绕绿色发展这一主题,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把提高发展效率、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把加强区域统筹、优化发展布局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坚持把倡导绿色消费、倒逼绿色生产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坚持把共享发展成果和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把握好几个基本原则:
  发展的原则。绿色经济作为经济活动,其根本目的还是要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增加财富产出和经济效益是其本质目标。
  绩效的原则。绿色经济不同于其他经济形势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讲求发展的绩效,包括资源、能源和环境投入的产出绩效,要求以最低的公共投入产品,得到最大的绩效产出。
  可持续的原则。要注重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不能突破发展的极限,同时要注重发展的代际之间的公平,不以透支下一代的资源、能源和环境质量作为发展的代价。
  协调的原则。绿色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的准备和积累;同时要根据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不同,明确自身的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实现协调发展。
  求是的原则。绿色经济的发展应当与国家和地方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相适应,要与一个地区的资源条件、环境禀赋和发展优势相结合,找到一条适合自身条件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公平的原则。绿色经济的发展,要兼顾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公平,包括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之间的公平,做到发展成果为大众共享。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综合采取法律、行政和市场手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变,经济发展的资源和能源绩效显著提高,单位经济产出的污染排放水平显著降低,绿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步加强,保障绿色经济发展的各项能力显著提高,完善和实施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使经济发展走上一条平稳、高效、低耗、低排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可以实施两步走的战略。
  第一阶段目标年为2020年,是绿色经济的发展和调整期。在这一时期,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强化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经济发展的资源占有率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降低,进一步理顺绿色经济发展的各方关系,逐步形成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建成绿色经济发展的要素体系和战略框架体系。
  第二阶段的目标年为2050年乃至更长的发展时期,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巩固和提高时期。在这一时期,绿色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转型取得决定性的成果,经济结构趋向合理,经济发展走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保障绿色经济发展的各项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绿色发展成果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实现经济发展绿色转型。
任务和保障
  根据绿色经济发展的目标设计,绿色经济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实施“差异化”区域绿色发展战略,针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所面临的不同绿色转型难题,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先导与改善并重,促进东部地区全面转型。深入挖掘东部地区在产业配套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资源环境保护经验、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扶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和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发展;鼓励技术创新;优先发展无污染产业;推动绿色转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绿色发展模式。
  崛起与治理并重,推动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发挥“承东带西”的纽带作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挥中部资源和产业优势,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挖掘潜在地缘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力;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城镇化进程。
  开发与保护并重,实施西部地区绿色开发。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所有的经济发展都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以中小城镇为依托,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
  振兴与修复并重,实现东北地区绿色振兴。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产业档次和绿色化水平;推进区域统筹合作,增强绿色发展的整体效益;加强对外合作,增强绿色转型的开放性;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实现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重点要突出四个转型,即农业发展政策、农业生产组织、农业技术服务和农业管理体系。合理布局产业区划,明确发展优先序;加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完善绿色农产品基地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技术和监督管理,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龙头企业;建立绿色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培训体系;建设绿色农业信息网络,共享技术、价格、制度等方面的信息;加强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三是构建绿色工业体系。绿色工业转型是新的工业化道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基本原则,在绿色创新的战略引导下,寻求整个工业生产过程绿色化,并达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完善能源供给体系,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内需与外需,增强工业绿色发展的开放性;鼓励企业绿色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尽快建立绿色技术、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创立工业全价值链的绿色管理,建立完善绿色发展的绿色监督体系。
  四是创建绿色服务业体系。强调在不损害满足程度的前提下,通过生态或者绿色服务来补充、替代传统服务方式,以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促进生态的良性发展。明确重点领域,加快绿色服务业体系建设;加强规范和引导,包括制定服务业绿色转型的专项规划、鼓励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等;降低服务业的污染排放,采用经济手段促进服务业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回收行动计划,探索发展碳服务行业。
  五是推行绿色消费模式,以绿色消费倒逼绿色经济转型。通过政府示范,强化规范绿色采购,引导企业与公众,定期公开绿色采购信息,增加政府绿色采购的透明度;打造绿色供应链,创建绿色市场体系,制定绿色产品生产激励性政策;严格管理绿色消费市场,创造安全绿色消费环境;培育绿色消费理念,强化绿色消费的内在驱动。
  在绿色经济发展的保障层面,可以通过六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一是完善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法规体系,同时协调好现有绿色经济有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避免重叠和矛盾;各地结合本地特色和实际,制定适合地方需要、可操作性强、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标准;通过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强联合执法能力建设,加大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服务绿色转型。建立服务型政府,清晰地界定政府涉足的领域和范围,转变参与经济与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从宏观层面进行积极引导,促进绿色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强化绿色发展评估,推动环境经济综合决策,建立绿色经济发展政策综合评估结果公示制度;明确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范机制,减少事故的影响。
  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大绿色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财政投入手段;推进价格和税收制度创新;继续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和规模,完善政府采购预算管理;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切实提高政策资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是推动绿色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实施国家绿色科技发展战略,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组织开展绿色技术试点工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根据产业特点,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建立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保障绿色科技产业化。以环境标准促进绿色创新,为绿色转型提供技术保障,把严格的环境指标转化为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构建绿色科技创新性人才体系。
  五是营造绿色发展环境,促进发展成果共享。主要是对绿色价值观的宣传和培养,通过制定统一的绿色宣传战略、打造绿色样板区和绿色基地、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基地功能,引领社会绿色观念转型。
  六是把握绿色发展机遇,加强国际合作,在绿色技术、绿色人才等方面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的支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